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刚过,各位叔叔阿姨的中秋是怎么过的呢?有没有和子女、孙子女齐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呢?
以前几乎每一年的中秋,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度过,一起赏月、一起对着圆月摆满一桌子各种形状的月饼供奉,在供奉结束后会把一个叫“大团圆”的月饼等份切分给家里的每个成员。长大后,我渐渐的明白了,这是一种“团圆”的仪式感。
从前,我们的每一个传统节日好像都有着满满的仪式感:吃团圆月饼是中秋节的“仪式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仪式感”;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是过年的“仪式感”……但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上学、工作,“忙”似乎渐渐冲淡了这些仪式感,我们似乎忘记了家里的老人还在期盼着这些仪式感,期盼着我们回家。
01、什么是仪式感?
仪式感是为了让某个场合、某个时间“区别于日常生活”所诞生的产物,是人们最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中国人尤其注重仪式感,因为其反映出天象季节的交替以及自我内心的愿望与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仪式感有助于人形成一种自我暗示,帮助人实现愿望。在仪式过程中,人群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营造出的仪式氛围,使获得周围人的角色认同,通过规则、习俗等建立起与周围人的联系,获得安全感与满足感。
02、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仪式感有差别吗
就过年而言,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探究发现对年味儿的文化认知存在年龄差异,年轻人与老年人相比更偏向于认为迎新的意味变淡了,老年人更看重仪式感。
为什么呢?
对于年轻人来讲,他们建立人际关系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礼俗以及所谓约定俗成的“规则”,更多的是工作交流学习、分享生活来建立所谓的“朋友圈”,不需要一个特殊的节点去扩大自己的交际;据统计,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不爱过节,是因为回家有很大的压力,被追问很多自己难以言说的问题,如“学习怎么样啊?”“有没有男/女朋友啊?”“工作一个月赚多少钱呀?”等等。
而老年人则更加注重仪式感赋予他们的生活意义,如跨年时无比重视时间的流逝。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老年人会比年轻人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未来所剩生命有限,而这种意识会让老人们格外看重情绪目标。如春节,他们希望阖家团聚,子孙满堂,颐养天年,体会与家人在一起的温暖与喜悦,这种强烈的仪式感恰恰是当下年轻人所缺乏的。
03、我们都需要节日的仪式感
年轻人是需要节日的仪式感的。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按部就班的,节日是时间线上的一个结,是忙碌生活的一个减速带,提醒人们适当娱乐、歇息,放大自己的欢喜。回家听听爸妈的唠叨式的关心,其实也是幸福的!
而老年人也更需要节日的仪式感,过节的这一天,他们无需编着牵强的借口去见子女,也不用绞尽脑汁婉转含蓄地表达爱意,想念也不再有天南地北的距离,因为节日就是相聚的理由。
我想这就是节日的意义。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
参考资料:
[1] 卫敏,马金金,韩慧鹃,彭朝勇,贺少雅. (2018). 年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年龄差距的文化认知调研. 遗产与保护研究, 3(09), 43-50.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5730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031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30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328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506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