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贾玲首次执导的影片《你好,李焕英》,影片上映后受到观众一致推崇,猫眼票房预计将达到52.8亿元。而这部影片的优异成绩不止表现在票房上,它一反春节档电影高票房低口碑的常态,豆瓣评分高达8.3分,对于这部影屏处女座,贾玲可以说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答卷。
追究这部影片成功的原因,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真诚”。我比较喜欢岳云鹏对《你好,李焕英》小品的评价:“它不是抓你,挠你,而是在一步步刺痛你的心。” 这个评价也适用于电影。
作为一部怀念母亲的作品,影片中有许多刺痛你泪点的地方,而有“痛”是因为有“爱”,正是因为对“爱”的追忆和唤起才让我们感受到失去的“痛”。
贾玲说自己在影片中并没有什么演技可以发挥,她只是做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掏出来给大家看。影片所呈现的“真心”是母女之间最真挚的一种“爱”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集体无意识中的“母女/子”原型,这种原型因素必然会引发我们每个人的共鸣,这才是能够刺痛我们的真正原因。
那么,影片中的“李焕英”是如何打动我们的?
爱笑
电影中的“李焕英”给人最大的印象总是笑容满面,这种“笑”好像可以融化一切,无论是遇到顺心还是不顺心的事情,“李焕英”总是乐观对待,这让她有一个好人缘,也让厂长对她青眼有加。而“爱笑”正是贾玲对妈妈的整体感受,也是贾玲希望通过大屏幕还原的“母亲形象”。
在接受采访时,贾玲说:“我妈就属于那种特别爱笑(的人),遇到什么事情,你就感觉可以解决,没问题。”
为什么母亲的笑容具有如此大的精神力量?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表情静止实验”,它告诉我们,妈妈的笑容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这个实验是心理学家埃德·特洛尼克所做,参与实验的是一个妈妈和一个尚不会说话的婴儿。
实验的开始,妈妈满面笑容和婴儿互动,孩子很开心,不时发出笑声,之后,妈妈忽然保持脸部静止,婴儿刚开始尝试逗母亲,发现无果,婴儿开始情绪急躁,最终崩溃大哭。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母亲作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客体,通过笑容向孩子传递的温暖、爱的情感有多么重要。人之初,母亲就是孩子的全世界,在母亲的笑容中,孩子获得对世界的认知,获得信任感、安全感;更重要的,正是从母亲的笑容里,孩子确认了对自己的感知,就像电影中孩子和母亲的对话,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那么爱笑啊?”妈妈回答说:“因为有你啊!”这段对话让观众潸然泪下。
它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你是可爱的,是美好的,是值得被爱的。这构成了一个孩子最基本的生命底色,是她今后对抗生活磨难的底气。
包容接纳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影片中,贾玲呈现的另一个细节是童年的自己因为不懂事和调皮给妈妈招惹的麻烦,用贾玲的话说,她从小就是一个“不省心的孩子”。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省心”的时期或者说“时候”,这种“不省心”是孩子发展自我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也是家长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在确立规则和纵容娇惯之间如何把握好这个度?
