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
一列高铁正在快速往前行驶,靠窗坐着一个穿白衬衣灰色西裤的中年男人。
突然之间,他不由自主地大哭起来。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九尺男儿,何以在大庭广众之下突然就失制了呢?想必一定是压抑了很久了吧?在坐满了人的车厢里,想放声大哭的肯定不止他一个。假如有人发起一个“哭出来吧”的活动,长长的车厢很可能会被泪水浸透。
只是,哭过了之后,生活依然要继续,一如列车,不分昼夜,沿着轨道奔跑。
中年人的情绪地图
无人知道他的故事,可是我们又都感同身受,毕竟谁不是此中人呢?
身边的朋友,这些年大都过得越来越焦虑。
年轻的时候,还可以自我安慰“反正还年轻,就当是历练了”,到了中年却再没有借口了,眼看着90后、00后的后起之秀纷纷涌入职场,一不小心就要被挤掉,只能拼命地往前走。
可工作那么久,差不多都到了瓶颈期或倦怠期,要么选择继续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的工作,要么谋求转型或更具挑战性的职位。
无论哪一条路,都不会很好走,然而又势在必行,算算此时再不奋力搏一把,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
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很多人都开启了中年自主创业模式。创业听起来很高大上,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起来可太难了。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拚尽了全力在工作,忙得连好好吃一顿饭、自自在在睡一觉的时间都没有。
雪上加霜的是,做了爹妈的中年人,鸡娃的日常并不比职场考验小。
孩子若乖巧,只要花些时间陪陪,可让人头疼不已的是,娃娃们一个比一个熊。在家,日常斗智斗勇堪比谍战片。在外,还得承受着来自学校、培训班的轮番压力,让你不得不重修“教育学”“亲子关系学”,以免在这场拉锯战中败下场来。
好不容易手忙脚乱将工作和孩子都安排妥当了,一回头却发现婚姻快失守了。
为生计而奔波的忙碌几乎将人掏空,留给伴侣的只有无尽的疲惫,可是人终究是情感动物,欲求不满的时候,就容易心生怨怼。
见过好些各自忙于工作,十天半个月都说不上几句话的夫妻,连上下铺的兄弟都做不了。
很多人说:“结了婚,比没结婚的时候更孤独了,但是婚姻带来的压力和责任却又实实在在压在肩上。”
个中心酸和无奈,又能与谁说呢?
而最让人感觉无力的是,人到中年,身体各个部位也依次亮起了红灯。
免疫力、记忆力、体力都蹭蹭往下滑,让人不由得说一句“上年纪了,该养生了。”
越来越多人被诊断出尿酸高、脂肪肝、胃溃疡、高血压、内分泌失调等等慢性疾病。被透支的身体毫无意外地先于年龄老去。
作为一个中年人,说起这些难来,真的是一把辛酸一把泪,每一个毛孔都在喊累。
工作、育儿、婚姻、身体、还有养老压力就像五指山一样压在每一个中年人的身上,任是孙猴子一样的人物,也要被折磨得掉几层皮。
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年人的情绪状态,它的底色一定是焦虑。
老实说,怎能不焦虑呢?焦虑背后是对人生失去控制的恐惧和无力。当人生走到半程,就像进入了一个从上面和下面双向挤压的空间。
可能性、容错率、精力变得越来越少,责任、压力、顾虑越来越多,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走上了一条不得不时刻绷紧着神经赶路的铁索桥,进退两难,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中年人为什么那么难呢?
可是,除了整日“匆匆忙忙、慌慌张张”,真的就别无选择了吗?
