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未经思考的已知
作者:星辰西米露 2021-04-26 18:25:32 心理百科

潜意识之根——未经思考的已知

潜意识从未被直接观察到(从定义就知道,如果能被直接观察到,就不是潜意识了),因此显得很神秘。

它会不会根本就不存在,其实是一群无聊的人弄出来忽悠人的?

仔细一想,还真有可能。所以这篇文章可以改一个劲爆一点的名字了——潜意识其实是惊天大骗局。

不过换一个说法来看,潜意识的存在性就好理解了。

弗洛伊德描述患者察觉到一些被遗忘之事时曾说:“其实我一直都知道它,只是我从来未曾思考过它。”借这句话,我们其实可以把潜意识看做“未经思考的已知(the unthought known)”。

一、这些未经思考的已知包含什么?

1、不能进行思考的

意识的思考需要借助语言。有一些体验,发生在我们小时候具备语言和记忆功能之前。

这些体验,就像被海浪拍打的礁石,我们经历过,但却无法留存;我们想说这一切并没有发生,但礁石上附着的贝壳、风浪侵蚀的痕迹,告诉我们这些并不遥远。

神经发展的研究表明,大脑调节语言的布洛卡区、负责自传体记忆的海马区,在婴儿18-36个月之前,并没有发展成熟,因此婴儿期遗忘是普遍存在的。

这个现象,信奉六道轮回的古人称之为喝孟婆汤,刻苦钻研夺舍转世重生的修真界称之为胎中之迷,反正从科学界到玄幻界都认同——小孩子是记不住东西的,但并不代表没有发生过,没有经历过。

但凡经历过,就必然会印刻下印记。这些印记无法自我言说,但可以被看到,被表达。

2、不愿进行思考的

有些创伤太过痛苦,我们把它们防御到意识之外,看不到它们,就好像它们不存在。

类似于解离、压制压抑、情感隔离这些防御方式,本质上就是在干这种掩耳盗铃的活,使人在当下可以好受一点。

但这些暂时被掩盖起来的创伤,并没有真正消失,它们就像从大陆分裂出去的浮岛,在黑暗的海洋里载沉载浮,时不时冒出来刺痛人的内心。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患者,就经常被负面的情绪、痛苦的躯体感受、不断闪回的影像所淹没。这些创伤,一旦回想就是巨大且尖锐的痛,那就不去想,得过且过。

二、表达“未经思考的已知”的三种途径

这些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潜意识部分,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表达出来,分别是和他人一起活现(enact)出来,在他人身上唤起(evoke),以及具身(embody)。

意思是,如果我无法用语言让你理解我,我就用我的表情和身体姿态告诉你我的感受,再不行就把你放到和我一样的情境里,让你经历和我一样的痛苦。

潜意识:未经思考的已知

1、活现

活现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一个人(来访者)通过另一个人(咨询师)重现了过去的模式。

这个模式,有可能是这个人在生活里,与他人互动时自己的模式;也有可能是与这个人互动的重要他人的模式,而这时,他人被放到了这个人的位置。

有点绕?那就对了,往下看,下面有例子说明。

活现并不是意识层面的操作,它是内隐记忆在此时此地的显现。所谓内隐记忆,指的是不能用语言传递的程序,包括如何骑自行车,如何跳舞。

想象一下你如何教别人跳舞:你可以用语言告诉他在第几个拍子做什么动作,但你没办法告诉他节奏与节奏之间的韵律该怎么掌握。没有韵律,跳出来的舞跟机器人机械的动作没什么区别。

对韵律的学习,只能通过观看动作模仿。

这就是内隐记忆最主要的特征:熟悉,而不是回忆。一旦你学会骑自行车,你再也不需要去回忆怎么骑车,你也不需要去“记住”怎么骑车,你拿到车,自然就往前蹬着走了。

最重要的内隐记忆是与他人相处的程序。这些程序在生命早期出现,影响到我们第一个关系的品质,而且持续到成人阶段。

比如,一个婴儿哭泣,如果他的妈妈很快赶过来安慰他,他就内隐的知道,当他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得到支持,由此他也推测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如果他的妈妈长期不响应婴儿的哭声,这样有问题的依恋就被内隐的记忆在这个婴儿内心,成为他对自我和他人一种刻骨铭心的失望。这种失望无法用语言表达,又不停的用行为活现出来,常常在成年以后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例子来了。

我的一个朋友A成长在一个强控制型的家庭里,妈妈会事无巨细的要求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朋友A很烦她妈妈这样,经常找到我诉苦。

A找到了喜欢的人,结婚怀孕了。随着肚子一天天鼓起来,妈妈对她的照顾越来越无微不至,也不再那么喜欢控制她,A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国庆期间,我们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了顿饭,A带着妈妈也来了。吃完饭离开的时候,A对妈妈说:“跟大家说拜拜。”妈妈非常自然的跟着说了一句“拜拜”,听到这我们都惊呆了,这还是以前的A和妈妈吗?

