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祝卓宏 2021-03-26 13:29:13 心理健康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大家都知道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 ACT是CBT第三次浪潮的代表之一。

今天祝卓宏、徐守森、宗焱3三位老师将围绕ACT,分享2个主题。

一个是有关抑郁症这个话题,另一个是接纳承诺疗法ACT如何看待抑郁症。

什么是ACT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祝卓宏

熟悉ACT的人都知道海斯是ACT的创始人,但是柯克对ACT的发展也有巨大的贡献。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柯克,ACT就不会发展这么快,也不会呈现出现在这样的体系。

海斯曾经有一篇文章,回忆了当时海斯创立ACT的情景,那时ACT还不叫ACT,叫什么呢?

叫 CD(comprehensive distancing)。柯克、还有另外一个学生,叫凯利.威尔森(《别让焦虑成为一种病》作者)。

他们三个虽然全都是有问题的人,但是他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ACT。

ACT的3个含义第1种含义,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这是叫接纳承诺疗法。它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浪潮的其中一个代表。

第2种含义,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raining,它是一种训练,是提高心理能力,是提高心理灵活性的一种训练的方法。

第3种含义,A就是acceptance,C就是choose选择,T就是take action行动,包含接纳、选择、采取行动。

行为主义的核心思想

我原来是做CBT的,2005年我在跟踪CBT的发展时,发现ACT是作为CBT的第三浪潮的代表,所以我就接触到了接纳承诺疗法。

CBT的三代浪潮,第一浪潮就是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更多的强调的是外界刺激。

我们的一些失功能的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让我们习得以及养成了一些习惯,形成了一些问题,不能适应环境。

但是,作为人不是这么简单,因为我们还有一个神奇的电脑和意识,而行为疗法大部分方法都是基于动物实验来做出来的。

“行为”背后是什么?

比如,你看到一个ACT公开课,看信息后,你就开始评价了,可能你是对老师感兴趣,也可能是对ACT感兴趣,也可能对抑郁症感兴趣。

你对这个感兴趣,实际上就是背后的一个积极评价在里面。

大脑都会对外界刺激做评价,我们评价的时候是有规则的,背后是有依据标准的。

每个人有各种各样的内在标准,这个标准衡量我们每个人做事情,或者是我们生活的选择。

我们每个人的信念和规则,而这些规则、信念往往是在从小就养成的。

而且经过我们长年累月不断的练习,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强化,不断的使它变成自动化的行为,甚至我们都不知道。

这个行为在背后起着作用,就好像我们的手机,我们只知道是使用它,你并不一定知道背后的这种编码逻辑是什么,但是我们在用它。

这就是认知疗法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评价,影响了或者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ACT追求的目标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祝卓宏提高心理灵活性

CBT的理论似乎已经是看到真相了,好像真相就是这样。我们不就是这样吗?但海斯还是有新的发现,他认为不是这样。

头脑里面还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当你一旦觉察到自己头脑里的某些想法的时候,这时候这些自动化的想法,它对你的影响就发生改变。

“你不知道”和“你知道”就是两种状态。

比如说你走在大街上,看到前面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这时候通道里面冒出来一个念头或者邪恶的念头,这时候会把你吓一跳。我怎么会有这个念头?

这个念头它并没有引发出你去采取一些不好的行为,这时候你反而对这个念头去觉察。

觉察完之后,对这个念头进一步的评价,这叫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

但是元认知前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对你头脑里面的念头都有个觉察。

海斯发现这个问题,他认为我们并不是被头脑里面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者是某些规则完全决定的。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权衡,权衡什么?

我们‍‍‍‍‍‍要权衡自己的内在的信念、需求、欲望;同时还要权衡外部的环境,允许我这样做吗?以及我要权衡我是一个什么人;我想做成什么事。

才能最终做出一个综合的判断,但是孩子越小,他权衡力量越弱。

我们头脑里的很多规则,很多自动化的想法,你想改都改不了,而且越想改越改越复杂,像是蜘蛛网一样。

就像滚筒式洗衣机洗衣服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觉,洗完之后最后都要有一个程序,就是把搅在一起的分开,因为洗衣过程衣服全都滚在一起了。

为什么全部都搅在一起了?

