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舍得》在微博热搜上疯狂刷屏,作为和《小别离》《小欢喜》一系列的作品,《小舍得》此次聚焦的是小升初这一特殊的时段。
剧情中蒋欣扮演的田雨岚与宋佳饰演的南俪对自己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剧中田雨岚为了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子悠升入重点初中,从小让子悠学习奥数,参加各种比赛。
谈到可以为小升初加分的英语项目,田雨岚更是说的头头是道——“词汇量3000只是打底,KET、PET、FCE证书到手才能算稳”“英语必须达到大学生六级水平”。看完田雨岚对子悠的学习要求,网友们纷纷感慨“我不配”。
《小舍得》折射现实中产家庭及普通家庭教育焦虑
《小舍得》通过向观众展示三组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即被填鸭式教育的子悠、主张快乐学习却被内卷波及而不得不卷的欢欢,以及家庭艰苦却省吃俭用供高价辅导班的米桃,而引发了公众对现代教育焦虑的思考。
从子悠的家庭来看,学习成绩优异完全是母亲一厢情愿的愿景,孩子的名校梦最终变成实现自我梦想、评判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田雨岚通过子悠满足自己的期望与幻想,声称“只有凭自己本事拼出来的才是自己的”,却让子悠过早的承担了本不属于他的重担。
这样令人窒息的母爱,反映的更是现实中家长过度期望孩子的教育通病。
我们不能否认《小舍得》中关于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有戏剧化表现因素的存在,但是透过《小舍得》我们更应该关注到现实生活中田雨岚式填鸭教育的家长并不在少数,甚至认为牺牲童年快乐换取优异成绩是理所应当。
孩子们的快乐童年不仅消逝在娱乐设备之中,而且也逐渐被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所替代。
但现实是过早的让孩子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学业压力,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随着《小舍得》剧情不断发展,观众们开始大呼“子悠快逃”“子悠的心理健康,令人‘捉急’”。
如果说子悠代表的是“生命不息,学习不停”的“唯成绩论”的教育理念,那么欢欢则代表的是被同龄人横向竞争之下,由素质教育被迫转向成绩至上教育的代表。
在剧集刚开始的时候,欢欢的父母——南俪和夏君山一直倡导快乐教育。但是,这样的快乐教育随着欢欢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利、夏君山家庭辅导的持续失败,以及南俪升职被嘲笑只有985本科学历而发生了悄然的转变。
而这也代表着我国中产家庭的典型现状,父母均为高学历,身处不错的岗位,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富足的薪资,可以说是卷赢的一代。
当中产阶层家庭卷赢后,自然从内心深处害怕自己的孩子卷输,而滑落到下层阶级。这也是海淀家长与鸡娃产生的根本原因,所谓“海淀家长”是指近几年流行于北上广家长们之间的一种教育方式,即不停地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补习班。
甚至网友还将将这些对自己孩子寄予众望,不断奔波于各种补习班接孩子的家长。而鸡娃意为“给孩子打鸡血”,即海淀区家长的“拼娃”行为。
这些家长在孩子上完学校课程之后还会为他们报种类繁多、类型多样的课外辅导班。从马术、芭蕾、高尔夫到英语、法语、日语,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重金聘请家教进行陪伴式学习,想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曾有采访问一位海淀区的妈妈,为何要如此拼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她说:“我毕业于北邮,孩子爸也是毕业于北邮,我们现在害怕自己的小孩如果不拼连北邮都上不了。”
而最后一组家庭——米桃家庭,代表则是大多数的家庭教育理念。虽然父母无法为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但是也在竭尽所能的给予自己孩子能力范围之内最好的教育。
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家长都有子悠父母的时间与财力去支持他们上辅导班,更多是每一个平凡又普通的“米桃”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停的靠近自己的目标。
而近日博士论文致谢在朋友圈、微博刷屏的原因也在于此,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与教育资源向中产和上产姐姐倾斜的大背景下,“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屡见不鲜,而“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寒门学子克服万难的客观环境,努力学习与不断向上的精神变得格外的难能可贵,也使公众往往为之动容。
教育内卷中,没有任何一位参与者是胜利的
《小舍得》剧中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可以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搏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让自己的孩子不停地穿梭于各种辅导班中。
不论是剧情中的“田雨岚式父母”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海淀家长”,这些脸谱化符号的背后,不仅体现的是当下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儿童教育,更反映了存在于教育系统的教育内卷问题。
“内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格尔茨的《农业的内卷化》一书中。当下“内卷”一词,更多的是指遇到阻力之后,向内生长的意思。放到教育背景下,所谓“教育内卷”即学生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彼此之间进行争夺。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甚至过度学习额外的技能以求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抢到进入名校的入场券。
在这种教育内卷的氛围之下,学生的家长们开始形成一种无言的默契。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因承受了学历带来的就业压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重蹈覆辙不断向孩子灌输“学习至上论”。
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往后的人生中生活的轻松,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不敢妄言轻视。
在人人都在竞争的内卷时代,一旦停下就意味着对手有机可乘,而这种内卷的恶性循环在于,内卷行为并非自发,而逐步演变成“被迫内卷”。即家长们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态,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补习,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被迫入局,劣币驱逐良币的最终结果是所谓的“起跑线”也不断水涨船高。
当我们每个人被迫或主动的跳入“卷”的浪潮中,为了争夺为数不多的几个名额熬夜苦读的时候,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任何一位参与者是胜利的。
教育内卷产生之根本:社会阶层的固化与普遍的社会焦虑的情绪
