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让人关注的新闻应该就是滴滴出行APP被强制下架了吧?
滴滴出行在7月2号的时候被国家网络安全部门审查,怀疑其将用户数据打包给美国。
随后滴滴高管发言绝无此事,会坚决起诉维权,结果短短两天后就被啪啪打脸:
昨天晚上(7月4号)8点半左右北京日报发布消息“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令滴滴出行APP下架,并且停止所有新用户注册。”
滴滴一方也瞬间软了,表示立即下架,严格按照有关部门要求整改。
上网一查发现滴滴之前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首先是悄无声息的在美国上市,滴滴这么大的公司,赴美上市竟然身边人没有几个知道的,然后再看滴滴董事会人员的构成,竟然里面还有个“前美国军官”?
这一通操作直接看懵了我们不知情群众,再加上这次“有关部门”办事效率如此之高,让人细思极恐,这要是真的泄露了用户信息给美国,可是相当严重的事情。
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把自己的信息传给商家这件事,如今似乎已经是很经常的了,每个应用在使用前都会提示要不要把信息共享给平台,甚至很多平台除了姓名手机号之外,还需要上传身份证等更多信息。
最关键的是,这些确实都是我们自己点了同意之后才会上传给商家的,一切是如此顺滑,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去思考这会不会暴露个人信息就直接点了同意!
那么,商家们是如何做到让我们想都不想就做出选择的呢?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心理学套路呢!
来源:新京报
大脑的缺陷:有多少人认真读过滴滴的用户信息条款
“为了……我们将提取您的用户信息……”
“不同意、同意”
这种弹窗文字不光是滴滴,可能每一个APP都会出现的,但是有多少人真正看过里面的隐私条款协议,又有多少人会选择不同意呢?
一组来自互联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绝对让人意想不到,在将近1000部手机中未获取到用户信息的比例只有0.1%(近些年有所增长但也不到6%),同意打开摄像头的比例占89.9%,同意录音的比例占86.2%。
当弹出这个对话框的时候,大部分群众可能有两种反应:
1、这是家大公司,肯定不会有什么违规行为,我就不看了,赶紧同意了去用吧!
2、这么多人都同意,不用看了,我也同意吧!
抱着这两种想法的人就很容易走上一条长长的路——商家的套路。
上面两种反应,第一种是由于羊群效应(从众心理,别人都做我也做肯定没错)而做出的选择,第二种是因为晕轮效应(光环,因为某个优秀特质而忽略其他方面)而做出的选择,不论是哪一种肯定的是都没有经过大脑真正的思考(俗话叫没过脑子)。
纪实访谈《女人30+》(第二季)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揭示了人类大脑的缺陷,在大脑中存在两种思维系统:
系统1:凭借直觉行动,容易冲动,容易受到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因此时不时就会犯错。
系统2:通过逻辑思考行动,并可以监督、控制系统1的行动。
但是系统2有个毛病,就是非常懒,遵循最省力原则,而系统1则随时待命,遇到问题会第一个冲出去。
系统1就是那只大象喜欢横冲直撞不假思索,系统2就是骑象人,但控制大象需要集中注意力,运用技巧。(这个比喻来自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
恰恰商家的营销套路就是利用了我们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发达的大象,经常是不假思索的就往坑里跳。
电影《萨利机长》
套路千万条,营销第一条学会心理学,用户泪两行
除了刚才说的从众心理,晕轮效应之外,商家还有什么心理学营销套路呢?给大家总结五个商家惯用的心理学套路,看看你有没有中过招:
1、锚定效应:一旦商家定了价格,我们习惯性的会在这个价格周围去讨价还价,而不去思考这件商品的价值到底是多少。
比如在小米手机出来之前,一部手机都是大几千,可能有个手机比其它的便宜两百块就会遭到疯抢,结果小米出来之后,大家才知道,手机这玩意可能也就值一千多。
2、框架效应:丹尼尔卡尼曼发现的人类思考偏差,就是一件事以不同的说法去表达,可能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比如一架飞机发生事故,机组报告有80%的可能安全着陆,和有20%的可能机毁人亡,虽然概率是一样的,但是人们听到后者肯定会更受不了。
同样的方式,一件商品原价10块,现价7块,说便宜了3块钱,不如说7折优惠听起来力度更大。
3、禀赋效应:一旦拥有了某件商品后,就会不自主的赋予这件东西更高的价值感,毕竟自己拥有的东西肯定值钱,“七天无理由退货”使用的就是这个套路。
4、厌恶损失:给你发了一个优惠券,三天后就过期了,用不用吧!大多数人都会用,因为人们都讨厌失去,即使是白来的优惠券。
淘宝双11、京东618都是一样,这一天这么多优惠,别人都在买,我不买岂不是亏了!
5、因果性偏好:人们的大脑遇到带有因果性的语言就会很容易相信,比如著名的脑白金广告,“每天脑白金,越活越年轻”,似乎是一个因果关系,因为用了脑白金,所以越活越年轻,但事实上真的如此么,真的能越来越年轻么,仔细想发现它似乎并没有什么逻辑性。
最后还有一个可怕的阈下知觉广告:阈下知觉就是在意识接受范围以外的,比如美国之前在电影院的放映中,插入了可乐、爆米花等单词,但是只有零点零几秒,人类的视觉是看不到的,但六个星期的实验表明,可乐的销量提高了18%,爆米花提高了58%。
证明这种阈下知觉广告对于人的潜意识起了作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催眠,这可就相当可怕了,如果所有公司都用这个方法做广告的话,人们的自主购买意志一定会大受影响,因此在1986年,各国禁止了这种广告形式(Harrel,1986)。
电影《第四公民》
如何拒绝套路,理性消费
这些套路听起来确实挺可怕的,我们的思想不知不觉就被商家“洗脑”,我个人还是非常反感商家利用心理学方法去套路消费者的,在某种程度上,商家的营销就是在贩卖欲望,让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大,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
怎么才能更理智的消费呢?
首先,在平常的生活中多去觉察自己在什么时候用到了系统1做决策,觉察永远是最重要的,了解我们的大脑容易在哪些时候出现决策上的错误,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连什么时候被骗的都不知道,那我们大概率下次还是会被骗。
第二,在做决定的时候,如果这个决定非常重要,还是多花一些精力和专注吧(当然是在知道这件事重要的情况下),运用理性思考也就是系统2去控制自己的系统1,不要习惯性的偷懒。
第三,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非常推荐看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毕竟知道了这些套路之后,就更容易去避免。
美剧《破产姐妹》
第四,如果做决定的时候觉得思路比较混乱,可以听听其他人的建议,可能自己现在这个圈子中很难看清,有些时候“旁观者清”是很管用的。
说的夸张一点,比如传销这种事,或者老年人保健品之类的,在自己深陷其中的时候,旁边人一眼就看出来“这傻子肯定是又被骗了”。
最后,其他事情可以听从我们的内心、情感、潜意识,但是消费这件事理性为好,毕竟很多商家的套路就是利用潜意识漏洞。
BBC《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最后的最后,今天刚刚听新闻说因为滴滴这个事,网信办要治理大数据杀熟了,举双手赞成!我也被杀过,同一路线我和同事的打车费就不一样,这事光有一身心理学本领也是无能为力。
商家的问题靠有关部门解决,自己的问题靠理性思考解决,分工明确拒绝套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882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399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361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34294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8949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