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自我意识让人敬畏,它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站立在众生之巅的同时,也让人承受了生命更多的焦虑与恐惧。
其他动物,比如狮子,在本能的驱使下捕食,繁衍,养育。它们不储存食物,因为他们不为未来焦虑。它们可以死于饥饿,但从来不会死于心理疾病。
人知道未来的存在,但人却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这种不确定性,带给人极大的焦虑,也带来很多精神上的痛苦。
人更喜欢确定性。电击实验显示,如果让志愿者选择,是有规律的接受一次电击,还是无规律的接受一次电击,75%以上的志愿者选择接受规律的电击。
这是因为,人在等待一个无法预测的电击或负性刺激时,神经系统会产生更大的反应。
长期遭受家暴的孩子,逐渐学会了有意识的去激怒家长。与其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的暴打,还不如早点挨了打,剩下的时间可以做点轻松的事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对于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未来是不确定的。
对于这些不确定性,每个人的容忍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些不确定性对人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心理成熟的人更能容忍不确定性,并较少焦虑。
对于不确定性,我们只能去容纳它,这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你选择与不确定性作战,那将是一场永无止尽的战争。
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都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性是一种人生的常态,不是孤立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刻和某个特殊的关系阶段里。
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降低不确定性,使事情的发生往你希望的地方倾斜。但你永远做不到100%的确定,就像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如果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度过低,一些人就容易扭曲客观事实,高估事情的风险,产生较多的担心和焦虑的情绪。
心理学家Freeston等在1994年提出的广泛性焦虑症的认知模型中,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被认为在广泛性焦虑症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核心作用。
在更严重的情形中,对于不确定性的极度不容忍类似一种过敏反应。
我一个朋友对海鲜过敏,一次在别人家吃饭时误吃了海鲜汤,回家后脸肿的像个猪头,还得了荨麻疹,不得已请病假在家不敢出门。
心理上的过敏和身体上的过敏有类似之处。一点点的不确定性,大部分人都觉得无所谓,却可能引起敏感者极度的焦虑。
应对不确定性时,为了避免过大的焦虑,人一般会在两种策略中选择一种:面对或逃避。
选择面对,就要在焦虑的驱使下,用实际行动去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之靠近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所能做的,然后坦然面对所有的结果,这是我理解的顺其自然。
这样的心态下,焦虑是一种良性的促进剂,帮助我们达成想要的目标。
我一个朋友在体制内工作,逐渐厌烦了那种早九晚五天天写文件的生活,觉得这样做是在浪费生命。
为此,他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的相关知识,用两年时间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并联系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做好这一切后,他辞去了公职,从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员工开始,慢慢当上了律师助理,一直到最后自己执业当律师。
他说,转行前后的那段时间,他也犹豫过,害怕过,十分焦虑,一方面是稳定的保障,一方面是不确定的未来,中间支撑他的只是热爱,他不知道自己将来会不会后悔。
那段时间他老做被各种东西追赶的梦。有怪兽,有杀手,有间谍,等等。梦里他在前面使劲跑啊跑,但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根本跑不动。眼看后面的怪兽就要追上来了,他又能利用环境,于千钧一发之间躲过去。
