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困住自己的无助牢笼
作者:靠谱心理 2021-05-12 19:30:39 成长心理

最近,看到了一个视频。

一只叫Ina的熊,曾被困在罗马尼亚某动物园的笼子里,长达20年。

如今,它已被放归到熊保护区。不过,它的活动区域却依旧是在“笼子”之中。

如何走出困住自己的无助牢笼

这让我想到了一种驯兽师训练大象变乖巧的方法:

在大象很小的时候,驯兽师把大象的脖子用铁链绑在树桩上。

一开始,大象会竭尽全力的挣扎。

但是它还太小,没有足够的力量让自己挣脱掉铁链。

多次以后,挣脱不掉铁链的它便放弃了挣扎。

如何走出困住自己的无助牢笼

几年后,它长大了,树桩再也困不了它。但是,它也不再尝试去挣脱。曾经锁住熊或大象的笼子或铁链,已经变成了心灵的枷锁,把它们困住。

如何走出困住自己的无助牢笼

想了想,人又何尝不是呢?

小时候,因做错事情接二连三被谴责。长大后,做任何事情都要畏首畏尾。

小时候,因性格内敛被群体排挤。长大后,便产生了社会恐惧的心理

......

小时候的挫折变为阻碍长大后的自己前进的牢笼,把你禁锢在原地。

就算,他人劝说:“没事,走出来吧!”

你都会听到内心深处的低吟:“你不懂的,算了吧!”

01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它是一种“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的行为。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是人对一件事情产生努力无用的想法,从而导致放弃努力的行为。

如何走出困住自己的无助牢笼

从认知的视角看,努力无用的想法是源自人们在应对逆境时的“解释风格”。

塞利格曼发现,当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永久的(“这永远不会改变”)、个人的(“这都是我的错”),并认为这样的事情是普遍的(“我会把所有的事搞砸”)。那这个人便是“习惯性悲观”的解释风格。

相反的,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外在的、暂时的、影响有限的话,那这个人便是“习惯性乐观”的解释风格。

如何走出困住自己的无助牢笼

一个人是否面对生活抱有希望,是源于TA是否能够为不幸的事情找到暂时的、有限的原因。

暂时的原因限制了无助的时间,而特定的原因将无助限制在特有的情境中。

反过来讲,永久性使无助感延伸到未来,而普遍性使无助感扩散到你生活的各个层面。

这种为不幸的事找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原因,实则上是在“练习绝望”。

而练习绝望的终极表现是抑郁症

02

从环境的视角看,习得性无助最初的源头是“经验”。

一般情况,无助是“后天”习得的,就像例子中的大象和熊。

曾经,他们多次尝试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结果却发现努力的行为不能带给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个经验教他们预期在未来新的环境里,他们的行为也是无效的。

一开始,个人就由于“经验”形成对一件事情的“习惯性悲观”的解释风格,导致了个人被“无用”的想法所困。

而无用的想法又将自身桎梏在牢笼里,不愿意踏出牢笼外,创建新的实践,获得新经验。

如何走出困住自己的无助牢笼

若用心理学家埃利斯所开发的ABC模式,对这三个环节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挫折经验是A,习惯性悲观解释是B,无助的行为是C。

虽然,最初的环境源头是“挫折经验”所带来的。

但是,过去成为既定事实的经验是无法被修改的。并且,环境作为人生的不稳定变量,人根本无法去掌控环境的变化。

能够被改变以及可控制的变量是“解释风格”,这才是在我们人生中更为持久和稳定的变量。

所以,改变C的结果,最好的方式是改变B。

如何改变呢?

