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怒背后的心理学成因是什么?
作者:华佗3分钟 2021-03-21 18:37:15 心理百科

深夜,笔者正准备洗漱睡觉,突然被一阵吵闹声吓到。

仔细一听,原来是隔壁的男人,正在用尽全身力气咆哮着,“你让开!你让开!现在,给我马上回到沙发上去!” 接着,传来一个带着哭腔的女声,“求求你,我错了行了吧。你先把刀放下。”

难道要发生命案?男人接着咆哮道:“一天到晚弹弹弹,我都跟他家说了多少次了,就是欺负我不敢是不是?我今天剁了他!”

楼上有一家人,孩子经常半夜练琴,时间长不说,弹得也不好听,让人听着心烦。笔者每次听到都只能带上耳塞。可不是,侧耳一听,现在钢琴声正响着。

这时,隔壁房门突然打开,一阵急促的跑步上楼声,随之是两个男人的吵架声,响彻楼道。女人对孩子说了一句 “回你的屋里去。”,紧跟着也上了楼。

大概过了十多分钟,楼下传来警车响,楼道也重新安静下来。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前几天的新闻——福建省网约车司机杀人案。

乘客张某约了网约车凌晨出行,当2点钟司机高某来接的时候,以司机夜里给他打电话、打扰了家人休息为由,指责司机。司机不服,两人发生了口角。乘客下车,朝司机的车扔了一个水瓶。司机情绪失控,开车对着乘客连撞3次,导致乘客张某死亡。高某随后自首。一个电话,竟然毁了两个人的家庭。

暴怒背后的心理学成因是什么?

生活中,其实不乏类似的暴怒事件。一个女性来访者曾讲述,她和老公在家吃午饭,老公跟她说了一句话,她因为在刷手机视频没听见,结果老公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暴怒,扯着嗓子大喊大叫,一把抢过她的手机摔在地上,说她不尊重他。

暴怒背后的心理学成因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协会,将愤怒定义为一种情绪,它的特征是对故意伤害你的某人或某事产生敌对情绪。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是“故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不小心摔碎了你的东西,你可能不会感到“愤怒”,更多的是烦躁等其他负面情绪,但不是愤怒,因为没有人在故意与你作对。不过,有时候虽然当事人不是故意的,但只要你认为他们是故意的,你仍然会感到愤怒。

01、为什么人会暴怒? 

1. 对抓狂(Frustration)的容忍度低

当一个人觉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感到非常抓狂(frustration),出现一个压力源,需要释放。而愤怒是身体应对压力源的一种自然反应,一阵暴怒恰恰可以帮助他们从这种抓狂的感受中解脱出来。

如果把一个人处理和克服压力源的能力叫做抓狂容忍力的话,低的容忍阈值意味着这个人应对压力事件的能力低,更加易怒。

2. 童年创伤引发扳机点

一些专家将愤怒归咎于遗传和神经系统缺陷,而心理学家则认为愤怒往往是由于根深蒂固的童年创伤——曾经被忽视、拒绝、遗弃或虐待的经历。 这些感觉经常被埋藏和压抑,以至于人们很难意识到这些经历和他们现在的愤怒之间的联系。

3. 自恋性暴怒

“自恋暴怒”是精神分析师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在1972年首次使用的一个术语。自恋者常常因为他人不恰当、不及时的行为/语言而大发雷霆。

科胡特认为,自恋性暴怒表现出的是摧毁性的、压倒性的、不能半分拖延的报复欲望。它潜在的情感主要是无助感和羞辱感,似乎是被当众羞辱的体验。

全能自恋,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是“神”,“神”一动念头,外部世界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回应;如果外部世界不按自己意愿运转,“神”就会变成“魔”,恨不得毁了外部世界,这就是自恋性暴怒。

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是心理发展水平最低的一种表现,这种人彻底地活在一元世界中,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意志,而不能感受到别人和自己一样是平等而独立的存在。

暴怒背后的心理学成因是什么?

4. 间歇性爆发性障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愤怒。比如,排队的时间久了,或者跟同事意见不合,孩子不听话,很多事情会让我们愤怒。

但是,当愤怒上升到极端的程度,尤其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便能引发,这样的愤怒恐怕就不是简单的愤怒,而是会变得很危险,也需要治疗了。 有一种比较明确的愤怒,已经被定义为心理疾病,那就是间歇性暴怒障碍(IntermittentExplosive Disorder,IED)。这是一种听起来很陌生的不太为人所知的精神障碍,但其实我们经常遇到它。 它的典型特点是“盲目”的愤怒,所谓盲目,是指愤怒的原因可能在普通人看来微不足道,不足以让人如此生气,但是当事人却突然爆发,并且伴有攻击性行为或有敌意的言语。

一位患者曾经自述,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可能成为暴怒的诱因——钱的问题,情感关系,交通,任何东西。

“当我觉得需要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我能付出的更多时,我就会发脾气。”

暴怒背后的心理学成因是什么?

