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就来的小脾气
今晚,闺蜜发来信息,吐槽三岁儿子,“给他剥虾,放的位置不对他也是闹个没完,要做什么就马上必须要,昨天早上,因为一个破盒子我跟他磨了两个小时,每一次都带他复盘,复盘的时候什么都懂,很乖、楚楚可人,可是,一闹起来,什么都不顾,什么都听不进……”
我们的孩子相差半个月,都处于难搞的三岁多,寻找一点共鸣的同时勉励支持,也希望在交流中找到一点好办法。
说起来我也想起自家孩子两次发脾气的经历。
两岁半刚入园的一个月,我几乎是现在孩子情绪地震后的废墟上过来的。
驱车到幼儿园大约需要四十分钟,那天早晨出门时还好,等到路过海边时他就嚷着要去海边,开始只是轻微的抱怨,逐渐变成连踢带踹的挣扎,再然后就是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拉车门开车窗,我也终于把车开到了宽阔的道路上临时停在路边。
这是个下着小雨的清晨,马路上车不多,但来来往往不间断。共情、安抚、转移注意力,任我使尽浑身解数,还是无法使他平静下来。最后不得不打开车门让他下车。
就这样反复几次后,他终于接受我的建议,海边可以放学后来,但是作为妥协入园前要先去附近的台球室打一会儿球。
还有一次我一个人带他在科技馆玩。
快中午时他还想继续玩,但考虑他快到午睡时间,也饿了,在提醒多次该回家了,他依然无动于衷。
我只好单手夹起三十斤的宝子下楼,在他的踢打尖叫挣扎中,在众人的侧目中,鞋都没换,走了四五百米,塞进车里,才算偃旗息鼓。
虽然发脾气次数不多,但激烈程度足以让我对一个人带孩子出去这件事发怵了。
客观地解读小脾气
家里有脾气很大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应对呢?为此我重读了陈忻老师的《养育的选择》,陈忻老师说:“情绪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它就消失了;情绪还是一种主观体验,我们只能体验它,疏导它,而不可能想把它压制住就能压制住。父母必须要明白,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达、疏导等都还在发展的初步阶段。成人能够很清楚地分辨不同的情绪:我现在感到压力很大,我现在很生气,我现在很有挫折感。而婴幼儿往往不能清楚地分辨,只是笼统地感到“这让我很不高兴”。孩子也往往会用直接的行为把情绪表达出来,比如,大喊大叫,摔东西,发脾气等,他们还不清楚应该怎么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以合适的方式调节情绪。”
小烨情绪火山第一次爆发是在入园后,入园焦虑让他无所适从。他离开父母、姥姥单独去一个家以外的陌生环境,每天早晨没睡醒就要起床走四十分钟的路程,妈妈把他送进教室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他不知如何排解,自然积蓄了太多了情绪,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就爆发了,且难以安抚。
我也曾怀疑过自己在孩子出生以来一直秉持科学育儿理念是不是哪里做错了,让他脾气这样大。
同时来自家人的压力也很大,都觉得是平时的教育太过宽松,陈忻老师提到的几个误区我几乎都有感触:
01、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就是坏性格
你是不是也这样怀疑过,自己的孩子脾气这样大是性格不好,是修理得少,要严加管教,三岁看老,以后不好调教。
02、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做父母的失败
每次面对孩子的情绪我无所适从时常常对看过的书学过的理论自己摸索过的经验感到怀疑,觉得自己做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更不能有效地帮助他,很是自责。
03、认为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是对自己的挑战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还有这样的心理,孩子听话才有面子,不听话就是和自己作对,看到别人家孩子乖巧懂事就羡慕得不得了。
04、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乐,时时刻刻都快乐
这大概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吧,我希望他快快乐乐地玩耍,在我想回家时乖乖地放下玩具,每天快快乐乐放学再快快乐乐接回家。而就像我们大人有情绪一样他也有情绪,在种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都能引发他的不愉快。
05、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千方百计取悦孩子
我确实是一个愿意取悦孩子的妈妈,我希望他快乐,心底温暖。既然我做了这么多的努力,在生活中营造仪式感,给他制造惊喜,陪他一起玩耍,尽可能高质量的陪伴,为什么他还是不高兴呢?
如何完成正确的引导
在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后,如何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陈忻老师说,首先需要确立一个观念性的问题,就是在应对孩子负面情绪的过程中, 父母要观察孩子的情绪,而不只是去纠正行为,解决问题要先解决情绪。
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很重要
如果父母的认识不对,他们和孩子的互动就会偏离方向,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这句话让我想起最近热播的《小舍得》中的情节,夏欢欢在得不到父母老师的认可后,在学习成绩的压力中,原本乐观开朗开始排挤、嫉妒米桃,她行为的背后是情绪上的压力,却不被父母看见和接纳。
总的来说,如果父母只是注重行为,而忽视情绪表达本身的话,对孩子的成长将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先找到和孩子在情感上的连接,才能顺利解决行为问题。
其实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犟”,多数是因为他们的情绪没有转过弯。如果我们通过认同情绪,让他们的情绪转过弯来,事情就好办了。”
作家雷布斯说过:“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高兴才是。每个小孩都是希望自己被看见理解和接纳的。”
如何引导孩子的情绪呢?
