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怕是对团体中的自我成长有什么误解
作者:星辰西米露 2021-05-13 19:04:37 成长心理

文章纯属虚构,借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来描写。

近期,在网上参加了一个基于比昂团体理论的咨询师自我成长小组。

小组由9名咨询师加1名带领者组成,带领者是资深咨询师,经验丰富,地位较高。

小组的设置很有趣,一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持续20次。没有主题,带领者不说话,全程静音,就看各咨询师自由发挥,想说啥说啥。带领者只在结束时用一分钟来总结一下今天讲了啥。

我首次参加这种设置的咨询师成长小组,了解设置后不禁暗自腹诽:这种团体模式是哪个摸鱼天才想出来的?相比于到处找资料、从头说到尾的其他带领者,这样的带领者也太轻松了吧。

然后开始暗搓搓的幻想,自己以后出名了也多在网上带领几个这样的成长小组,装作很认真的在看电脑屏幕就行,实际偷偷摸鱼看电影,反正也没人看得到。

活动开始后,前两次大家还处在一个互相了解的阶段,介绍一下自己,打个招呼什么的,话题也没有太深入。

第三次团体

成员的特质逐渐开始显现。一显现就不得了,这个团体带着强烈的自虐和高攻击性,自虐程度之高,攻击性之强,简直刷新了我的认知。

群里有一个女咨询师A非常活跃,是话题的引领者。同时,她也是攻击的源头,愤怒的母神。她手里好像拿着一把叉子,不断的对着人戳戳戳。

A的表述方式很奇怪,特别较真自己使用的词语。当别人反馈她说的话时,她会不断的纠正别人的用语,确保跟她说的话要一字不差才行。

假如你跟她对话,你说“你刚才提到比较高兴”,她很认真的纠错,说“我说的不是高兴,我说的是开心”,你什么感受呢?

第一反应自然觉得很麻烦,不愿意跟她多说,第二反应就有点生气了,怎么那么多事呢?

我后来认识到,她这么做的目的是在修建围墙保护自己,因为她要展示真正的技术了。

A比较健谈,很快有了一个小跟班B,跟着她怼人。团体慢慢分割成了三部分,一部分主动攻击的,一部分被攻击后嘤嘤嘤然后被动攻击的,还有一部分夹在中间做双面胶。

我属于双面胶那一种。

我不太喜欢这个团队的氛围,觉得怎么老是攻击来攻击去的,就不能互相支持一下吗?同时我心里也有疑惑,是不是我孤陋寡闻,这种咨询师的成长团体就是要互相攻击的?

我决定看下去。

第四次团体

一名平时比较被动的成员C突然表现的比较活跃,从活动开始就一直在积极发言,主导着谈话的节奏,不断cue其他成员,并且也开始分享一些精分的理论。

中间有一段,C想分享对情结的一些看法,说得比较冗长。当她说到“情结是可以绕过去的”时候,A突然打断,跟C说“你能不能不要说话了?你难道停不下来吗?”

C被问懵了,可能没想到有人会这么直接不客气的制止她,她哆嗦着吐出一句“我可以不说了。”看得出她很难过,话也不知道怎么说了,无意识开始重复说“情结是可以绕过去的”。

B看到C还在说,没有遵从A的禁令,语气严厉的对C重复了一遍A的话“你能不能不要说话了?”

我在视频里看到C快要哭出来了,她强忍着,突然站了起来,从镜头里走了出去。

后面的时间,摄像头开着,但画面里只有一个空椅子。

一些同学开始为C打抱不平,A和B的表现实在说不上适当,很粗鲁。

面对质疑,A的回应是:“这是成长小组,什么都可以说 ,你不能忍受是你自己的事。”

我觉得很荒谬,回应A:“你们这么赤裸裸的不礼貌的直接让别人不要说话,这是成长吗?成长不需要升华自己的攻击性吗?”

带领者是不说话的,感觉在养蛊,随便团体怎么斗。问她这种情况是不是要平衡一下,她很快就把问题甩回来了“这种情况让你想到了什么?”

我确实心里比较困惑,成长小组到底要怎么玩?就是要这么伤害和攻击吗?攻击越原始越好吗?我把这些困惑同其他咨询师进行了讨论。

这些咨询师表示:

我们团督的时候老师说过,不要把心理学拿来攻击人,不要见诸行动。

我觉得是他们的心太狭窄了,没办法容纳自己的压力和焦虑,甚至是刻薄,只能投出去。

或者是内心过于贫乏,无法吐出爱与宽容。

第五次团体

C没来。

第六次团体

C来了,但是不开视频,不开麦。我感受到C的痛苦,心里不太舒服,我这两次也没怎么说话,看其他人说着一些鸡毛蒜皮的事。

还有15分钟结束的时候,A开始攻击我了。她说:“星辰你一直不说话是在被动攻击我们吗?”