路怒症和家庭暴力就是间歇性暴怒障碍的例子。此外,还有摔砸东西,无缘无故打架,有飙车的想法。还可能感到胸闷,威胁别人,或者攻击人和动物,比如因为生气就直接把猫从楼上扔下来。 这种爆发通常持续不到30分钟。当暴怒来袭时,一个人就好像失去了知觉——怒火占据了整个身体,满脑子只有愤怒。而当爆发之后,一个人可能会感到一种解脱感,但随之而来的又是后悔和尴尬。

笔者的大学室友就是典型的IED,平时大家都不敢惹她,因为她脾气特别暴躁。有一次,她自己玩电子游戏输了一局,非常生气,直接把平板电脑扔到房间的另一头。电脑摔碎了,这又让她更加愤怒,她开始大声尖叫、撕纸、哭泣,情绪失控达20分钟。最后,应该也是闹累了,她开始懊恼的小声抽泣。据估计,有1 - 7%的人会在一生中患上间歇性爆发性障碍。通常开始于青少年早期,最早在6岁的儿童中就可以看到,持续到中年,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最常见。

爆发通常不是预先计划的,而是基于冲动或愤怒。另一位48岁的来访者讲述,在他16岁的时候,自己在厨房里和哥哥发生口角,结果他一手拿着平底锅,一手拿着刀追赶哥哥。22岁时,他被女朋友出轨,分手后暴怒的他开车撞进了车库门。39岁时,他的家人问他一个东西去哪里了,他以为家人怀疑他偷东西,于是勃然大怒,言语威胁他们的生命。

直到48岁,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需要寻求精神心理治疗。他说:“我从小就爱闯祸,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得我只是个急性子,直到他发现家人都因为受不了他的脾气而远离他、甚至是抛弃他一年半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需要帮助。

02、如何控制住暴怒?

治疗暴怒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比如放松训练、改变思维方式(认知重建)、应对技能训练和药物治疗。

01 强迫自己忍耐情绪

正如前文所述,暴怒的人往往是抓狂容忍度低的人。因此,救治的方法,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深入情绪去体会,然后待在情绪里,忍受那里的黑暗恐怖、泥泞湿滑、心痛身体痛等等各种不良反应,然后实现自然转化。

在整个自恋型暴怒的过程中,最难忍受的情绪发生在暴怒发作之前。内心无比愤恨,恨不得杀了对方,想呐喊,想做点什么,一股强大的冲力在体内激荡。

这时要允许自己呆在情绪里,不要为了逃避情绪而去暴怒,不要有任何行动,接受情绪不会马上消失,只能慢慢消失的这样一个过程。

心理学认为,通过正念练习可以提高对抓狂(frustration)的忍耐力。此时,可以做些深呼吸,或者提醒自己等五分钟再反应。也可以试着强迫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挑战自己去思考自己的反应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2. 事后总结常见暴怒扳机点 知道愤怒从何而来,可以帮助你理解为什么容易暴怒。

回忆自己经常暴怒的场景,寻找共同点。思考当时的体验是否曾经也在其他人身上也体会到过。

当你找到暴怒的扳机点,下次再遇到时就能更好的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也是心理咨询师经常会同你一起做的事情。

暴怒背后的心理学成因是什么?

3. 给自己准备属于自己的情绪急救箱

正如急救车上有很多抢救的工具,情绪需要急救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急救箱。

回想自己的过往人生经验,有哪些体验是特别美好的?哪些事、哪些场景会让你有正面的感受,消除怒火?

深呼吸、回忆自己的高光时刻、回忆伴侣对自己的好、回忆既往暴怒后的可怕后果。

提前把这些灭火回忆放在自己心里的“急救箱”中,等到暴怒时,赶紧拿出来。

4. 参加愤怒管理小组

愤怒管理疗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通常侧重于识别使患者愤怒的事情和原因。在群体环境下进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享他们愤怒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应对办法。

此外,对于特别严重的愤怒障碍,一些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抗焦虑药和情绪调节剂也是管用的。

暴怒就像一个巨浪。很多人会在暴怒之后后悔,因为他们的暴怒并没有使他们成为坏人——只是使他们成为做坏事的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愤怒。

只要你能得到正确的帮助,并且愿意接受帮助,就不会再被暴怒的巨浪淹没。

"How you react emotionally is a choice in any situation." Judith Orloff(“在任何情况下,你如何做出情绪反应,都是一种选择。”-精神科医生Judith Orloff)

愿你能获得更多选择的自由。

参考文献

Jensen, H.A.R., Rasmussen, B. & Ekholm, O.Neighbour noise annoyance i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symptoms: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study among individuals living inmulti-storey housing. BMC Public Health 19, 1508(2019).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19-7893-8.

Bayles, M. (2007). Is sVerbal Symbolization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Analytic Change? Psychoanalytic Dialogues, 17(3), 455–477.

Bloom, S. L. (2013). Creating sanctuary: Toward the evolution of sane societies. New York, Routledge.

Gewitz, M. (2019). What Makes It Hard to Regulate Emotions?

Ponsi, Maria. (2012). The evolution of psychoanalytic thought: Acting out and enactment. Rivista di psicoanalisi. 58. 653-670.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爱情挽回智力EPDS原生家庭绿帽情结悲观主义冥想社交恐惧社交恐惧症职业价值观控制情绪职场心理情商测试自卑心理人际关系恐惧心理抑郁症测试霍格沃茨抑郁症倾诉心理健康测试女人心理安全感依赖型人格易怒症九型人格负面情绪双向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