第一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父母要帮助孩子定义情绪,比如说,“你脸红、挥拳头,这是生气了”,帮助小朋友慢慢了解自己这种情绪是生气,慢慢帮助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情绪,或者用合适的行为来表达。
这里介绍几本和情绪有关的绘本,比如《生气的亚瑟》、《菲菲生气了》、《生气王子》,《爱哭公主》,《我的感觉系列》这套丛书汇集了孩子经常发生的八种情绪,用彩图和易懂的故事展现出各种情绪的表现特征和相应的处理方式。它将使孩子形象地掌握调理自己情绪的可行办法。
这些书虽是写给孩子看的,但大人也可以从中反省自身、抚平情绪,并正确地把握对待孩子的态度,为父母更好地引导孩子提供借鉴,平行地进入孩子的时间,更能感同身受。
比如这本《我想念你》,故事从小天竺鼠最初的依赖,渐渐进展到她学着用玩耍、欢笑和快乐时光取代原本的焦虑。
很少有图画书能真的有效地处理孩子童年时期常见的大考验。对父母而言,本书是帮助孩子的绝佳素材;对孩子而言,他们会发现本书精确地反映出他们的感受。因此,本书自然地成为他们寻找慰藉的选择。从绘本中看到自己,看到接纳。
第二步:认同孩子的情绪
认同跟接纳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认同不仅仅是接纳,还让孩子感觉到情绪有合理性。如果我们理解孩子,往往会平复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不会再被同一个问题困扰。
在我了解了孩子是因为分离焦虑不想入园后,一个夜晚我们聊天。
“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也不喜欢去幼儿园。”
“妈妈也是想妈妈吗?”
“是啊,妈妈不在身边,很孤单,你不想去幼儿园也是因为想妈妈吧?”
“嗯,想妈妈,幼儿园不让妈妈进教室。妈妈我在幼儿园你想我吗?”
“想啊,你去幼儿园妈妈在上班也很想你,想你都想的开花了。”
“妈妈,我也想你,但是我没有开花。”
就这样一次次的聊天,让我明白了这个小孩细腻的小心思,他在幼儿园可能会觉得孤单,会认为爸爸妈妈把他放在幼儿园就不再想他,幼儿园虽然有很多玩具很多小朋友,但是规矩多,没有在家里自由。我充分地认同他的情绪,他也会对我敞开心扉。
在经历了漫长的回家不可以提幼儿园后开始断断续续给我介绍幼儿园的活动、伙伴包括老师。
小烨起床气很重,一天我在他起床后故意抱怨的说,我也刚刚和爸爸耍了脾气,我也有起床气,他止住了哭,我趁机和他商量不如你每天把哭闹的时间换成读一本你喜欢的书吧,没想到这招还真起了作用,我们共读了绘本大师系列作品的《贾斯的修车厂》,因为他非常喜欢和车相关的东西,我们都很享受这样宁静的早晨。他的起床气也不知不觉被化解了,随着年龄增长,起床后的小脾气也渐渐收敛了很多。
第三步:让孩子学习恰当地表达情绪
我们认同和确认孩子的情绪,能让孩子明白一件事:不管你正体验着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我都能理解,我认同你的感受。
戒夜奶时也颇费了一番周折。夜里,小烨醒来吃neinei,我告诉他,不要再为了吃奶半夜醒来了,明确只能吃三遍,早晨醒来、妈妈下班回来以及睡前。
他很伤心的爬回小床,极力抑制自己情绪的那种伤心,瘪着嘴嘴里咕哝着,我问他在说啥,他说爱妈妈。我说我也爱你,neinei也很爱你,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念她,你今天表现这么棒,她明早一定早早地等你起床。
后来真的睡着了。早晨醒来吃neinei顺利兑现后,我说:“妈妈相信小烨能理解妈妈的话,为了你的牙齿和睡眠,也为了neinei可以更好的休息,我们不能再吃夜奶了,你昨晚表现的很棒,没有吃夜奶,所以她早早就来和你玩了。”
宝宝母乳喂养至三岁,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提倡喂养至两岁,在母婴都有意愿的情况下可以延长。
三岁前后,我们没有刻意戒,只是和他讲长大了,neinei要去照顾别的宝宝了,就顺其自然地结束了我们这段特别的亲密时光。
在《你的n岁孩子》里,明确指出了在孩子学前阶段,你一共要经历两个十分头疼的阶段,一个是孩子一岁半到一岁九个月这段时间,另一个是在孩子两岁半时 。
两岁半以来,“每天n次no,间歇性发脾气”中我一直在摸索如何与他更好地相处,反思在育儿路上有没有给自己挖坑,在逐渐摸索中才找到一点点门道。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权威去控制孩子,而应该蹲下来走进他的时间,读懂他哭闹发出的信号,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柏拉图提出,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就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他主张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他们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就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这意味着教育从根本而言或者说只能是诱导的、启发的,而不是灌输的,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注入,乃在导引。
生活习惯也好、情绪也好,最了解孩子是父母,最被孩子信赖和接受的也是父母。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园丁与木匠》中的一段话: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8703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111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57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9367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9895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