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作者:如斯 2021-05-26 20:39:25 心理百科

5月21日晚上腾讯科兴C2楼一实习生跳楼自杀。

而事发后不久,好友就翻查到当事人坠楼前留下的遗书,原文写道:

差不多高中开始,我就发现一件事:似乎不论对什么事情我都没法提起太大的兴趣,学习也好,游戏也罢,终归最后也就那样,大约是和朋友玩的时候可能还是能让我内心稍微起一些浮动。

很多人可能有同感,从小被家里人逼着学习,仿佛自己的人生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父母把“成龙成凤”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拼命鸡娃,只为了孩子不再平庸。虽然本质还是“我都是为你好”,但却助长了家长高自尊的欲望,也忽视了孩子真实的内心需求。

许多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没有好好教育过孩子“学习的意义”、“工作的意义”。大家不再谈人生理想,也不鼓励你想那么多形而上的东西,只希望你能够“脚踏实地”地努力学习、拼命考大学、工作挣钱、结婚生子。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被强行压抑了,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发现一切并没有变好。我们还是要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只为了追逐那虚无的人生轨迹。

这种“表面一切良好,实际感觉糟糕,却又哑口无言、无处申辩”的状态听上去很像“空心病”。

“空心病”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空心病”?“空心病”和抑郁症的区别是什么?“空心病”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吗?

一、时代“空心病”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北大教授徐凯文教授曾发文:

一个现象近年来越来越突出——

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选自《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已经放弃自己!》开头)

这就是“空心病”,一种类似抑郁症的不良心理状态。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的亚型,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它属于一种严重心理状态,但还没到心理疾病的程度(也就是不用吃精神类药,只需要做心理咨询和家庭咨询)。

“空心病”本质是价值观缺陷、意义感缺失。简单地说,就是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伴发异常的焦虑和紧张。这种心理状态,大多与现代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社会有关。

“空心病”的症状没有抑郁症那么严重,所以他们看起来和大部分人没有多大差别。

他们往往十分优秀,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不错的成绩或成就。但这种成绩又像是一种“负担”,他们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等取得成绩获得夸奖以后,却发现内心空荡荡。仿佛失去了人生下阶段奋斗的目标,又或者明白了这种“只为满足他人期待而努力”的生活是可笑的、虚无的。

他们想要挣脱,却发现旁人不解;他们不敢挣脱,担心身边人会失望;他们努力维持现状,却还是疲惫不堪;于是他们想到了自杀...

他们产生这种不好的念头,并不是因为条件艰苦、生活受阻、巨大创伤,而是源于外人所不能理解的“矫情”:我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与其一日一日的重复煎熬,不如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们有这个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可能是前一天晚上、高中那次晚自习,甚至是初中偶然一次的放学路上。

二、为什么“空心病”越来越多?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1、父母过高的期许

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太多财力金钱,渴望有一定的回报,不希望孩子比自己差;

父母吃了没文化的亏,想要孩子少走弯路,一定要考上大学;

父母物质匮乏,急于靠孩子改变家庭命运...

2、迸发的情感需求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物质需求被满足,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要;

父母不断地焦虑和提出要求,让孩子很难感受到被关爱:父母不爱真正的我,他们爱的只是成绩好的那个“我”;

老一辈小时候吃过很多苦,所以体会不到现代孩子的心理:“我们那个年代可是连饭都吃不上,你们现在什么都有了,还矫情个啥”。这种类似非共情的话,堵住了孩子倾诉的需求。

3、现代教育激烈的竞争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不了大学就没有好未来;

国内高职技校教育稍落后,学历差的孩子很难找到好工作。

4、资本逐利的价值观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 有钱,真的无所不能

科学家待遇远远比不上明星、00后很多人普遍崇拜明星网红、明星日薪204万...