这真是神一样的语言。她眼里就只看得到攻击吗?同时把我放在了团体其他成员的对立面。

我有点慌,因为我心里确实有些隐隐的敌意,被A看穿了。

我回应:“我不知道这种无主题的成长小组怎么玩,所以想多观察一下。”

A说:“你不觉得有主题就是在防御吗?因为你们围绕着一个主题谈,其他主题就不涉及。”

我说:“没有主题也可以防御啊。而且有些防御本身你想掩盖也掩盖不了,因为它是在无意识层面的。”

A想了想说:“你说得对,这次辩论你赢了。”

我苦笑:“我也不觉得有什么成就感。”

之后的10分钟,我的网络信号就变得很不稳定,时断时续,掉线+卡顿,也不知道后面A说了些什么。

第7次团体

C仍然不开视频,在我和其他小伙伴的支持下,她愿意在团体里说话了。她说到那两周她哭了很久,课也不想上,咨询也不想做,每天就是在家里看电视。如果不是她老公和身边的朋友很稳定,她觉得她都要崩溃了。

在前面的团体时间,A和B的那些话像一把尖刀,深深的插在了C的心房。而当C终于鼓起勇气,愿意在团体里袒露自己的脆弱时,A给了C一个回应:“C你知道吗?你在团体里受伤是为了不在现实中受伤。”

这种理解很可怕,把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当成了慈悲,这样就会不断制造新的伤害。

好像在“成长团体”这样的名义下,攻击和伤害都有了正当的理由,我攻击你是为了让你成长,我伤害你也是为了让你成长,真香。

你们怕是对团体中的自我成长有什么误解

这话换一个说法,就像很多喜欢体罚的父母对孩子说的“我打你是为了你好,我爱你才打你”一样,充满了欺骗和分裂。

想起一个故事,一只小狗名叫过来。主人叫它,“过来,不要动;过来,不要动”,没几天小狗就疯了。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尼尔森博士说过:“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对孩子的成长研究发现,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对他们的尊重才可以培养出内在的自信和高自尊。

孩子如此,大人也是一样。

遗憾的是,C认同A的话,她也认为自己要成长,就要受伤害,在伤害中才能成长,这得有多自虐才会这么想。

C之所以那么痛苦,正是因为她把伤害等同于成长,被伤害之后她只会傻傻忍受,不会反击。她想,别人是在帮你成长啊,你反击什么,你有良心吗?所以C只会自责,认为是自己修行不够,不是别人伤害的错,是自己功力不够的错。

这简直太虐心了,小说都不敢这么写。A伤害了C,C接着伤害自己,一遍遍的循环加压,所以一句简单的话,就让C差点崩溃。

看起来“感谢苦难”的时代教育在他们心里都深深的打上了烙印,以至于他们都不去思考,为什么要感谢苦难和伤害?

这个时候,我站了出来,说了以下一番话:

我不同意A的观点。从来都不需要感谢伤害,你要感谢的是你自己。伤害代表的是摧毁性的力量,自己拥有的是建设性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在正面激励的方式下才可以成长,伤害之所以让一些人成长,并不是因为伤害本身,而是那些人不断的自我激励。

生活中有些屎不得不吃,我认了。但这不代表我要自己去找屎吃,更不代表我要花钱去买屎吃。生活中的创伤还不够多吗,在一个团体里要做的是去抚平过去的创伤,消除自己的情结,而不是再去制造更多的伤害和创伤。

这才是团体成长真正的方式。

A表示我激起了她的辩论欲,只是时间不够了,带领者开始总结。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在上一次团体最后10分钟我网络不好的时候,A一直在怼我,对我进行连珠炮一般的发问。而我的不回应,被她理解成了忽视和轻蔑,加剧了她对我的愤怒。

我自嘲的笑笑:“看起来我要感谢网络在那个时候保护了我。”

第八次团体

A对我说,咨询师大部分是女性,很少看到男性,我是这个团体中唯一的男性,她在我身上看到两个形象:一个形象是脆弱的孩子,还有一个形象是愤怒的父亲。

我问她:对父亲的情感,除了愤怒,还有其他的吗?

A说她只看到巨大的愤怒。

此时,另一个小伙伴问我:你看到A的反应,有什么感受?

我说:我看到在一个愤怒的父亲面前,有一个脆弱的孩子。她需要父亲的陪伴和关怀,想要父亲抱抱,而父亲只会冷冰冰的吼她,甚至还会打她。

A听完沉默,之后开始抹眼泪。

团体还在继续,我用8周时间,想清楚了成长的意义,和我要走的咨询师之路:那是温暖的关怀,和善的坚定。不仅在咨询中如此,我在生活中也要如此。咨询不是演戏,咨询不需要自己戴上一副面具,成为一个和自己现实中完全不同的人。

表里如一才具有真正的力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效应社会心理学双向情感障碍外貌焦虑恐惧心理心理医生安全感情商社交恐惧症分院测试心理测试产后抑郁智力测试无性婚姻弗洛伊德聊天心理咨询师焦虑女人心理职业价值观MBTI测试偏执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回避型人格洁癖绿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