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发病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多个角度来解释,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童年创伤、家庭因素及应激事件等等,包括现在仍处于研究当中的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改变。
然而有些患者是在服用了某些药物或者精神活性物质之后才出现的强迫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减药、停药或者换药之后有所改善,我们称之为药物/物质引起的强迫及相关障碍。那么,有哪些药物/物质会引起强迫症状呢?
一、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时也用于辅助治疗其他精神疾病。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具有的5-羟色胺受体阻断作用使之在认知、情感、减少副作用等方面更具优势。临床数据表明,服用SGAs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强迫症状(0.5%~55%不等),而氯氮平更容易出现,可能是因为氯氮平阻断了5-羟色胺1C、2A、2C等受体,其产生的药理作用和目前认为的强迫症发病机制接近。其他SGAs(如:奥氮平、喹硫平等)也有类似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强迫症状的报道。
对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强迫症状,可以考虑在精神病性症状稳定的基础上将诱发强迫症状的药物减量,若症状反复可以考虑换药,也可以考虑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者阿立哌唑等来治疗强迫症状。
二、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摄入人体之后影响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物质。最常见的能引起强迫症状的有苯丙胺、可卡因等。
存在苯丙胺滥用或依赖的患者中有大约6.9%会出现强迫症状,可能与苯丙胺的摄入会影响大脑皮层-纹状体环路中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可卡因滥用或依赖的患者出现强迫症状的概率为1.9%,可能是因为可卡因会影响神经递质的转运体。
除外上述两种物质,有个案报道哌甲酯也能引起强迫症状。哌甲酯是一种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其同样具有一定的中枢兴奋作用。
三、家属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强迫症状,不同药物所诱发的症状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研究表明,强迫症状的出现可能与氯氮平的剂量有关,即:氯氮平的剂量越大,强迫症状出现的概率越高。强迫症状的出现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又是一个新增的心理负担,可能导致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下降,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因此对于家属而言,应该密切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行为变化,是否表现出重复的动作,或经常陷入反复的思考当中,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来评估症状并进行处理。
对于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强迫症状,毫无疑问及时停止使用相关物质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有时必须寻求物质成瘾专业医生的帮助。但在这里我们想从另外的方面来给家属提供一些建议。在对苯丙胺相关强迫症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研究对象中大约有3.3%的病人是先有的强迫症状或确诊过强迫症,之后才出现的苯丙胺依赖。这些患者可能是由于强迫症状带来的痛苦无法缓解,或者是同时存在焦虑等其他共病的精神障碍,从而选择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来改善症状,因此及时、规范的就诊对于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来说十分重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21323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1349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2257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9468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126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