5、理想主义被现实磨平

大多数人不再追逐理想,而是祈祷有一个好工作。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总的来说,一个人产生无意义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

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原生家庭(单亲、鸡娃、虐待)和成长环境(竞争、同伴拒绝、学校不适)问题,相比其他人会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或绝望情绪,甚至有轻生念头。

社会支持系统

包含了社会理想、推崇信仰和主流价值观对个人的影响。如果一个社会仅推崇“有钱即正义”、“资本是一切”,而忽视“个人理想”、“心理健康”,那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

自我认同感

也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自信是生活的动力来源。

如果发现孩子有“空心病”的症状,家长一定要重视。家长可以通过“主动沟通、认真倾听”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与家庭的情感链接,并帮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价值感和温暖。谨防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只一味地追求成绩。

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到了不可调控的程度,一定要向专业心理机构寻求帮助。

三、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家庭教育究竟是为什么?学校教育究竟是为什么?大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少人有这个疑惑:教育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吗?那人人都可以只上网课,不用去学校学习;也不用为了一纸凭证,辛苦这么多年。

我们借用一下刘秀祥的故事,引导大家思考。相信看完之后,你会有所感触。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刘秀祥出生于1988年,4 岁丧父,8 岁开始独自照顾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母亲;为求学去工地上搬过砖、捡过破烂、睡过猪圈,最终如愿考上临沂大学。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2008年,也就是考上大学的那年,一位贵州少年“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刘秀祥的成长事迹感动了无数人。那时有很多人愿意资助他,但全被刘秀祥一一拒绝了。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他继续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整夜做着各种兼职,还把挣来的钱,寄给了初中捡废品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毕业之后,他拒绝了北京一家公司递来的年薪55万的offer,回到贵州当了教师。他说:人活着不应该让人觉得可怜,而是有力量。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我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之中,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仿佛没有人需要自己,就算离开了,周围人也察觉不到。

其实并不是,人活着不需要有太多的欲望和要求,而是去感知生活,去经历不同的人生。纵使苦难,也终将会过去,你还有无限的可能。

刘秀祥这么坚强的一个人,你能想象他也曾有过轻生的念头。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第一次高考,却因生病而失利。那段时间他想过要放弃生命,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他开始厌恶这个世界,觉得上天非常不公平:为什么父亲会早早的离开我”,“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么多”,“别人高考失利可以再来一次,我高考失败人生就彻底无望了。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就在他想要自杀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以前的日记,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的时候,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就是这句话,重新点燃了刘秀祥活下去的希望。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因为没有钱,刘秀祥一直在找不到合适的复读学校。最后在他五次恳求下,终于有一位校长接受了他。那位校长,成了他生命中的贵人,为他冰冷的世界开了一扇窗。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身为家长的你,是否愿意在孩子心理煎熬的时候,为他开一扇明窗。

如果你的答案是“愿意”,那就请从现在开始,认真倾听孩子的真实心声,即使不能替他减轻痛苦,也能做到关爱如初。

刘秀祥说, 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他愿意去做那个点燃火苗和希望的人。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他带着母亲回到家中,发现面对的是一群迷茫的孩子,他们抽烟、喝酒、赌博、谈恋爱、玩手机...整个学校大学录取数才77。现如今,刘秀祥已成功资助1900多学生,学校大学录取数也达到了1400+。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刘秀祥每周都要去家访劝学,周末还邀请学生到家里聚餐。他总是习惯和学生、家长讲自己的故事,不是为了让大家同情他,而是想要拉进与学生家长的距离感,让他们明白:我离你们并不遥远,我跟你们有同样的命运,都出身在大山里,甚至比你们面临的处境要更加糟糕,唯一的区别就是我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在他一次次的坚持下,家长被唤醒了,觉得读书有用;学生被唤醒了,觉得人生还有无限的可能;老师被唤醒了,觉得要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启蒙老师。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刘秀祥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故事,深入了解每一个家庭处境,理解并鼓励教师群体...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明白“教育其实就是生活的琐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该要像做朋友一样,去了解生活的琐碎”。

“空心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

没有人可以一直处在阳光下,也没有人能一直待在阴影中。

身为家长的我们,既要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也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家长们学会缓解自身的育儿焦虑,放下对孩子过多的期望,才能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成长。

身为成年人的我们,有责任去关爱青少年的成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面对心理问题也不用着急,安肯心理有“青少年心理中心”、“人际情感中心、“睡眠困扰中心”三大中心帮助你快速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资料

1、学生得了“空心病”30%北大新生厌学

2、大学“空心病”: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3、Man's search for meaning. Simon and Schuster.Neuburger, R. (2014).

注意: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原生家庭性取向心理效应负面情绪社会心理学恐惧症偏执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心理医生绿帽情节俄狄浦斯情结聊天九型人格焦虑症自愈能力智力测试外貌焦虑易怒症产后抑郁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症测试心理测试焦虑抑郁症控制情绪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