原标题:倪虹洁拍内衣广告遭父母“无视”:那些曾被“冷暴力”对待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都10年了,他们还在“无视”我
最近,《武林外传》中饰演祝无双的演员倪虹洁发长文,谈自己因为父母避谈自己的婷美内衣广告而自卑的事情,登上了热搜,引发4.5万网友讨论。
在《听姐说》节目上,她试着把这件事当成笑话说出来,可最后她还是失败了,镜头下的她几度强忍泪水。
即使在心里演练了很多遍,即使下了无数次的决心要放下,但她还是无法假装自己不在意这件事。
身为知青的父母,是正儿八经的文化人,80年代那会正好在小城镇上工作,突然看到自己的女儿穿着内衣出现在电视上,向众人展示性感身材,周遭异样眼光和各种评头论足,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可以想象,会愤怒、会羞愧都是可以理解的。
真正刺痛她的是,父母的避而不谈,用沉默来表达不满,逼迫孩子“臣服”。
这场“大闹天宫”,从“闹”到被“收服”都是无声版的。
直到现在,十多年了,父母都从来没有和她提过这件事,也没有提过这个广告,就好像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这件没说出口的事,成了卡在她心里的一根刺,也成了她长久以来的精神负担。
父母的“沉默”,之于她而言无非是一种精神暴力。
她受挫,怀疑自己,总觉得自己做错了;她自卑,在和别人交流表达的过程中,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
金铭说她:“表面大大咧咧,眼神中却有很多不安。”王子文说她:“她会想方设法让别人快乐,但她自己并不快乐。”
可以说,这场家庭矛盾中,父母的赢,是以她牺牲了自己的自信和自尊为代价。
我们总以为当孩子犯错时,“不理他”、“让他自个反省”,就可以让孩子听话,甚至会改正错误。
殊不知,这种不打不骂,伤孩子于无形,却虐孩子最深。带着这些伤痕长大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将活在童年的阴影中……
冷暴力,其实是一种逃避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对父母不服从,他们就冷脸。
还有些人犯错后惶恐不安地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本就深陷在无尽的沮丧和自责之中,祈祷着能就此翻篇,可后面等待着自己的,还有漫长而煎熬的被无视的精神惩罚。
比如跟他说话他不理,买东西给他他不要,对他献殷勤直接走掉,完全无视你的一切行为。
知乎一答友这么说:
小时候一犯错就不敢回来,打骂之后,还有遥遥无期的冷战。
为了逃避回家,只能在学校、路上、公交车上磨蹭磨蹭,最后实在没地方去了,只能硬着头皮回家。
然后各种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喘,一旦吃完饭就是逃回自己的房间,绝不轻易再踏出房门。
只有把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才是他最轻松的时候。因为不用再面对外面压抑的气氛。
一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如何和父母、同事相处,习惯了独来独往,也只有一个人时才最轻松、快乐。
处在冷暴力中的孩子,感觉到的只有恐惧。因为恐惧,孩子不敢在这个时候与父母说话,也没有勇气打破沉默。
《冷暴力》一书说,被亲近的人施以冷暴力,受虐者不会想到反抗,他们只会反思自己的过错,希望用主动求饶结束这场折磨。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的“沉默”总能得到孩子的“臣服”。
在孩子眼里,父母的不理会,就是不爱,就是抛弃。但是很多父母意识不到,甚至认为这是“爱”。
在《妈妈听我说》节目中,一位妈妈这样解释自己把孩子关进卫生间的惩罚行为:“儿子是我的心头肉,我舍不得打骂,只能用这种方法惩罚他。”
当父母选择了“沉默”,表面上看似在用“最温和”的方式惩罚孩子,实质上是一种逃避。
无法控制自己的坏情绪,于是选择逃避,不去面对孩子;不知道除了打骂以外,其他正确处理“不听话”的方式,于是选择逃避,把问题推给孩子自己“解决”。
父母是获得短暂的快感,和一时的胜利。
可在这背后,孩子们那份绝望、愤恨和撕心裂肺的痛苦,又有谁看到了呢?
