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
作者:星辰西米露 2021-06-23 16:12:00 心理百科

当我们谈到催眠,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华丽的舞台上,催眠师对一名志愿者实施了催眠,志愿者开始相信自己是一座桥,僵硬的躺在两张椅子中间。

催眠师站上这座“人体铁桥”,志愿者纹丝不动,平常柔弱的身体在催眠状态下像铁板一样坚硬,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催眠师把志愿者唤醒后,这一切志愿者都不记得。

这不是催眠师,这是魔术师。

这也不是催眠,这是吹牛。

还有一些人认为催眠就是睡觉,催眠师的工作就是把来访者弄睡着。

这是对催眠工作的一种低估。

只是想睡着真的不需要催眠师,催眠需要付费,不便宜,吃药辅助睡眠省时省力。

上面这两种理解都建立在不了解催眠的基础上。

这也是我觉得有趣的地方:如果人们对一种事物知之甚少,会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有人会相信它充满魔力,有人会相信它毫无价值。

那么,到底什么是催眠?我们来看看官方的定义。

目前,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是这样定义催眠的:催眠是一种治疗技巧,通过一套预先设计的、帮助客户放松并集中注意力的流程,临床治疗师得以向个体发出暗示,个体会接受暗示。

提炼一下就是“催眠是一种使用暗示作为治疗手段的技巧”。

在催眠大师吉利根的著作《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里,他是这么定义催眠的:

“催眠是一系列体验式专注的交互序列,该序列将产生一种改变的意识状态,在其中自我表达开始发生(即,没有意识的干预)。”

看完你们有没有一种“what the f**k?”的感受?这说的都是些什么鬼?本来对催眠就不了解,看完定义就更不了解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两种定义都避开了“无意识”。

因为无意识是无法被观察的,也无法测量,这不符合科学严谨的要求。故而这两种定义都没有采用无意识的提法。

通常情况下,我们处在意识的控制中。我们依靠逻辑和理性思考问题,做出决定,处理身边的各种事情。

然而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内容,更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无意识。

无意识是隐藏在意识之下的巨大的信息储备,包含了我们压抑的情感,过去的经验,自动化的行为模式。这一部分内容我们是察觉不到的。

在催眠的过程中,催眠师的暗示会越过我们的意识,从而直接与我们的无意识进行交流。

当由意识带来的外在信息被屏蔽之后,这些暗示会触发我们最原本最真实的想法和感情。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催眠:催眠是暂时搁置意识心理,促使无意识自然表达的过程。

根据催眠师和来访者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催眠派别。分别是独裁派、标准派与合作派。

1、独裁派

独裁派极端强调催眠师的作用,把催眠师描述成具有特殊心理能力的强大力量个体,促使弱小的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

这些独裁派的催眠师似乎可以为所欲为:包括强迫受试者学狗叫,戒烟,对着不认识的人喊爸爸等。

这个派别的观点中充满了“意识在物质之上”,“失去控制”,“植入暗示”等概念,因为强烈的戏剧性,这些概念被书籍、电影和民间传说所灌输,并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这个派别对大众的影响最大,并受到一些催眠师有意无意的推广。因为这可以满足他们的个人私利。

但这种派别漠视了受试者的权利与自身能力,在现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催眠师抵制。

催眠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

2、标准派

这个派别与独裁派刚好相反。它不强调催眠师的能力,只强调受试者的催眠特性。

他们把催眠反应性视作个体的稳定特质。也就是说,受试者要么可以被催眠,要么不能被催眠。

他们开发了标准化诱导语,录制成音频播放,降低了对操作者的要求。

如果这种方法能使每个人都体验到催眠,那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然而,根据测试结果,在标准化的催眠方式诱导下,有20%的受试者根本不具备反应性。

也就是说,这20%的受试者被永远关上了催眠的大门。

实际上,现在的研究已经证实,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只是在催眠参数上有所差异。

比如进入催眠时间,催眠中表现出的行为,以及催眠深浅。

这个派别对这20%的受试者是不公平的。

3、合作派

这个派别强调催眠师与受试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认为,受试者的自我表达模式是催眠状态的基础,这种模式,来源于受试者成长、学习的过程和整个人格的体验史。

因此,这需要个性化的而不是标准化的指导,催眠师应密切跟随受试者,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引导。

这个派别的开创者是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H.Erickson),他是现代催眠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并创立了美国临床催眠学会(1957)。

根据催眠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的相对程度,我们可以把催眠状态分为三个水平:

意识状态,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状态,以及解离状态。

与此对应未被催眠、轻中度催眠和深度催眠的三个不同催眠深度。

意识状态:以理性和现实定向的意识过程为主,没有进入催眠。

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状态:能意识到外部刺激的存在,但不会感到被迫去注意它们;思维内部对话可能存在,但指令性的表达减少了。