03

走出“无助”的五步法

塞利格曼多年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习得性无助”的敌人就是“习得性乐观”。

习得性乐观并不是一种“盲目的乐观”精神,而是通过“非消极的思考方式”,在失败的情境中改变具有破坏力的想法。

以下是进行“非消极的思考方式”的五个步骤,若你刚好深陷在无助的时刻,可以尝试着应用这“五步法”从中跳脱出来。

下面,我想借着“小方”这个虚拟人物,代入五步法进行应用。

小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在任何事情上,他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他害怕一次的缺陷便会受到他人责怪而让自己陷入到一种绝望,否定自己的思维模式中。

这一次,他写了一个策划案进入一家公司面试。公司没有直接采纳,而是退给小方,让他重新修改方案。

这时,小方便慌了,悲观的想法跳跃而出:“我真差劲,面试的方案都无法通过,我真是什么都做不好。”

1. 去认识在情绪低沉时自动冒出来的想法

“策划案都无法通过,什么事都做不好”是小方永久与普遍的观念。

“我很差劲”是小方个人化的观念。

现在,小方了解到自己的解释风格后,便可以主动去创造新想法来与之对抗了。

2. 与这个自动冒出来的想法抗争,举出相反的例子

“我很差劲”是否定自己的个人化观念。

此时,小方集中注意力去想,可以反映出自己“非差劲”的相反例子:我与人友善、善于倾听、做事稳重.....

将好的例子去对抗完成否定自己的例子。

3. 重新归因——用不同的解释去对抗原有的想法

这时,重新归因用于对抗永久和普遍的观念:

“策划案都无法通过,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换成“面试官让自己修改,而不是直接拒绝,证明是有机会的”、“没人能一次性写出完美的策划案”、“我能够写出一份策划案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了”.....

这种不具有永久性及普遍性的解释法,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用正面的证据去瓦解原来的消极的解释链。

4. 用适合你的方式,将自己从悲观的思绪中引开

深陷在抑郁的情绪中,便会让自己失去了“做事”的主动性。

所以,消极情绪出现后,小方除了在认知层面与之对抗。还用其它方式来缓解消极的情绪。

比如:跑步。让跑步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排解了他的压力和坏情绪。

或者在情绪出来时,对它说“是的,我知道你现在情绪不好,现在你先退到一边,让我先完成手中的事情吧。”

5. 去认识并且质疑那些控制你并引起悲观的假设

引起悲观的假设,其实是一种“非黑即白”的假设:

“除非每一件事都完美,否则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除非每一个人都喜欢我,否则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小方了解到,这些假设使自己陷入消极的状态。

所以,想要真正踏上新的生活,就必须改变前提假设:

“尽力就是成功。”

“有人喜欢你,也肯定有人讨厌你。”

“生活中免不了有许多问题,我只能挑最重要的去处理。”

......

如何走出困住自己的无助牢笼

这些非消极的想法,并不是一天或两天便可以覆盖之前的习惯性的悲观。既然被称为“习惯性”的风格,便意味着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所以,不要因为一次的不成而放弃。

至少给自己半个月的时间,不断重复使用这种方式。

04

选择支持的环境

一方面我们需要主动的去调整悲观的想法;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一个积极的环境来支持自己。

若一个人总是待在给自己造成打击的环境中,是很难建立乐观精神。尤其是,本身就

是悲观想法的人。

所以,在自己需要鼓励的时候,去寻找一个外力,一个可以支持自己的环境或者人。

比如:你可以选择一个包容、友好的工作伙伴,大家是互相激励而非彼此戒备(或诋毁)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聚焦在工作本身,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果,你周围环境无法寻到支持性力量。那么,你可以寻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去支持和在专业的角度上帮助自己。

这些方法都可以,重要的是,你要相信你可以!

祝好!

参考文献:

《逆商:我们该如何应对坏事件》 保罗·史脱兹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马丁·塞利格曼

作者:恰好,不务正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恰好的文字,恰好的你和我。

编辑:刘祎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依赖型人格社交恐惧症自闭症悲观主义无性婚姻安全感智力测试反社会人格性取向绿帽癖职业价值观心理学心理测评思维反刍抑郁症测试心理咨询师边缘性人格障碍桃花运强迫症心理效应冥想爱丁堡分院测试聊天洁癖社会心理学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