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综艺节目叫做《萌探探探案》。
有一期,宋亚轩和杨紫为了通关拿线索,他们必须通过了一个“催眠挑战”。
挑战的内容是,一个原本轻易便能抬起来的盒子,在经过催眠师的暗示后,盒子抬不起来即为暗示成功,也为挑战成功。
宋亚轩作为第一个挑战人。第一次,他轻而易举抬起盒子。
放下盒子,催眠师对此进行了语言的心理暗示后,第二次成功的没有抬起箱子。
这是否真实存在?或只是由节目的剧本流程演绎出来的效果?
当然,节目是否有固定的剧本设置,我们无法知晓。
但是,能够肯定的是,这样的“催眠”在现实中,真实的存在且可以发生。
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催眠。
01、什么是催眠?
催眠的术语起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睡眠之神”修谱诺斯。
然而催眠与睡眠并不是一回事。
个体进入催眠状态后,身心会进入一种深层次的放松模式。但是意识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集中注意力,以及进入一种更加容易接受“被暗示”的状态之中。
被催眠者对催眠暗示的反应性增强——他们经常感到自身的行为是在无意中或者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就可以完成。
举一个最经典的催眠例子:
学者们为了研究催眠是否真实存在,便找了一群学生对他们进行暗示道:“你的手臂僵硬,像跟铁根一般。”
被催眠成功的学生们,真实的产生了“手臂自动变得僵硬,举不起手”的效果。
跟节目中,催眠师对宋亚轩从接受挑战时,便开始对他进行了接连的暗示话语,最后在一句,“你将无法抱起箱子”成功的达到了催眠效果。
对此,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对“催眠为何能够成功运行”不同的见解。
其中,目前被广泛认可和较为普遍的观点有其两个。
01.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催眠并不神秘,它只是反应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者。
一般情况下,被催眠者事先对催眠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会发生什么。只是由于角色要求,被催眠者会在进入催眠状态后,倾向于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对于被催眠者本人而言,当TA进入了被催眠的角色中时,便有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是处于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之下。
在这个状态下,TA只能顺从催眠师的指示。
02.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这个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种意识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即是说,我们的行为会由监督功能进行调节,以使得执行功能做出恰当的行为。
但是催眠使这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通过分离这两种意识功能,使得执行功能正常运行,从而可以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再起到作用。
之后,又有学者对这个“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催眠不一定使意识功能分离,而是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监控。
即是说,意识的监督功能依然可以观察自己的行为,只是无法让执行功能做出的调整行为的作业,使得执行功能自动地执行了催眠师的指示。
02、催眠中最重要的角色——被催眠者
这样看起来,好像催眠师有着特大功能能够轻而易举的将他人引导进一种催眠状态之中。
实则,不然。
催眠并非对每一个人都有效。(随时随刻的催眠并不存在)
节目里,除了宋亚轩之外,还有杨紫也作为“被催眠者”接受挑战。但是,在相同环境、相同指示语的条件下,杨紫并没有被催眠成功。
学者们将“个体对标准化的暗示做出反应并体验催眠反应的程度”称为“可催眠性”,并认为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也就是,是否能够进入“催眠状态”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往往,人们会认为一些头脑简单,听话的孩子更容易进入催眠状态。
事实上,有研究指出,与被催眠因素高度正相关的人格特质是:专注。这种特质是指“个体倾向于完全投入想象或者感觉经验”。
就像,有人在看电影的时候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影视之中,而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有些人看电影的时候则是“三心二意”,一边吃零食、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着电视还能一边聊天。
那么,相比于后者,前者的专注力和可催眠性也就较高。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本人拒绝催眠者的信息、或者因其他因素没有投入暗示的场景之中时,你是无法进入催眠状态的。
电影《催眠大师》中,催眠师徐瑞宁(徐峥饰演)本想将任小妍(莫文蔚饰演)代入催眠场景中,为她进行心理治疗。
谁知,两人的角色却突然颠倒,催眠师成为被催眠者、被催眠者化身为催眠师。
这是因为,任小妍也是一个“催眠师”。
一开始,她便不打算让自己进入“催眠状态”,而是帮助徐瑞宁进行催眠场景之中。
她对徐瑞宁的信息了解清晰,知道他内心的创伤和突破他心理防御的事件。相反,徐瑞宁并未对催眠抱持着警戒心,在一开始,他自己特别专注、沉浸在这种催眠治疗之中。
在影视渲染了神秘和悬疑的色彩背后,其实是来自于“被催眠者”希望被治愈,而在“催眠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治愈心灵创伤的救赎故事。
就像影视的台词“没有人能够原谅你,除了你自己”类似,“没有人能够催眠你,除了你自己愿意。”
03、催眠的用途
我们对“催眠”的了解,往往都是属于舞台上较为“神秘化”的表演秀。但相对于舞台上的添许了夸张成分的催眠外。在舞台下,催眠更多扮演的角色是:“帮助个体获得身心健康。”
01. 对心灵的治愈
《催眠大师》中,不管是最初走进治疗室的任小妍,或是最终被催眠的徐瑞宁,他们选择“被催眠”的原因都是为了治愈内心的创伤。
有一部分治疗师们认为,每一场治疗都是一个“催眠”的过程,只不过他们都是用“间接”的方式穿过来访者的重重心理防御,在来访者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然后在细心的滋养和孕育种子,直到它生根发芽长出翠绿的小树苗。
这颗小树苗的名字叫做:“希望”。
在心理治疗中的认知学派中,他们将“催眠技术”更加明确、直接的运用在了治疗之中。比如像“动物恐惧症”、“恐高症”等,都可以直接通过催眠技术的方法来获得有效的脱敏效果。
02. 对身体疼痛的管理
在身体的疼痛管理上,催眠也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有麻醉风险的情况下。
在一些随机实验研究中,催眠在一系列的条件下都能降低疼痛,包括牙齿敏感的病人和物理创伤的幸存者等。比如,分娩时,心理助产法就是运用类似于催眠一样的程序来作用控制疼痛的基本方法。
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被深入催眠到能有效减轻疼痛,但催眠仍旧能够让一部分病人忍受会产生剧痛的治疗。
说到底,催眠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工具。但是,它会被用在哪些领域中、被哪一部分人群中,都处决于催眠者如何使用。
当然,最好的用途是将催眠技术运用在积极路径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效果。
祝好!
参考文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494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730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863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989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5062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