他下定决心离开体制的当天,那天晚上梦的内容就变了。他梦到他拿着一只纸飞机在外面玩,四周的景色模糊不清,只有聚焦在画面中心的纸飞机是清楚的。纸飞机闪着光,正等着起飞。
面对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逃避也是很多人的选择。
我一个长辈今年60多岁了,她一点也不喜欢去外面旅游,因为她总是担心万一肚子疼的时候找不到厕所,会拉到身上。
现实好像在印证她的想法。她经常会突然莫名其妙的肚子疼,一疼就要马上上厕所,一分钟都不能等的那种。而且不光是在外面,在家里也是如此。她买的房子必须有双卫,因为一个卫生间的话,她经常会去抢厕所,搞得家人怨声载道。
以前老房子只有一个厕所时,家里人就很奇怪,自己不上厕所的时候她也不上,自己一上厕所,她就来催,说急得很,让别人快点。她女儿遇到过多次催促,经常水都来不及冲,就让给妈妈。
搞到最后,家里人上厕所就很恐惧,再也没有那种悠闲的感觉,着急忙慌的上完赶紧出来,免得又被这位长辈催促。
慢慢的,她女儿肠胃也变得敏感起来,也开始担心外出找不到厕所这件事。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位长辈用催促这种行为,无意识中把焦虑传递给了女儿。女儿对此表示了认同,也习得了这种焦虑。
看起来这位长辈回避去外面旅游是对的,她肠胃不好嘛,出去旅游很麻烦,在家待着就好了。
实际上,只要有人的地方,有房子的地方,都会设计厕所。而没人的地方,比如深山老林里,你有需求了,随地解决就可以了,还可以滋养林木,没人看到,更没人说你啥。
其他人或许也有到一个陌生地方找不到厕所的焦虑,但不会发展到像这位老人一样严重。
这位长辈的担忧并不理性。她灾难化了找不到厕所的不确定性,内心充满了焦虑,过多的焦虑导致她肠胃易感性增加,类似于神经官能症,一点点刺激都受不了,经常要去上厕所。
同时,肠胃不好这件事反过来给了她一个不出门的合理解释,她躲在这个理由后面,回避了自己害怕面对不确定性的事实真相。
她的过度焦虑导致肠胃不好,肠胃不好导致出不了门,出不了门反过来“证明”了她的焦虑是有道理的,她由此陷在这一个漩涡中,生活圈子越来越窄。
不确定性带来焦虑,奇妙的是,希望也仅仅存在于不确定性之中。
德国哲学家E.布洛赫把希望称之为“对还未生成的可能性的期待和向往”。希望是面对不确定事物的一种主观判断和动机过程,它是一种“个体主观判断某一不确定事物出现好状况的可能性”。
同时,希望还是一种愿望,是一种动机过程,希望能够激发个体的某种热情,推动个体去朝着目标努力,使好的状况发生。
希望与人心里的确定性绝缘。当人认为事情确定可以完成时,希望不会出现;当认为事情确定无法完成时,会感觉绝望,也不会出现希望。
希望是在“完全不可能”和“绝对一定会”两个极端之间产生的一种心理过程。
在很多美国大片里,超级英雄不管情况多么恶劣,从不放弃,总是在最后一刻,拯救地球。
希望,成为这些电影所传递的最重要的情感元素。
正是希望,支撑着癌症患者经历痛苦的化疗放疗过程;正是希望,守护着雪诺率领众人抵挡住了异鬼的侵袭;正是希望,使巴比龙熬过被人陷害关押在幽深孤寂的深牢大狱7年时光,终于成功越狱。
绝境不绝望,在没有可能性时,仍然相信有转机出现,仍然相信不确定性,这就是希望。
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转机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此时的希望,正是希望本身最有魅力的地方。在绝境里,仍然抱持希望,是一种笃定的力量和信仰。
不管是焦虑还是希望,都是发生在人内心的一种感受,和事实本身的不确定程度无关,和人所认为的不确定性有关。
比如,有些女孩会不断询问自己的男朋友是否爱她,或者经常打电话问对方在哪。一旦对方没有及时接到电话,就是一连串的电话轰炸过去,这被称为“夺命连环Call”。
这些女孩本身很缺乏安全感,即使她们的男朋友100%忠诚,100%爱她,她还是不会相信,内心充满焦虑,不停的去求证。
而正是这些不停求证的行为,反过来降低了男朋友的忠诚度。
关系中的忠诚度本来就是一个变量,是一个范围,没人能固定在某一个点上。而你所认为的忠诚度,更是随着你的情绪,在一个巨大的范围里波动。
有时你的想法能准确反映事实,有时并不准确,甚至还相差巨大。偏乐观一点,希望就多;偏悲观一点,焦虑就多。
但不管是焦虑还是希望,它们都是促使你改变目前生活的动力。
只是改变的方向不要搞错了。你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比如例子中的女孩,她需要改变的是自己较低的安全感,而不是要求男朋友不断的证明自己爱她。
焦虑和希望像是一后一前帮你往前走的人,焦虑在后面推着你,希望在前面拉着你。他们都是你的伙伴,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3319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0731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248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13149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84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