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罪犯的罪恶之源
01、杨新海(1968年7月~2004年2月),高中肄业,高三时离家出走之后,曾先后到过山西、河北等地,在一些煤矿、建筑队上打工,期间因盗窃、强奸被2次劳教,1次判刑。
从2000年9月起直至2003年8月,杨新海曾横跨皖豫鲁冀4省,疯狂作案26起,杀死67人,伤10人,强奸23人,于2004年2月14日上午被执行死刑。
02、靳如超 (1960年12月—2001年4月),1976年在石家庄棉纺三厂五七劳动公司参加工作,1977年到棉三准备车间当工人。1988年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97年8月19日被减刑释放。
2001年3月16日凌晨,制造了震惊海内外的石家庄市3.16特大爆炸案,造成108人死亡,38人受伤。
03、黄勇(1974年11月—2003年12月),男,河南省平舆县人。2001年,黄勇将轧面条机机架改装成杀人机械,取名为“智能木马”。
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黄勇先后从网吧、录像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以资助上学、提高学习成绩、外出游玩和介绍工作为诱饵将青少年骗到自己家中,以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经过“智能木马”测试为由将青少年绑在木马上,或先把他们用酒灌醉,然后用布条勒死。至案发时,黄勇总计杀死无辜青少年17人,轻伤1人。
回顾这些血淋淋的案件,有一个问题萦绕不去:这些凶手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人能被“理解”吗?如果去回溯他们的成长轨迹,是否能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如果不幸遇到了这样的恶魔,怎么做才能逃脱?
如果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恶性犯罪,凶案发生后也能更快的锁定凶手。
研究这些问题的科学叫做犯罪心理学,目前国内研究犯罪心理学第一人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
一、从小未被善待是罪行的恶之花
杨新海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喜欢画画。村民对他的评价是,勤快,是个好孩子,老实得很。
因为学习勤奋,杨新海成为家中唯一能够读上高中的人。但父母对他很冷漠,也无钱供他上学,他因此经常和父亲吵架。
其他同学可以从家里带粮食来换饭票吃饭,但杨新海却常常煮野菜或是自己烧饭吃,这让他心里形成了极大的自卑感。
读到高三时,杨新海实在没吃的就捎信回家,但父亲四天后才背着两袋小麦赶到,这时杨新海已经辍学几天了。
杨新海辍学的原因是想外出闯荡,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此时杨新海才十六七岁。但过上好日子的理想却在现实中处处遇挫,他在打工中多次遭遇干了活拿不到工资的情况。
最后一次,他在一家餐馆打工时被拖欠工资,杨一气之下偷拿了餐馆里的一个铝盆。这是他最后一份正经工作,也是他第一次偷盗,他发现钱财也可以来得很容易。
黄勇是家里老幺,在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他的出生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觉得他碍事,从小就对他很冷漠,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家庭里是个多余的人,时常感到孤独。
黄勇自称“小时候比较乖”,学习成绩很差,在小学留过3次级,性格内向。10岁起他就非常喜欢看录像,尤其是喜欢看那些侦破、暗杀的片子。他说,在他记忆里最深的是一部名叫“自由杀手”的片子,他最崇拜的就是剧中的杀手,并在他的心里深深地刻下了“杀手形象”。
李玫瑾曾形容黄勇:孤独与冷漠造就其心理内向;生活乏味与挫折加强其内心的渴望与想象;影视中的英雄暴力行为唤醒其“梦想”;良好智力与独居成就了黄勇的“杀人想象”。
靳如超9岁时,因为生病其听力出现了障碍。当时他的绰号为“靳聋子”,浑身又臭又脏,同学都不愿搭理他,靳如超也从来不搭理其他人。
由于家境困难,靳如超只读到了初中就辍学了。因为自己的耳朵不好使,又没有其他的朋友,靳如超只能借助于日记和自己交流。
靳如超曾经写下了长达几十万字的日记,在这些日记里,靳如超表达了自己的自卑和猜忌,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憎恶和偏见,直到最后下定决心去报复这个社会。
据靳如超的妹妹交代,靳如超从小脾气就特别暴躁,动不动就摔东西和打人。
作为亲生妹妹,她同样十分害怕自己的哥哥。靳如超不喜欢吃饺子,有一次家里包了一点饺子,靳如超回家看到之后就将桌子给掀翻了。
总体来看,这三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比较凄凉,物质条件贫瘠,生活困难。相比于物质匮乏,更让他们难受的还是缺乏家人情感上的关怀,被自己的家庭边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人。