因为洗衣机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封闭的系统里面,这衣服之间彼此相互作用,最后它就要纠缠在一起。

同样,大脑也是这样,我们大脑里面如果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相互作用,最后就打成一锅粥。

所以我们就会知道或者说抑郁症患者有很深的体会,头脑里面有时候不停的想,我不应该这样,我应该那样,我怎么会这样,我真的不应该这样。

好多这种内部斗争,最后内耗,耗掉了很多的能量,以至于没有力气,没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这就导致了问题。

海斯认为对自动化思维或者某些规则的觉察,比规则本身还重要。

所以我们跟想法的关系,一点一点调整,这个想法对你的影响就会变弱。

海斯就提出要跟想法拉开距离,不要被想法融合(defusion)了。

他就提出了综合的各种方式的解离,所以ACT最早就叫综合性的解离(CD),用各种方式来解离,但是后来越来越系统化,最终出来了六边形模型。

ACT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提高我们的灵活性。

让我们能够觉察内部的心境,你在想什么,有什么记忆,有什么情绪,什么感受;

灵活性又能够觉察我们外部所处的环境;

同时又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选择的价值方向,按照自己选择的价值方向去行动。

这就是心理灵活性。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图片来源:祝卓宏老师提供)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徐守森

ACT6边模型心理僵化-心理健康

刚才祝老师提到ACT的价值,这也是我特别欣赏这一理念,其他的咨询流派里面很少提到的。

另外一点是因为我们是运动圈的,给做运动员做咨询,所以采取行动很重要,无论你想什么,最后总是需要你能够做出来,你要有动作,最后才能得到奥运金牌。

ACT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它的方法论的基础,关系框架理论,包括两个六边形模型,这个应该是理论结构。

ACT从6个方面导致我们心理僵化,或者称之为心理不够健康。

能跟它一一对应的另外6个方面导致我们的心理灵活或者称之为心理健康。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图片来源:祝卓宏老师提供)

每个含义是什么,哪个角度可能是关于经验的体验的,感知觉的应该是六边形模型中间偏上那一块。

哪个角度是关于情绪的,应该是经验的回避和经验的接纳是那个角度;

哪个方面是关于认知的,认知融合和认知解离;哪个方面是关于自我的观察;

哪个角度是关于价值的缺失,哪个方面是关于行动的,或者是无所作为,或者是冒进冒失,最后是承诺行动。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宗焱

行为的激活

认知行为疗法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一个是认知的,第二个是情绪的,第三个是行为。

所以在ACT的疗法中,它是与 CBT有一些不同,所以这个部分的处理工作是最吸引我的。

另外,区别于其他认知行为 CBT的地方,就是关于价值的部分。

我们说把一个症状消除了,比如像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个人的低落的情绪好像少了,或者愤怒的情绪少了,或者其他负性的情绪少了。

但是他的积极情绪并没有出现,那是什么原因?

我总结了一下:就是生命力没了,抑郁症特别重要的是生命力火花被掐灭了,这个人没有生的力量了,就像徐老师说价值的部分,人为什么活着?做什么事情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丰满、生动、踏实。

ACT吸引人的地方,除了价值的部分,还有行动的部分,在做CBT的时候,首先会做一个工作就是行为激活。

行为层面的东西可以改善病人的一些情况,包括睡眠、进食。ACT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是认知的处理部分特别的轻巧,特别的灵活。

它不那么笨拙,好像是四两拨千斤,它可以把一个看起来繁琐,心理的“陈年老垢”给轻轻的剥离开,从而让一个人的生命力可以焕发出来,让自发性可以呈现出来。

我想我心目中,ACT有三个部分,觉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是选择也是很重要的,接纳也是很重要的。

ACT从行为的角度理解抑郁症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祝卓宏

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原来主要是用药物治疗,给患者治疗的时候,我常说的一个隐喻:

你的大脑缺了一种营养素,营养素降低了之后,你就会抑郁,所以要吃一种药能够提高营养素。

所以你要坚持吃,吃到你的大脑自己产生它。

假设背后是啥?