教育内卷作为争夺教育资源的一种显像化表达,其产生的根源还是社会阶层固化所带来的普遍社会焦虑。
当下社会已经形成了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出身底端的年轻人想要跨越原来的社会层次变得越来越难,而中产家庭也在死守所处阶层地位,社会整体呈固化趋势。社会固化之下人们向上的通道变得越来越狭窄,社会焦虑便开始弥漫。
社会焦虑是指作为主体的社会人对于作为客体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群体性质的、产生负面影响或消极作用的社会现象较为紧张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我们当前的社会越来越朝着欧廷顿所说的:“冲破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正面对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压力,遭受着新的、‘更好的’经济生活方式与经济保障方式的冲击”发展。经济的不断繁荣,使得人们被他律性欲望主义支配;
同时社会转型之下社会给大众带来的不确定感,是人不停的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压力之中,就业压力、养老压力、贫富差距、年龄歧视等,社会的普遍焦虑由此而生。
这种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焦虑情绪,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人群之中,而且在中产阶级以及社会的精英人群之中也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越来越发达、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介也在助推社会形成普遍焦虑的社会情绪。大众传媒特别是当下处于发展风口的自媒体等社交媒介,通过拟态环境以及议程设置对新闻进行选择在无形之中为人们构建着现实社会、指导者人们的现实行动,使得媒介现实不断向客观现实转变。
例如咪蒙《寒门状元之死》过度放大社会上存在已久的贫富差距,不断渲染“社会阶级固化论”,最终加剧了社会学历焦虑以及工作焦虑,掀起社会上关于“读书就究竟能否改变命运”的广泛讨论。
咪蒙等丢失职业素养和丧失社会道德的自媒体,抓住读者猎奇的心态,进而通过他们公众号上的文章制造负面的拟态环境,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疏离感,导致社会不断催生焦虑情绪。
在社会普遍焦虑之下内卷早已从教育领域蔓延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学校里,学生为了更高的平时成绩,将本来只需要写几千字的结课论文动辄写到上万;公司中,为了和同时竞争提高自己的绩效被迫加班至深夜;招聘时,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唯学历论”观念不断刷新职位需要的学历要求。
《小舍得》弥补了电视剧市场中对于教育问题探讨的市场空白,通过探讨三组家庭不同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得以一窥当下越来越严重的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的现状。也将观众本身也拉回会到现实社会的教育,使得小升初无形的战斗中家长和同辈压力下孩子对该剧产生共鸣。
但是与《小别离》《小欢喜》让观众被引发焦虑后运用喜剧化手法处理的方式不同,《小舍得》将原生家庭家庭矛盾、性别歧视等问题一股脑的塞给观众,让其在观看过程中自行消化,导致观众在观看后对未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恐惧心理。
在《小舍得》豆瓣小组中,讨论最多的不是对当下教育内卷的思考,而是恐婚恐育,网友们表示,看过《小舍得》后对自己更加没有信心了,无法保证自己能像田雨岚一样在孩子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都不能保证像南俪一样对孩子保持信心。
微博上的网友甚至表示,每天观看《小舍得》,每天习得一个不婚不孕小妙招。这无疑是《小舍得》剧情贩卖焦虑后的必然结果。
同时,《小舍得》作为一部呼吁还孩子们快乐童年、号召家长转变教育方式的一部电视剧,在其剧情中却不断出现“作业帮”等互联网辅导机构的软广告。
由此观之,《小舍得》给教育内卷“添一把火”后,以另类的方式给家长提供一条“问题的解决出路”,即再次邀请家长“主动”入局教育机构,加入教育内卷之中,看似反映现实教育问题,实则严重缺乏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批判意识,恐难逃为资本服务的底层逻辑。
静待花开、因材施教: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社会焦虑之下的教育内卷孩子是最大的牺牲者。
8、9岁本应是孩子探索世界、培养乐趣、享受童年的时光,但是为了追求父母口中的“市重点”“第一”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迫进入家长早就为他们准备好的赛道之中,承担着本不属于他们的那份压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谈到教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甚至是一种点燃,教育真正的意义应当是帮助孩子从蒙昧的状态,带入一个理智的状态,使他可以成为一个社会人,培育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
如果一味的为了追求最优、最好,过多的将本不属于孩子这一阶段的知识填鸭式的塞进他们的脑袋中,家长只关注成绩、考试不管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教育内卷之下培养出的孩子也只不过是许多无用知识灌输之下冷漠、消沉、缺乏人性的“教育成果”而已。
我们谈到家庭教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们不能说田雨岚式的家长不爱自己孩子,但是我们应当提倡更加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教育观念,不断扭正当下已经走偏的教育理念。
面对当前普遍焦虑的社会现状,我们更应该在教育积极探索适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可以松一口气,帮助他们在树立正确的三观,享受愉悦的童年。
孩子美好的未来不是靠“鸡娃”就可以逼出来的,转变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观,好好欣赏孩子美好童年沿路的风景,静待花开亦是一种教育的方法。
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中写道:“泥土和天才相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绝者,也不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因此,身处当前社会的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
不要被焦虑所支配,掉进欲望的无底洞学会慢下来耐心等待结果。如若不能成为一名天才,就作一抔泥土,永远呵护内心的花。
参考资料:
《传媒视阈下社会焦虑的形成与疏导》王倩,孙俊青
《这剧看得人实在窒息》 幕味儿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8510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4271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966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852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0874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