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冲突的源头
妻子怀孕期间和孩子出生后的时间里,家庭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夫妻会因日常生活内容而出现许多冲突,比如婆媳冲突、育儿理念冲突。我这里要谈的是整个中国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无论是夫妻还是老人,他们的早教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为了孩子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可以说,他们都是为了家庭的未来,希望家庭能够发展得更好。
说得残酷点,父母希望自己离开人世的时候,孩子仍然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好。这是从孩子的未来看到家庭的未来,通常这个背后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为了家族更好地发展。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们常说我们老张家的人都很有出息,我们老李家的人更有出息,这讲的就是家族。
早教的期待源头来自哪里?在系统家庭治疗的发展历史中,有一位著名的奠基人默里·鲍文,他最初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在精神科的临床工作中对家庭关系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他对精神分裂症的家庭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念,其中一个理念就是派遣理论。派遣理论的意思是每一个家族都会把他们未完成的期待和目标放在下一代人的身上。
比如,我们问一些当医生的朋友当初是如何决定选这个职业的,有的人最初可能会说很喜欢看病的听诊器和白大褂等,可是在更深入的探讨中,尤其是跟家庭的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听到有些人说:“我们家族在我爷爷那一辈就有很多人身体不好,其中几个孩子都夭折了,我的奶奶特别希望儿子或孙子学医,以帮助自己的家族成员活得更健康些。”
这个家族在培养后一代人的时候,会挑选聪明又听话的孩子从医,以此来为整个家族提供健康的服务和保障。有的人经商,经商可能是家族没有完成的使命,电视剧里的大家族常常会挑选一个孩子做生意,家族会有意地培养他,好让他做家族事业的继承者,这样的安排在默里·鲍文的理论里被称为派遣。
派遣和早教有关系吗?孩子那么小就在被派遣吗?难道不是说上学以后再被派遣吗?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仪式是让小孩子抓周。《红楼梦》中,贾政特别不喜欢贾宝玉这个孩子,因为贾宝玉在抓周的时候抓到了一盒胭脂。贾政的长子因为身体不好夭折了,他对次子贾宝玉抱有很大的期待,可是这个次子没有承担起家庭派遣给他的读圣贤书、发展仕途的任务,这是一个失败的派遣。虽然失败,但是贾政每次回家都要逼迫贾宝玉读书写字。这就是派遣在家庭中的一个具体展示,贾政不断地希望贾宝玉能够读圣贤书,发展仕途。
在默里·鲍文的理论中,除了派遣理论,还有一个排行理论。西方心理学专门对排行理论进行过研究,发现孩子的出生顺序不同,其人格特点也会不同。家庭中的老大通常比较有责任感、追求完美;中间的孩子容易被忽视,常常在人际关系当中比较活跃,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而最小的孩子是最受家庭保护的。父母会根据孩子的出生顺序和各自的特点作出不一样的派遣,很多父母都会让老大承担传统的责任——照顾家庭或继承家族企业。
医生的大儿子可能会成为医生,教师的大女儿可能会成为教师,这就是一种派遣。但是对老二和老三来说,我们常常不容易看出他们被派遣了什么使命,我们很容易否认他们被派遣了,他们也会抱怨父母不重视自己。事实上,被忽视的中间孩子也会被派遣,比如被家庭派遣去调节关系,所以很多老二成了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他们喜欢组织各种活动,活跃于各种平台,成为社交能力很强的人。当然,他们被派遣的使命也有可能是自由。
把老大和老二放在一起来看,老大是负重的角色,老二是建立关系的角色。家中排行最小的往往是最受保护的,他的艺术感常常比较强。也就是说,家族有可能把对审美的追求派遣给最小的孩子,他不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可以发展出非常细腻的情感,用独特的艺术表现生活。
派遣理论是解释早教之争的一个角度,父母或祖父母在早教方面有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意无意中有自己的派遣愿望和目标。有些人会对孩子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没有机会上学,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好好读书。”这就是派遣。这个派遣的意思是,孩子要不要上学跟他自己的未来没有那么大的关系,而是跟父母的未完成事件有关。比如有些人会说:“我们老张家祖祖辈辈都没有出过秀才和大学生,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要为我们老张家争气。我们都希望你能出人头地,你出人头地了,整个村子都会以你为荣。”
所以早教的冲突往往是大人对孩子有不同的派遣,比如一个经商的父亲虽然事业很成功,可是没有好好上过学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缺失。当他有了儿子后,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弥补自己没有上学的遗憾,这就是他内在的派遣。然而孩子的母亲也有不同的派遣目标,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学习很好,懂事乖顺,一直发展得非常顺利,只有一个从来没有满足过的渴求,那就是自由,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她潜意识里渴望充满变化的生活,希望日子丰富多彩,因此她就嫁给了一个经商的人,她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派遣——希望孩子能够更自由、更灵活。设想一下,当这对夫妻有了第一个孩子后,丈夫希望孩子读书,他会在孩子2岁的时候就要他学拼音、读唐诗;妻子从小到大过着稳定的生活,她希望孩子在体育、音乐方面有特长。
但是不是两个人的派遣不一样,就一定会有冲突呢?不一定。早教之争的一种可能性是家里不同的人对孩子有不同的期待,这个期待强烈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并造成家里人的一些冲突。这些冲突表面上看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而产生的,实际上是整个家族系统内在未完成事件的冲突。