我说:“A你现在好像是阿姨的妈妈啊,而阿姨像你的孩子。”说完A和妈妈都笑了,她们一想确实是这样。

这就是活现。A和妈妈重复了她们过去相处的模式,只不过是以颠倒的角色在进行。活现本身难以被自己识别,更多的是被第三者发现。

2、唤起

温尼科特认为,我们所有人,都会在别人的体验中唤起我们不能或不愿意承认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体验。

唤起就是这样一种直接勾起体验的方式。我焦虑,你跟着焦虑;我开心,你心情好像也变好了;我紧张,你也觉得手脚不知道该怎么摆放,不太自然。

心理学家Dimberg于2000年时做过一个实验,给成人被试观看一段中立的录像,里面以30毫秒的速度间杂呈现一个笑脸和一个愤怒脸孔的画面。

因为速度过快,这些表情画面并不会进入意识,但当被试看到这些难以觉察的片段时,他们反射性的移动了自己面部的微小肌肉群,保证了与他们(潜意识的)观看录像里的面部表情一致。

由此可知,我们与生俱来一种能力,可以反射性的模仿和我们互动他人的面部表情。

Paul Ekman发现,面部肌肉反应不仅表达情绪,而且还能激活情绪,这可能就是唤起反应的生理机制。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总是可以进入他人的状态里。

唤起的心理机制称为投射性认同。你无法忍受某个部分,就把它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那个人也认同了这个部分。

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在潜意识层面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方式来作出反应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种诱导的过程不是有意的,诱导者和被诱导者都是通过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例如,一位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公司员工总是怀疑B同事在背后讲他坏话、排斥他、孤立他。实际上,B同事并没有这样对他。

但久而久之,B同事就渐渐真的对他不友好了,真的在背后讲他的坏话了,这就是B同事认同了这个员工对他的投射。

所以啊,我们不要把自己当成祥林嫂,到处怨天尤人,也不要把自己当成失败者,哀叹世事不公。如果把运气看做人际间的帮助,它肯定喜欢那些微笑的人。

3、具身

你打呵欠时,全世界都跟着你打呵欠。

具身就是指直接传递身体感觉的过程。

身心本是一体,身体感觉往往是情绪感觉的基底:我们身体上感觉到的,就是情绪上感觉到的。

严重创伤和混乱型依恋的影响常常是躯体性的。很多遭受童年虐待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发现自己要么被生理疼痛所占据,要么对其麻木,身体感觉的指针总是没办法处在正常状态,他们成了自己身体的囚徒。

这类身体感觉在过度唤起与麻木之间摇摆的患者,在情感调节方面也无比的困难。他们无法控制身体,也就无法控制情绪

对他们治疗的大部分工作应着眼于教会他们识别身体状态,使割裂的躯体感觉和情绪可以连接起来,形成躯体—情绪—情境的统一整体。

很多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昨晚上休息的很好,但跟这个来访者工作时,老是觉得很困,眼皮沉重,很想睡觉。

这是这个来访者激活了咨询师的副交感神经,使咨询师产生了困意。有时咨询师觉得自己身体某部分突然开始疼痛,把这个体验跟来访者分享时,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来访者第一次感到被人理解,终于有人讲出了他想讲又讲不出的感觉。

口误笔误、梦、自由联想是传统的用于分析潜意识的工具,这是着眼于个人报告的方法。

而活现、唤起和具身是在关系里去感受潜意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借助语言,通过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表情、语调、情绪、气味、感受、内隐记忆等,直接达到彼此之间的一致——那是一种深深的被理解。

这种方法,也使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这,是疗愈的第一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业性格正念原生家庭绿帽癖亲密关系恐惧症心理咨询性取向情商源码人际关系霍格沃茨自卑职场心理心理健康测试产后抑郁症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咨询师心理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治疗抑郁症职业价值观依赖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