解离状态:完全沉浸在无意识过程中,体验到许多催眠特征。

催眠深度在催眠状态下经常有所起伏,受试者可能会从深度催眠状态,转入轻中度,然后从催眠中唤醒,最后再次进入深度催眠。

这种催眠水平的起伏变化被称作漂浮现象。

并不是越深的催眠效果越好。一个优秀的催眠师应该根据受试者的情况,诱导他进入适合的催眠深度。

很多人担心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师控制,这是一种误解。

意识与无意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都是你内在世界的一部分,充满智慧,共同守护着你。

不管你处于哪一级的催眠深度上,你都根本不会做出你在日常清醒状态下所无法做出的行为。

受试者不会跟随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指令,强迫受试者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会将他们带出催眠状态。

这种强迫会使受试者不再信任催眠师,并对催眠师感到愤怒,严重破坏催眠关系。

催眠经验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正常功能模式,它们既不怪异,也不是人为的。

它的优势在于把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的催眠行为加以控制、引导和拉长。

比如,如果要求你在清醒状态下忘掉某些事情,这其实很难做到。

但我们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给你介绍新朋友时,你努力让自己记住他的名字,结果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

不管你意愿如何,瞬间遗忘在清醒状态时经常发生,在催眠状态下也是如此。

催眠治疗的本质就在这里。

它只是要求人们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功能。

催眠只是一种运用他们知识和能力的方式,人们空怀着巨大的能量,有时却无端怀疑自己的能力。

催眠时会发生很多有趣的特性。

比如知觉扭曲,感觉身体某部分变得非常大或非常小;隧道视觉,视线外围都是黑暗或迷雾;灵魂出窍,好像在别处向下看自己;言语运动抑制等等。

网上对催眠体验这一块的描述非常多,我就不赘述了。我主要想介绍一种催眠体验:催眠逻辑。

催眠逻辑是指“既是/又是”关系。

催眠状态中的受试者会以不同于清醒状态下的逻辑来联结自己的体验。

与意识心理所喜欢的理性、线性和因果逻辑相比,无意识思考一般更具联想性,更具比喻性和更加具体化。

比如,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会发现,自己可以同时在世界的两个地方探索,也不觉得奇怪。

受试者内心有很多循环,包含着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我要变/我不要变;我要独处/我要与他人在一起;我要走/我要留。

以意识心理的观点来看,必须要选择其中一方,即认同一方而反对另一方。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因为双方同样重要,舍弃哪一方都会带来冲突。

催眠摒弃的就是这种“不是/就是”的结构偏差,允许来访者感受所有潜在立场的统一,并由此打开了创造性的整合过程。

这是我认为催眠最牛逼的地方。

一直以来,我们在自己的体验中学会了很多规则。这些规则在我们还是小孩子时保护了我们,并内化到我们心里。

当我们长大后,这些规则仍然在发挥作用,由于我们熟练的使用了这些规则很多次,以至于这些规则开始自动化的发挥作用。

这些自动化运行的规则,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开始限制我们。

比如,我们可能会认为:

1、如果我考的不好(工作没做好),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2、我付出多少努力,就应该获得同等的回报。

3、如果我不是你最爱的人,那么我也不会爱你。

4、没有父母(他人)的支持,我无法独立完成任何事。

世间的很多悲剧,是由于我们自动化的按照这些规则行事导致的。

第1条和第4条比较好辨别,当我们用语言表述出来时,从理性层面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些说法太绝对了。

马云马化腾都失败过,这不妨碍他们成为成功的创业者,没有人能保证不失败。

第2条很有迷惑性,我们能决定是否努力,但我们不能决定是否可以得到回报。

回报可能会来,可能不会来,也可能来了,但不是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

相信第3条的人,我想请问你,你是不是你自己最爱的人?

如果你不是,那么你凭什么要求别人最爱你?如果你是,那么你也不需要别人最爱你。

从理性层面知道这些道理,还不够。

这些自动化运行的规则力量是巨大的,我们的理性服从于这样的规则,身在局中,跳不出来。

而催眠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从无意识的角度,摒弃意识层面“不是/就是”的规则限制,直接体验到“既是/又是”这种整合带给我们的统一感受。

就像小时候,那个时候我们还是一张白纸,面前有很多美好,等着我们去描绘。

催眠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时候,给了我们再次选择的权利。

在催眠状态下,对于上面的规则,我们可以这样体验:

我可以既没做好工作,也可以是一个成功者。

我既可以付出努力,也接受不一定获得回报。

我不是你最爱的人,这不妨碍我爱你。

我没有他人的支持,也可以做好事情。

在无意识的层面相遇,体验到自己所有的可能与选择,不被死板的规则所束缚,这就是催眠疗愈的开始。

这正是我想说的,催眠,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EPDS治疗师弗洛伊德焦虑症心理健康控制情绪边缘性人格障碍心理医生抑郁症测试外貌焦虑易怒症情商偏执型人格男人心理俄狄浦斯情结抑郁症智力社交恐惧心理咨询师安全感源码反社会人格社交恐惧症桃花运九型人格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