抑郁症是大脑的一种疾病,既然是一种疾病,你有病我有药,那就好了。似乎就这么简单。

但是现在我不这样看,为啥呢?

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停药后的复发,有一个研究如果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停药用药之后9个月停药后复发70%,这就麻烦了。

怎么办?就延长延长1~3年,可是到第3年的时候有可能还会复发,这就麻烦了。

因为有的人在这个期间要结婚要生孩子,有的还很重视自己的体型等等,这种问题又来了。

所以用药物治疗,原来这种假设是有问题的,ACT认为抑郁本身这个不是病,抑郁情绪只是一种信号。

这个信号在提醒你,就像报警一样,就好像我们开车的时候,我们车油量的显示器,已经发黄,听到报警缺油了,它就起到这个作用。

缺油的信号让你看得很烦,你把它挡上,就像用药一样把它挡上了。可是如果你不去加油,车随时会抛锚了,问题就在这里。

所以ACT认为抑郁情绪它只是我们的生活遇到了困难卡在某个地方,你需要更有效的处理,特别是一些丧失性的事件导致的抑郁情绪。

而海斯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抑郁症不仅成为一种情绪的问题,它更是一种行为的问题,我们要从行为的角度来理解它,才有解决办法。

大家如果知道抑郁症诊断,有3个核心症状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

抑郁症实际上往往是动力缺乏,兴趣缺乏,情绪低落,它是一些综合征。 抑郁的另外一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活力不代表着快乐,它可以有哭有闹。

我记得在我女儿5岁,曾经问她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问过很多孩子,大家也可以问问自己的孩子:

如果让你从早晨一睁开眼睛到你晚上睡觉的一整天,你是愿意选择哭一天,还是愿意选择从一睁开眼睛到晚上就笑一天?

大家肯定都是选择笑一天,我笑一天多好呢。但你有没有想过无论你哭一天还是笑一天,都很难受。

我女儿很真诚的回答了,也很智慧的回答了,她跳出了二选一的陷阱,我说你想过什么一天?她说我过正常的一天,要是难受我就哭,要是高兴我就笑。

实际上这是一个直接制止了问题的核心——情绪本身,咱们说钟摆效应,抑郁也好,焦虑也好,情绪本身不是问题。

这直指了问题的核心情绪本身,咱们说情绪的钟摆效应,抑郁也好,焦虑也好,情绪本身不是问题。

是什么样的一个情绪持续的困在这里,变成了一个难以摆脱,无法产生幸福感,无法产生活力,无法产生一种变化,

好像死气沉沉,变成了一潭死水,这才是问题。

应对策略:三个核心的问题认知融合、回避行为、澄清价值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祝卓宏

认知融合

火柴:抑郁往往都是你遇到了重大的压力事件、创伤事件,或者丧失性事件,这叫火柴。

火柴本身可能点燃了,但是只有火柴它不会变成大火。↓

汽油:还有汽油,汽油是什么呢?

我们头脑里面有一种有问题的自动化的、一种按照某些规则僵化的、去遵循规则行驶,是自动导航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是我们每个人大脑里面都有的,只是说你如果觉察了这种模式,就像前面说能够不被这种模式控制,他就不至于最后搅死在一起。

就像洗衣机,洗衣机从滚筒变为了立式,衣服最后拿出来它就是散的。

但是旋转式的最后拿出来全都是要扯,因此当模式改变,整个就会发生改变。

同样的,如果大脑中的思维完全按照这种方式旋转,自我纠结、自我纠缠、不断的自责或者过分的要求自己,跟自己做斗争,最后有可能会缠成一团。

自动化思维→思维反刍

所以抑郁症的典型特点不仅是情绪,而情绪背后是认知,是一些消极的负性的,难以摆脱的,自动化的思维变成了思维反刍。

人往往把想法等同于事实,分不清两者的界限,这就是认知融合(fusion)。

回避行为

不去上班了,不去上学了,所以很多青少年厌学背后是抑郁。

抑郁背后是遇到了某件事,他解决的方法是有问题的。

这种回避是能解决问题吗?它能暂时的解决问题,但是时间一长,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就刚才我们说的报警,有人提出问题了,结果你把提问题的人解决了,而没有解决问题。