早教的误区
(1)只会促进局部发展
早教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大家都认为教育越早越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说法很有蛊惑人心的作用。要知道教育是一个非常单一的事情,比如早期学琴时的反复练习,确实会使孩子的手指比其他人灵活,但这只是局部的发展。我们要看到其他更重要的部分,过度地把时间放在局部的发展上,就会影响整体的发展。
有人会问:“那有什么不好呢?局部发展得好,很快会超过同龄人,比如郎朗弹琴弹得好,刘翔跑得快。”请注意,这只是事情的一面,我们在生活中的确需要某些特殊的能力,但成长需要平衡的、全面的发展。所以,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进行单一的教育,而忽视了生活内容的教育。
有个男孩在读书方面开始得比其他孩子更早,3岁就能看懂几千个字,很早就能独立专注地阅读,所以他的词汇量很大,经常出口成章。但是因为他长期阅读,对事物的敏感不如其他孩子,人际交往方面也薄弱一些,处理事件的方式相对单一。单从智商来看,这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但是他的总体适应力会弱一些。
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要离开父母独自面对复杂的系统,因此需要储备不同的应对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个体生命的早期阶段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长大后才建立的。也就是说,生命早期是孩子全脑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孩子在早期就花很多时间去发展单一方面的能力,是得不偿失的。
(2)父母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有一类早教冲突很常见,父亲要孩子多弹琴,母亲认为孩子还小。一个要孩子学弹琴,一个要孩子玩,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会引发他们的冲突。在孩子的早教问题上,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家长本身的焦虑。在一些教育咨询的场合,年轻的父母为选择哪些早教而焦虑,在教育机构的宣传影响下,父母会更焦虑,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能力都需要早期培养。所以,选择不同的早教项目帮助孩子更早发挥天赋成了很多父母的追求,实际上,这个部分呈现的是焦虑的状态。
记住这一点:当父母非常焦虑的时候,无论他们做什么安排,他们的焦虑都会传递给孩子。情绪很容易流动,很容易互相影响。情绪很容易从父母身上流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即使孩子已经接受了某种早期教育(弹琴、唱歌、读诗等),焦虑的父母也会把更多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当孩子处在焦虑状态时,他的系统会更接近系统一而不是系统二,他的学习能力会减弱,开放程度会降低,会更容易封闭自己的系统,重复刻板的动作,不容易学到新东西。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早教机构里被父母大声训斥的孩子,基本的知识学不会,基本的动作也记不住。
当父母自身焦虑时,他们就会成为在早教路上的牵绊,而无法形成合力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
(3)父母只关注结果
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在幼儿园或早教机构门口核对彼此的一些数据,比如你的孩子英语考多少啊,我的孩子跳100个绳用了多少分钟啊……家长通过对比评估自己孩子的水平和所在的位置。当父母促进孩子发展的时候,往往只看结果本身。有家长会说:“不看结果看什么?送他去学习训练,不就是看结果吗?”实际上,父母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个也是现代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不断投入、追求更好生活时出现的新理念和新方式,那就是从强调结果向强调过程转化。
早教之争的一个原因是父母非常重视结果。早期教育主要是促进孩子心智化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为了结果,这是父母需要看到的重点,即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咨询当中,咨询师可以跟家庭讨论这个角度。
举个例子,当孩子放学回家对父母说:“我英语考试得了满分。”父母会说:“你太棒了,我们来吃好吃的东西。”这里就失去了一个对过程进行管理的机会,过程管理就是除了关注考试分数之外,还要非常细致地了解孩子考了哪些题目,哪道题目是孩子印象最深刻的。这些讨论可能跟考试结果无关,却强调了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结果、学习转化成的分数对他们的意义并不大,假如家长能够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那这个早教就会让父母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而不是演化为彼此的冲突。因为一旦父母只关注分数,他们便会根据自己为结果赋予的意义来衡量孩子的优劣;当父母关注过程的时候,他们则会更多关注孩子的发展本身。
从心理学的动机角度来看,关注结果是关注外部动机,关注过程是关注内部动机,而内部动机能更持久地维持动机。所以在咨询中,咨询师要做到态度中立,要跟家庭从早教的结果去探讨问题,讨论在早教过程当中所体验的那些内容,这个体验既包括孩子的体验,也包括父母的体验。这样的转换会帮助孩子和父母降低焦虑、增加乐趣,让他们处在放松状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395668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4883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84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3340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3382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