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摆夜摊卖卷饼的奶奶突然走红了。
单单看她的神态、动作、表达,说她只有60多岁也有人信。
事实上60多岁的时候,她才刚开始摆摊。30多年如一日,每天晚上11点出摊,早上5点收摊,上午去买菜,下午休息。
采访的小伙子开玩笑说:“奶奶,您练摊的时间比我岁数都大。”
可不是吗?这位“90后”练摊的时间的确比任何一个“90后”活得时间都长。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一个人独自生活在郑州,家人都不在身边。
在大多数人的固有观念里,年龄这么大了,就应该在家里享清福。再出来工作就太遭罪了。
可是奶奶并不那么想,而是乐呵呵地说:“有些人喜欢闲着,有些人不喜欢闲着。年轻或年老都只是一睁眼一闭眼的事儿。无论到什么年龄都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找点事干,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给后代做好榜样。”
不得不说,这样的奶奶真的太正能量了。
01、励志的底色是强大的抗压能力
她的故事在微博上掀起了一阵“奶奶的人生态度”话题讨论。
当我走进奶奶的世界,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04岁的日本冬奥会火炬手奶奶也一样平凡又伟大。
平时,她独自经营着一家理发店,早年经历了战乱与失去丈夫的种种打击,一个人用一把剪刀养活了两个孩子。
接受采访的时候,她说:“不管怎样,我还是坚持到了现在。像现在被大家选为圣火的接力手,拼死也要加油。”
为了能顺利完成圣火接力,从得知被选为接力手的那一天起,她每天都会坚持早起和睡后各锻炼一小时。甚至还特意做了增肌锻炼。
她举着火炬在雨中前行的身影感动了很多人,被日本网民评为最励志的奶奶。
奶奶们的从容、坚韧、豁达真的很让人肃然起敬。
可现实中,更多的是被人生的难压得生无可恋的人。
比如前几天因为2000元罚款而自杀的货车司机。
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花一样的少男少女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患上抑郁症或自杀。
继天才少年张一得自杀后,前几天又有一名来自浙江的高三学霸薛俊被诊断患上了抑郁症。
长时间的高压学习,让他的神经越绷越紧,渐渐地出现了失眠、幻听等症状,觉得人生没希望,不想再读书。
值得深思的是,像他们这样的并不是少数。
有一组数据显示,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有很多人都有放弃自己的念头。
此外,抑郁研究所《2020年中国抑郁症领域蓝皮书》调研报告表明有近3000万儿童和青少年正遭受情绪障碍的困扰。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24.6%
有人说:越来越敬仰这种朴实而又震撼的凡人精神。敬佩他们的初心,坚守和对未来永远充满了希望。
她们是千千万万平凡人中的一员,但是从未因为人生不容易而放弃积极的生活态度。
所谓励志,是任残酷的现实如何捶打,依然保持希望和斗志。这种能力叫做抗压力或逆商。
抗压力,也称复原力,美国心理学将其解释为“能够直面逆境、麻烦、强压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过程。”
02、如何提升抗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抗压力不等于积极思维。
人对未来抱有不安是理所当然的,害怕失败也在所难免。当事情发展不顺利时,焦躁不安也是人之常情。
负面情绪并不总是不好的,也能产生积极作用。只是,要注意不要被这些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陷入恶性循环中。
因此,在训练自己或孩子的抗压力的过程中,要重视三种态度。
直面现状、灵活机动地认识问题、科学合理地思考。
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虚妄的乐观或毫无根据的积极思考不一样,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
生活很难,学习很苦,但是人生依然值得。若不想在逆流中沉沦,提升抗压能力是必然选择。
具体该怎么做呢?
1、及时摆脱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情绪低落的时候,人看待事情的方式会不由自主地变得消极又偏执;相反,人心情好的时候,更容易接受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
当面对重大失败时,人往往会紧张不安、思维停止转动、没有办法冷静思考问题。满脑子都是“我很差”“我怎么这点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的负面想法,这个时候焦虑、忧虑、自我否定、无力感等情绪会乘虚而入,把人往黑暗情绪的沼泽里使劲拽。
这个时候,不必忙着分析或反思,而是要尽快让情绪停止低落。
缓解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只要有用就行。
比如,运动、调整呼吸、听音乐、写日记、倾诉、逛街、吃美食、冥想、做手工等等。
总之就是通过调整自己的身体感受来改善心理状态。
事实上,情绪本身也是一种生理现象,是由大脑前额皮质和杏仁核调控的,这也是为什么抑郁症和焦虑症可以通过吃药缓解的科学依据。
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什么都不想干,这个时候不要放任自己在负面情绪中沉沦,尽可能找点能够让自己变得积极的事情做吧。
慢慢的,就会发现负面情绪奇迹般地消失不见了。
2、驯服无用的“思维定势”
停止消极情绪治标不治本,只有找到消极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人的心灵深处一般住着7只“思维定势犬”:
可以通过有意识觉察,找到自己的“思维定势犬”,从而想办法驯服。
史蒂芬·柯维博士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人遭遇失败或面临困难时,就会受到负面刺激。这种刺激会引发自动反应。这个过程就是刺激和反应的过程。
比如,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成绩就是无法提升。
有的人会焦虑不安,有的人则会冷静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并积极向老师和同学求助,调整学习计划。
容易焦虑不安的人,就是被无用的思维定势犬咬住了,陷入自我批评、自我放弃之中。
懂得反思的人,是成长型思维,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否定自己,更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
要从心底觉得人生总是充满变数和可能性,因此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不好高骛远,也不会轻易放弃,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03、科学培养“自我效能感”
人生路,犹如攀登高峰,总是一个坡接着一个坡,很多人能扛住一次打击,但是很少人能够扛住连续打击,而奶奶们就是那少数人。
《抗压力:逆境重生法则》一书作者久世浩司将这种能力称为“心理体能”。
心理体能和生理体能一样,都是有极限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能”。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就像是拥有了一台发电机,即使学业压力再大,多费时间,也能够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前进,甚至精力也特别好。
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方法有4个:
有实际成功的体验(直接成就感):每完成一个目标都会增加一点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越来越有信心;
观察他人顺利处理问题的行为(替代体验):简单来说就是榜样学习,通过向优秀的人学习或阅读名人传记,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克服困难的勇气;
接受他人有说服力的提示(言语暗示):也就是被鼓励,从他人的肯定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从而焕发斗志。
体验兴奋感(创造赋能的氛围):主要是指生理上的积极情绪,比如运动、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每一种方法都有效,但是效果最好的是第一种:实际成功体验。
成就感是目标达成之后的自然反应,但总是感觉很挫败,就要考虑适当降低目标或者将大的目标拆解成小目标。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自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抗挫折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687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649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640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3383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8588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