同样我们用药物治疗实际上就是把提出问题的人解决了,而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单靠药物治疗是不行的,必须在双管齐下,或者说先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式,对于轻度的,对于轻度的到中度的,一定先做咨询、治疗。

到重度的时候,需要与药物治疗双管齐下,甚至是要电疗,甚至是手术,往大脑里面插一个电极来刺激,或者是放在一放一个仪器设备,或者用经颅磁刺激治疗这样的物理方式、化学的方式来改变。

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遇到某一项问题的事件,你应对出了问题,特别是采用了无效的回避行为,最后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恶性循环。

澄清价值

ACT的核心就是要澄清价值,另外就是你的应对策略。

遇到问题产生抑郁情绪,你的应对策略很可能是回避行为。比如有的人喝酒,有人卡拉OK,有的人跑步,晒太阳,好吃的等等,有时方法就很有效。

但是如果你采用这些方式方法,只是为了消除情绪,对不起,很可能这些方法会让你成瘾,会让你陷入一种成瘾的行为里,包括跑步。

我见过跑步成瘾的,一不跑步全身难受,跑步成了他的一个疗愈。

跑步很好,如果跑步是为了消除抑郁情绪就麻烦了。或身心健康这样的价值方向,那就是ok,这就是价值。

所以ACT跟以往的很多方法都不一样,它是颠覆性的,它不是消除抑郁,而是拥抱抑郁。

它对抑郁并不是排斥的,不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病。

到现在为止,目前应该说所有的精神科的所谓的疾病,没有一个是疾病,都叫障碍,都是综合征。

所以我们不要过分的把它理解为生理性的,它实际上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性的因素导致的。

ACT让我们能够增强自我的觉察力,以一种直面的态度去觉察它,去接纳它,同时又能够清晰自己人生到底要什么这样的一种价值方向。

然后采取有效的有用的方式来去实现它。也就是接纳抑郁,觉察价值选择,采取行动实现价值。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图片来源:祝卓宏老师提供)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徐守森

改变→接纳

割裂→整合

一个是从改变到接纳,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点。

以前我们一直是在按照物理世界和生理世界的这种应对模式,去解决心理的问题,这应该是一个误区。

所以ACT的视角是从改变到接纳,这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

另一个是从割裂到整合。

以前,各种疗法其实都是只强调一点,尤其在美国,各个流派之间是杜绝剽窃的,无论是词语的变化也好还是其他,无所不用其极。

我要强调一方面,行为主义只强调这个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只强调认知主义,但是我觉得ACT模型,它就是特别整合。

认知的成分你能找到,情绪的成分你能找到,精神分析的成分你也能找到,催眠的成分也能找到,人本的成分也能找到,

说各种流派在ACT这个模型里边,两个类型模型里边都能找到影子。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宗焱

行为的激活

认知行为疗法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一个是认知的,第二个是情绪的,第三个是行为。

所以在ACT的疗法中,它是与 CBT有一些不同,所以这个部分的处理工作是最吸引我的。

另外,区别于其他认知行为 CBT的地方,就是关于价值的部分。

我们说把一个症状消除了,比如像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个人的低落的情绪好像少了,或者愤怒的情绪少了,或者其他负性的情绪少了。

但是他的积极情绪并没有出现,那是什么原因?

我总结了一下:就是生命力没了,抑郁症特别重要的是生命力火花被掐灭了,这个人没有生的力量了,就像徐老师说价值的部分,人为什么活着?做什么事情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丰满、生动、踏实。

ACT吸引人的地方,除了价值的部分,还有行动的部分,在做CBT的时候,首先会做一个工作就是行为激活。

行为层面的东西可以改善病人的一些情况,包括睡眠、进食。ACT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是认知的处理部分特别的轻巧,特别的灵活。

它不那么笨拙,好像是四两拨千斤,它可以把一个看起来繁琐,心理的“陈年老垢”给轻轻的剥离开,从而让一个人的生命力可以焕发出来,让自发性可以呈现出来。

我想我心目中,ACT有三个部分,觉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是选择也是很重要的,接纳也是很重要的。

