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元旦,我参加了洗心岛(太原)(交互式)团体沙盘引导师认证培训。
理论课后是小组实操,老师先示范,需要抽取6位同学参加。那一天我很幸运被抽到示范小组,与其他五位同学组成一组进行体验。
其他学员围在沙盘周边,静静地观察着记录着老师的示范引导,体会着沙具呈现出的奇妙变化。
我当时设想构建一个一家三口到海边娱乐休闲的主题场景。几轮下来,我依次选择了小圆桌、两把椅子、小狗、沙滩树、玩具车、爸爸看书、妈妈和孩子等沙具,整个体验过程心情愉悦,感受颇多。
午餐时,我和几位老师一起吃饭交流,期间我问身边的一位老师说:您对我们上午的团体小组示范验有什么感想吗?
她略为迟疑后说:“你选的那个‘妈妈和孩子’的沙具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我说:“是妈妈带着孩子去游泳嬉水啊。”
“可是,那个沙具分明是妈妈在打孩子屁股呀?”
“啊?不会吧?怎么会这样?...”
她的话让我感到意外吃惊,随之而来的是我内心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地挣扎:
不该是这样啊,我是爱孩子的,我愿意尽我所能给予孩子一切快乐。我怎么会让孩子感到痛呢?
我希望是那位老师将沙具看错了,但更多的是一种隐隐的担忧,担忧自己真的选择了“打孩子”的沙具。
确切地说,我不是怕选错沙具,而是怕小小的沙具折射出的内涵,或者说我自己无意识层面所呈现出的内容。
我返回教室的第一件事是直奔沙具架,我选的沙具就醒目地放在那里,我拿起它左看右看,仔细端详,不得不承认,这个沙具呈现的确实是“妈妈在打孩子”。
当时我就呆在那里了,无数个“不可能”从心底里涌出,这个沙具本身的呈现和当时选它时的理解之间巨大的反差带给我强烈的震撼。
这种震撼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我不断地觉察自己的养育理念、教育方法、培养思路。
我在想,我以“爱”为名义给予孩子的一切,真的是孩子所想要的吗?我自以为带给孩子的快乐、幸福,在孩子心里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呢?会不会孩子感受到的恰恰是压抑、痛苦?在一些问题上我是否存在主观臆断?我是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孩子了?
在自问自答中,我反思着自己十几年从未怀疑过的教育方式,从反思中我进行着自我挖掘、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很快,寒假要来了,家长群中大一的家长们热切地期盼着离家求学的孩子们早日归来,有的家长在调侃,我们即将开启喜相逢、两生厌、伤别离模式。而我,则盼望着自己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接纳我的孩子。
这次体验让我深刻感受了(交互式)团体沙盘游戏的魅力,(交互式)团沙的重点在于沙游的过程中,个体在团体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这种变化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因而会带动认知发生转变。
面对孩子时,我更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做法;我不再将自己的观点反复加已推崇;对孩子晚睡晚起、玩电子游戏等“毛病”有了一定的接纳。
当我这样看待孩子时,我发现其实孩子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处的,假期仍在坚持学习,每天都在坚持锻炼,跟同伴在一起时会照顾同伴的感受,能毫无怨言地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为弟弟妹妹们补课,偶尔也帮着做家务……
当自己的认知发生变化时,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一切都更加和谐愉快。
最主要的,我想让孩子快乐,孩子感受到了。
在返校前,他说,还是家里好,有妈妈真好,家里很温馨……
我被孩子的话感动了。我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就收获了孩子馈赠的深深眷恋。试想,倘若真是“两相生厌”了,他哪会说家里温馨?而家不就应该我们每个人的港湾吗?
孩子还在成长,家长也需进步。
团沙辅导让我们将无意识的内容整合到了意识层面。通过自己的双手,用沙具构画着无形的内在,无需言语,一切尽在手中。
一百句“家长你要如何去做”,不如一次自己的深切体会。相信团沙会给家长朋友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会让我们的未来变得越来越好。
感谢洗心岛教育和拾月心理给予的成长机会,感谢这次团沙带给我的收获与反思。
作者:蔚建娥,洗心岛教育特邀作者,来自山西太原。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沙盘引导师,太原站第1期学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191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208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2841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11726 人想测
免费测试
19186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