活着,却没有灵魂的“空心人”
有网友说:“被父母冷暴力的感觉,就像是有一把很钝的刀,在你身上不停地划,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痛感却很真实。”
当父母挥动“冷暴力”这把刀时,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孩子。
电影《少年的你》中,魏莱品学兼优,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却也是十恶不赦的霸凌者,以欺负弱小为乐。
可当陈念准备报警时,魏莱下跪认错,暴露出了脆弱一面:
“你打我,你骂我,随便怎样都行。”“我真的不能再复读了,我爸已经一年没和我说话了。”
父亲的冷暴力让她无法承受,只能将情绪发泄口转向比她更弱小的群体,让自己从“受虐者”变成“施暴者”,这一身份的转变,也反映了冷暴力之下孩子的需求:求求你回应我一下吧。
可是无论她如何呼救和呐喊,得到的都是一片死寂般的沉默。
心理学有一种依恋理论,指的是父母和孩子年幼时的亲密关系会成为孩子的内部运作模式,影响一生。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置之不理,冷漠回应,孩子则会形成负面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他人是无爱的,长大后无法形成与他人积极的互动方式。
早前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大学,但父母因为缺钱,就被二三流大学用10万收买过去。
到了大学以后,他特别孤僻,和同学、老师的关系都不好。被送往咨询中心,就认为他不合群。
他回忆起小时候,家里很穷,妈妈生他后就把放在摇篮里,一天到晚也没人和他讲话,妈妈忙着在他身边编簸箕卖。
母子虽在一起,却没有眼神交流、情感互动,亲子间隔着冰冷的一堵墙,久而久之,他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是不被爱的。
巴林特有句话:孩子在母亲注视自己的喜悦眼光中看到自己,就会觉得自己是受欢迎的,有自我价值感、有自尊的,人类对他是友好的,所以他对人类也是信任的,反之亦然。
冷暴力给孩子的内心的感受是一个不信任的世界,不欢迎自己的世界。相应的他内心可能会产生敌视这个社会,也不喜欢自己,内心特别空洞和空虚,最后觉得活着没意思。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精神分析领域有句名言说: 回应,即是光;不回应,即是地狱。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的得到父母的关注,同样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能和孩子好好沟通,希望孩子能健康幸福长大,可却总是用错了方式,而把对方越推越远。
那么,到底该怎么样做,我们才能重新找回,通往孩子内心的路?
(1)设置“冷静区”,积极暂停
孩子犯错,再好脾气的父母总有怒火冲天的时候,这时父母选择不回应孩子,以示惩戒。但这样做并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会疏远亲子关系。
家长可以这样做:
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静地对孩子说:
“因为你刚才的错误,我很生气,需要自己冷静一会。
希望你也想一下自己做错了什么,并且道歉,在道歉获得我的原谅之前,我需要自己待一会。”
(2)当我们在忙碌时,先及时回应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提出要求,需要父母在7秒之内做出回应,如果父母不回应,或回应的时间超过了7秒,孩子都会有挫败感。
家长可以这样做:
当你很忙,孩子叫你也要及时回应,事先告知孩子:“妈妈现在有点忙,等会陪你好吗?”“妈妈手头有点急事,稍等我一会,可以吗。”
就算没有陪伴,及时给予回应,那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
肯定越多,孩子越自信。
所以,当孩子叫你的时候,拍拍肩膀、摸摸头,轻轻拥抱,甚至眼神的彼此交流......都能直接把你对孩子的珍视,化成丝丝的温暖,直透孩子的心灵,这样,他才得到鼓励与支持的实在感。
(3)接纳并理解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当孩子在哭闹时,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制止,而不是去细心地听孩子叙述整个事情的经过,落在孩子眼里,就是家长不了解自己。
家长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是的,我知道你很委屈,我们一起想想怎样解决才好。”
得到接纳的孩子,其实比我们想的更容易接受事实。沟通,不是认怂,是我们走进孩子世界的坦途。
当我们放下家长的权威,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试着去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他们多一些宽容。
当孩子在父母身上找到足够安全感和爱,自然也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孩子变好的前提,是父母先变好。
唯有稳定的情绪,及时的回应、衷心的慰语,孩子才有机会去感受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0756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1392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377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00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076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