ACT从行为的角度理解抑郁症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祝卓宏

这个话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意义的话题。

ACT跟 CBT的不同有3个方面:

· 哲学观点不同· 心理理论不同· 咨询过程不同 CBT起效的机制主要三点一是认知的灵活性;二是认知的重塑,重建;第三实际上是行为激活。 ACT认同CBT这三点起效机制,也包含这些方面。

这个重塑不是用认知辩论,而是用现实检验的方式,用体验的方式才能真正的重塑。

CBT专家就认为ACT没什么新东西,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这也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斯他们提出ACT的时候,就得到了CBT那边或者是CT这边的一系列的攻击,或者是批判,但是现在通过比较发现实际上两者差别很大。

哲学观点的异同

CBT或者CT:问题出在脑内

他是把我们大脑比拟成计算机,外界刺激输入信息,然后加工信息,输出信息。

这是一种机械的世界观,就相当于说是一种还原论,认为我们的问题在于脑内信息加工过程。

ACT:过去的规则用在了不恰当的环境

但是ACT不这么认为,ACT认为不是大脑信息加工本身,而是你的行为和你所处的环境或者所处的语境不匹配。

背后是被僵化的一些规则支配,或痛苦的教训或创伤体验,也就是说时过境迁,过去的有用的规则用在了不恰当的环境下变成了问题。

原来小时候形成的规则,结果长大了之后还在用,但是你又不自觉地在使用,是自动化地在使用,所以才产生了问题。

比如说像亲子关系

有的父母对孩子从小要求很严格,孩子是属于他律性的,被父母约束着。

学习很好,没有恶习,很守规矩,在班上就是三好学生,过去的规则下是非常好的。

但是到了初中高中以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大了。当自我意识强大之后,开始感到压抑。

开始自己也觉得这不对,那也不对,找不到自己内心感兴趣或渴望的事情。

内化的这种规则,或者是“应该不应该”的规条,自己天天处在被评价状态,或者自我的评价状态。

总是在乎别人的评价,一点小事就变成了大事,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就出现了问题。 因为过去小时候父母在,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然后长大之后本来可以有一些创新,可以试错,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自己释放,让自己像花一样。

比如说春天来了开花了,可是到了青春期该开花的时候,有的孩子没开成,为什么呢? 过去非常好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或者到了更大的年龄,反而成了问题的孩子,没有了自主性,没有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没有了生活能力,没有了创造力。

这时候生活就没有活力,这才是真正导致抑郁的一个核心的问题。 所以这按照 CBT来讲,情绪问题只是我们头脑内的规则所致,是没办法解释的,或者不好解释这个问题。 而按照原来说的这是一种歪曲的认知,或者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非理性的信念。 要是这么说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歪曲认知,每个人都有不合理信念,可是有的人没事,为什么?

灵活!他知道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我要根据当下的情况,接触当下,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策略。 所以ACT强调的是我不怕有歪曲认知,我不怕有不合理信念,只要有更强大的自我觉察力,能够更好的觉察当下是什么情况。

然后可以选择更多的模式,更多的规则来使用、来指导,而不是在自动的、认知融合状态下引发自动情绪或行为反应。 这有个哲学名词叫语境,ACT强调功能性语境主义,就是强调在什么情况下,你选择什么样的行动,是不是匹配,才决定你是不是问题。 而原来CT认为认知这部分是问题,实际上想法本身不是问题而我们与想法的关系才是问题,也就是根据时空语境变化,行为、认知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哲学方面的差异。

心理理论方面

CBT实际上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自己的理论,它是借用了信息认知加工的假设,就是把大脑比作加个信息加工,认知活动相当于一个计算机流程一样。

但是ACT都不是这样,ACT彻底解决的一个人类的现象,就是语言的现象。

就像现在此时此刻,我用语言在影响你,我在表达我的观点,但是我在影响你。

如果你不懂汉语,你只能看到我在这张牙舞爪在这里说话,你并不能够很好的去真正的理解我在说什么。

所以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的特征,这语言怎么形成的呢?