他们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不良的人际关系以及行为障碍。杨新海和靳如超很早就离家出走,不再上学,进入一种非常规的社会化环境。
为了生存,他们往往经历流浪、乞讨、漂泊、拾荒、小偷小摸等方式,被人歧视,饱受人间的蔑视与冷漠。
在这种方式中,他们经常被人打,然后学会打人,学会“对人要狠”的人生态度。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狠”的行为方式也会升级,成年后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可惜的是,由于错过了人生教育的关键期,他们社会化的缺陷终身难以弥补,在遭受刑事处罚后,他们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仍会重新作案。于是,再受处罚、出来之后再次犯罪。。。
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熟练掌握犯罪技能,形成犯罪观念,同时还形成罪犯特有的兴趣、嗜好、习惯、态度、观念、以及情感反应。
这一过程历经十年左右,其犯罪心理逐渐趋于稳定,这时他们的犯罪人格就已经形成了。
杨新海对家庭生活的情感反应十分异常,其动辄杀人全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情感特点,只有在长时间脱离正常家庭和亲人生活的背景下才能形成。
二、善待他人可以救自己的命
黄勇在他自制的“智能木马”杀了17个人,唯独放走了一个少年,也正是这个少年报案,才终结了他的恶行。
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呢?黄勇折磨他时,他一直在哭求说:“你别杀我,我是独生子,我有爸爸妈妈,我还有个残疾的大伯,你要是杀了我,他们以后怎么办呀?你也有妈妈,你如果就这么没了,你妈妈回来找不到你,她会怎么样啊?”
结果说的黄勇大哭,边哭边说:“我妈才不管我死活,我在与不在,他们都不管我。”
少年听到就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你要是不嫌弃,等你老了,你把我认作干儿子,我陪你,我把你接过来,为你养老。”
黄勇最后把他放了,这个少年的本性,他的善良,救了他的命。
负面情绪驱动犯罪,要拯救自己,就要想办法从情感层面打动罪犯。
而伤害到一个人的脆弱情感时,可能把一个潜在的危险分子催化成罪犯。
马加爵2004年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被杀的4人都是他的同学。案发前几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在打牌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了争执。其间,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
这样的话从邵瑞杰口中说出来,深深地伤害到了马加爵。
随着争吵的升级,邵瑞杰进一步透露了一个秘密:马加爵在外面找小姐。马加爵的自尊心本就脆弱,羞耻心又特别强烈,邵瑞杰把这件事捅了出来,直接击破了马加爵的心理底线,他当时就有了杀人灭口的心思。
所以他后面把在场的4个人全部杀了,主要就是为了灭口。
我自己亲身经历过两件事,都比较危险。当时已经站到了被暴力伤害的十字路口,还好我成功避开了。
一件是在一个下大雨的夜里,我到我表弟家去,为第二天的马拉松比赛做准备,因为他家离比赛起点比较近。
从地铁口出来,雨很大,我就上了一辆三轮,给师傅说了一个地址,谈好了一个价钱。
这个师傅一幅很不耐烦的神情,凶得很。雨夜能见度也不好,我看不清他的脸。上车后,我觉得不保险,跟他确认了一下地址,说是某某小区西门哦。
他一听就急了,“啥子西门?不是东门吗?西门那么远,你豁我哦,6块钱不走西门。”
我感觉当时他的那种急躁要溢出来了,而且他说话声音特别大,三轮又开得很快,呼啦啦的往前冲。
他还有一种被欺骗的委屈感,虽然我觉得我没有骗他,但这个时候澄清只会导致争吵。我的恐惧感浮了上来,我觉得这个师傅就像一头野兽,此时他已经被激怒了。
我给他说:“去西门,钱没关系,你平常到西门收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钱。”
他沉默了一下没说话,下车后收了我8元钱。
还有一次也是坐车。
那是晚上22点过,我坐动车到绵阳火车站,然后要从火车站到下面一个县城里去,那个时候公共交通都停运了,我提前通过一个非合规运营的平台联系了一个黑车。
这个平台相对可靠,有自己的收费标准,她告诉我收费80。不巧的是,动车晚点了20分钟,我尽早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黑车司机,本意是让他合理安排时间,避免久等,司机一听不高兴了,告诉我到达时间太晚,要加钱。
我清楚这个司机估计想多骗钱了,我说我愿意按规矩给钱,只是你们的收费规矩是怎么样的呢?麻烦你告诉我一下。
司机开始编故事,从早上几点到几点收多少钱开始讲起,然后一直编到晚上22点后收多少钱。中间我还打断过他一次,请他直接告诉我22点后收多少钱就可以了,但他不,一定要从早上开始。
好嘛,这是怕打断以后逻辑接不上吗?