Susie跟我讲了菲律宾人的生活,让我陷入了沉思。
她说,菲律宾人的心态都特别积极,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从来不会为了工作而放弃享受生活。
他们拥有得不多,但是内心非常富足。
前不久,一个从深圳回去长沙的朋友给我发了一条微信:“回到长沙后,我才感觉到自己真正地活着。以前不敢想的事,现在都一步步实现了。”
他说的是买房子,周末有时间和家人一起出去走走看看。
这么看来,我们其实总是有选择的,只是大多数人选择了忙碌且焦虑的生活,放弃了悠闲而自在的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剧场效应。
所谓剧场效应,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通过一个画面去观赏别人的喜怒哀乐(比如通过朋友圈所展示出来的样子去揣测别人的生活),生活被戏剧化,人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既观戏,又被动演戏,在不知不觉中被彻底异化,丢掉了自我,生活在别处。
简单来说,人生原本有千百种状态,而我们却不约而同地被某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魔音操纵着往前走,逐渐迷失了自我,异化成了同一种以焦虑为食的“社畜”。
对我们影响至深的社会观念有很多,比如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挣钱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只有拥有了……,才会幸福快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个人,只有拚尽了全力活着,才配谈人生;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要么疯狂,要么死;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这些声音都有一个共性“人被极度物化,情绪被极度压抑”。渐渐地,我们内化了这些标准,无法心安理得地活在自己的节奏里,被社会的洪流推搡着往前走。
就好像一大群人排着长队去网红店打卡,可真的值得吗?都来不及思考。说到底,我们掉入了各种被人为激发出来的欲望编织出的网里,虽然已经感觉到很不自在,却以为是自己拥有得还不够多。
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焦虑”。
意思是,当我们在一个焦虑的环境中待得久了,就会不自觉地以为焦虑是人生常态,不焦虑反而心中不安,渐渐地就变得越来越焦虑,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觉得自己是活着的。
有个朋友,她原本生活得很惬意,偶然认识了一群“忙忙叨叨”的人,很向往那种“充实”的生活。可是,很快就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开心了。
有人将这种忙碌称为成功的错觉,本质是一种思维陷阱。
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全民焦虑的年代,太多人被困在这个思维陷阱中了。
如何活得更自在?
在《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一书中,作者张沛超从无数咨询实践出发,分享了他生而为中年人的感受。
他说:“我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相信尽管我们在世间有如此多的说了不算,如此多的不自在,这个人生依然值得一过,也仍然能够过得好。”
他所谓的好,是一种大自在状态。
如何在“兵荒马乱”的生活中活得更自在一些呢?
1、不与问题对抗
生活实苦,而我们对待苦楚的态度可分为四重境界,从低到高依次是离苦得乐、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不苦不乐。
不苦不乐的境界是指无论生活是怎样的,不要有太强烈的分别心,去接纳生活原本的样子,不强求也不自暴自弃。
以工作遇到瓶颈为例,有困难、很迷茫是肯定的,但是怎么看待却是可以选择的。
若总是想着怎么办呀,好难呀,赶快结束这一切吧,就会很焦虑。但是若能够放下内心的对抗情绪,接纳它们的存在,就好像去接纳天会刮风下雨一样,内心马上就会平和很多。
同样的,孩子不听话、夫妻关系不那么好的时候,接纳它们的存在,像欣赏天边的一朵云那样去看待自己的生活。
这么想,能够将我们从问题情境中解离出来,获得更冷静、客观的视角。
所谓问题,只有当我们觉得它是问题的时候,才真正成为问题,若是不觉得是问题,那不过是某件需要花些时间去处理的生活小考验罢了。
2、与问题对话
问题总是携带着重要信息而来,越是让我们难受的问题越是如此。
它是在以一种很激烈的方式扣问:对你而言,它真的很重要吗?为什么这么重要?如果放下,会怎样呢?
每次焦虑的时候,都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些问题。去发现负面情绪背后的欲求不满,去辨别真伪,去试着放下。
比如,鸡娃焦虑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孩子必须一定得每门功课都拿A吗?分数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考得低一点,又会怎样呢?
答案想来是否定的。
想明白了,就能放下了。
更为重要的是,需求一旦被看见,人就能够挣脱情绪束缚,自然而然地,内心空间会变得更宽广,而我们也更能够心平气和地与日常压力保持良好对话。
唯有如此,生活才会从“越焦虑越崩溃”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进入越松弛越高效的正向循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0952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154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7819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8129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0232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