海斯他们就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关系框架理论。

就是说我们大脑里面是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框架建立起来一个复杂网络,就像互联网一样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关系框架理论能够指导我们ACT呢?

这里就是提到刚才说的道理了,我们头脑里面是一个互联网,认知属于各种各样的关系。

如果我想改变某一个关系的时候,我实际上就建立了一个新的关系。

比如说我不应该做某件事,我要想办法让我头脑里不要出现某一个想法。

大家可以试一试,你提醒自己,不要在头脑里面出现“祝卓宏”这三个字,你提醒一遍,强化一遍,会越来越强化。

我们没办法有意忘掉或抹掉不想要的记忆。

这就导致了我们大脑里面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关系网络会越来越复杂,所以怎么解决?

跳出来,去掉语言,不再用语言跟语言相互作用,而是一种非言语的体验式的,所以正念就来了。

正念是ACT的核心,ACT治疗模型中有6个部分,正念包含了接触当下,接纳、认知解离,观察性自我这4个方面,全都是正念的内容。

所以原来我学了很多正念课程(MBSR、MBCT、DBT),但是后来发现正念缺少两个维度,缺少什么?缺少价值和行动,ACT把价值和行动补上了,这就完整了。

这一点上又是区别于CBT或者区别于原来CT,有很明确的自己的理论,用独特的心理学的理论解释人类语言产生的现象。

ACT:多个维度整合在一起的一个网络式的过程

心理学这么多方法,其实把这些方法打碎了,去掉各种流派的标签之后,你会发现有用的有效的,它是都能够回归到心理过程(知、情、意、行、注意、自我)。

回归到最简单的,原原本本的心理过程上来,然后寻找基于这些心理过程的有效的方法,都是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

比如说

正念接纳,认知解离,心理灵活性,问题解决澄清价值,自我,或者人际沟通。

把这些方法都整合在一起,这就是一个基于过程的心理治疗。

ACT的模型本身就属于基于过程的治疗,所以海斯认为未来可以不要ACT,也不要CBT就是基于过程心理过程的一个治疗。

而ACT提前把这个模型做好了,6个方面,形成互联一体的网络。

所以这是ACT区别于其他所有方法的一个地方,也是未来心理治疗发展的一个方向,我觉得这三点已经是和CBT有很大的区别了。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徐守森

心理咨询的研究表明各种流派之间的差别其实很小,最根本的还是一种对人的关怀。

其实我觉得我想对人的关怀的话,就是人本主义的观点,其实也是ACT,它的价值也是所有的心理咨询的价值。

我们既能够看到这种差异,更多的是要看到这种这种共同点,人是不变的,心理过程是不变的。

围绕这两点展开工作,其实各种流派各种理论都可以为我所用。

ACT视角下的抑郁症及其应对策略

宗焱

我刚才听到祝老师和徐老师讲了以后,突然有一个感觉,就是说第一个ACT实际上是增加了体验性的部分,消解了认知对我们的束缚。

还有一个就是无论我们什么流派,我们开始降维以后,消除了门派之争,我们就减少了内耗。

而且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的借鉴,互相的去整合,整合是未来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大方向。

这些所有的工作都代表着我们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或者心理学家,对来访者,对这些遭受抑郁的人,对这些遭受抑郁的折磨的人的一种人文的关怀。

我记得伦理守则第一条准则叫做善行,所以如果是我们因为门派之争而忘记了对来访者的爱,

就包括徐老师刚才说人本主义的关怀,我们不是去帮他,而是要去捍卫我们的门派,我想这种争斗就缺了格局。

如果我们真正有这样一个宏大的格局,我们能够为来访者去服务,为更多的大众去服务的话,

就可以把这些门派内耗降到最低,而找到最有效的助人因子。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心理测试咨询师情绪管理绿帽洁癖心理治疗社交恐惧树洞双向情感障碍社交恐惧症控制情绪心理效应男人心理桃花运自闭症社会心理学反社会人格亲子关系依赖型人格障碍自卑心理医生心理恐惧症职业价值观存在主义回避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