挂完电话,我直接打给平台,告诉她司机要涨价。平台坚定的告诉我只给80。平台在管理这些司机,司机乱收费是要处罚他们的。
我把跟平台沟通的结果告诉了司机,司机说了一句“那你喊平台换个车”,就挂了电话。
再次跟平台沟通,平台告诉我没有其他车,就这个车。
过一会司机打来电话,看起来是被平台训了,他问我在哪里接我。
我感觉到司机非常愤怒,又有一些被我识破骗局的羞愧,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安抚他的情绪,毕竟我已经维护了我的权益。
我告诉他:“我只想维护我的正当权益。钱我不会少给,也不会多给,按平台规矩给。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让我们愉快的把这趟行程走完。”
事后还是很惊险。这个司机全程开车一言不发,放着很大声音的迪厅音乐,限速80的路上开到120,我在后排都吓得系紧了安全带。
我不太敢制止他开这么快,担心进一步激怒他。只能目不转睛盯着路况,希望时间早点过去。
还好有惊无险,最后顺利到达目的地。
具有犯罪人格的人社会化适应不好,谋生技能少,因此在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上相对较多。而司机是一个需要大量接触乘客的职业,所以我两次遇到比较危险的情况都跟司机相关。
三、生而不养是导致犯罪人格的最主要因素
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绝大部分是早年的问题。
人性是养出来的。人和哺乳动物都有自然情感,那种天生的依恋。狗狗就是这样,只要你养它,它就不咬你,它咬别人。
人出生时啥都干不了,吃喝拉撒睡都需要人帮忙。在被照顾的过程中,人逐渐形成了亲社会性的人格和人性,形成了情感,形成了对养育者的依恋。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稳定的养育者,还要有身体上的接触。如果你只是把孩子放在床上,把奶瓶往他嘴里一塞,孩子身体上能长大,但跟人绝对不亲。
缺乏照顾和情感抚慰,导致孩子的情感发育不健全,长大了冲动性强,控制力弱,认知能力差,做事易走极端,触犯法律。
恶性罪犯有一个特点,他们很多人有强烈的性欲,为了性欲可以找小姐,可以杀人奸尸,但他们没有跟人身体的亲密感。
他们只是把人当成满足性欲的物品,所以他们不在乎人活着没有,甚至死了更好,这样不用担心被害者报案。他们只射精,不做爱。
人格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6岁之前是人格发展的黄金期。过了这个时期,再想去弥补就很困难。
时代变迁,现代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起以前大大减少了。现在精神疾病和变态增多,和孩子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也有很大关系。
生育孩子很重要,养育孩子更重要。如果确实有父母没有条件养育孩子,我们的社会应把责任接过来。
养育孩子当然要花钱。但与其等到没被好好养育的孩子长大后犯罪,我们在破案、抓捕、送监狱、维持监狱这一系列事情上花钱,不如把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好,及时剥夺不合格父母的监护资格,保证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医疗届有个著名的说法:在体检上投入1块钱,治疗上就省了1000块。
这句话放到儿童福利机构的建立上也是适用的。从源头上减少犯罪,利国利民。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2172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9040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600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377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20140 人想测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