“李焕英”给了我们一个“慈母”的示范:首先,“李焕英”从情绪上接住了这份“不省心”,不论是孩子调皮磨破了膝盖,因为贪玩拉了一裤子,还是因为不懂事和玩伴打架,“李焕英”都不是用指责、批评的态度来要求孩子,而是始终和颜悦色,第一时间问清孩子发生了什么,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安全、被接纳的感觉。
《你好,李焕英》小品剧照
在孩子拉了裤子时,“李焕英”没有就此用嫌弃的语气数落孩子一番,而是一边给孩子洗屁股,一边安慰孩子:“玲儿拉裤子是因为太小了,等玲儿长大了,就不会拉裤子了。”这可以说是影片的另一个泪点。如果这个时候你泪眼模糊了,我想,你大概是想到了生命里曾给你温情予你安定的那个人。
比如,网络主播薇娅在看完《你好,李焕英》之后,发布了一条长篇微博,在文中她提到了那个让她童年充满爱意的人---外婆,她写道:
“无论是我淘气胡闹,还是任性发脾气,她总是会帮我兜着一切,她宠爱着我,甚至溺爱着我,外婆是山川大河,是我的坚强后盾,我的外婆构建了我的最初人格。”
如果把人格比作一个房屋,这种被接纳、被包容的感受就是房屋的基石,它可以保护孩子内在的自主性、主动性、自发性、自尊感在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进入社会规则。
“李焕英”对孩子破裤子的化神奇为腐朽般的修补也是影片中导演反复呈现的一个重要元素,甚至成为结尾剧情逆转的一个重要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对孩子衣服缝补,不止是身体上给孩子带来的温暖的感受,这种缝补也是心灵上的修复和塑形,代表了孩子和这种原初的“爱”的链接。
而在西方文化中,纺织女神也是命运女神,孩子和母亲这种无意识的链接在无形中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这种命运可以看作是人格的塑造。破裤子在“李焕英”的巧手下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案,也象征着孩子的心灵在母亲的呵护关爱下,内在自爱、自尊感建立起来。
摩伊籁(Moirae),命运三女神
申老师曾经用汉字“惠”来解读中国的织女意象,“纺线织布”造就了女性的本质:温柔、关怀、顺静、安贞、细致、敏感、耐心、坚忍,含章可贞,富有智慧;厚德载物,德合无疆。
图源:网络
《易经》“益卦”九五爻爻辞:“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母亲在灯下缝补的意象给孩子传递的是无限爱意和温情,从象征的层面,对线的梳理也有对情绪梳理安抚的含义,正是母亲的耐心、细致、坚忍,像一个容器一般容纳、抚平幼儿的焦虑。在这种涵容中,孩子的情绪和心智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塑造。
一个孩子心底是“心乱如麻”充满“惶恐不安”,还是充满“安全、安定”?都和母亲“惠”的功能有关。
中国文化提倡“慈母严父”,这也是一种教育原型,规则的引入者是父亲,而母亲是严厉者背后温情的守护者,保护着孩子自我的家园,让他有活出自我的勇气。
而现在,“慈母严父”常常被“虎爸虎妈”所代替,甚至是“虎妈”独挡一面,爸爸不见踪影,孩子回过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以兜着一切,安抚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没关系,慢慢来,不要怕”全力维护自己自尊的那个慈爱的人。
没有温情滋养的“成长”就像是空中楼阁,孩子会用拒绝长大和对抗来寻找这份童年的安定感和自尊的满足感。
其实任何教育的基础和实质都是“爱”,以牺牲“爱”为代价的教育都是削足适履,南辕北辙。贾玲长大后,能够独自一人在北京闯荡,在女性凤毛麟角的相声界闯出一番天地,不能不说和当年那个孩子身上“不省心”的内在力量有关,只是当时的“不省心”在岁月的流转中因为爱的涵容得以转化成了让父母“省心”的勇气和闯劲。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
影片《你好,李焕英》和小品在剧情设计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结尾处的反转:贾晓玲在将要返回现实世界的时候,因为妈妈在裤子上绣的一个小熊,忽然意识到穿越到过去的不止是自己,原来妈妈也陪她一起穿越到了过去。
孩子回到过去是想让妈妈高兴,而妈妈回到过去是为了成全孩子,即便是在穿越后,妈妈仍然是那个给孩子垫背、背孩子回家、告诉她“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好”,给她安心的那个人。
图片截取自《你好,李焕英》官微上的短视频
穿越的过去就像是贾玲内在的“心理现实”,可以看出在贾玲心里,妈妈就像是她的一个安全港湾,无论在何时都可以放心依靠,而这也是安全依恋的一种表现。母子的依恋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依恋是一种本能的原型需求。依恋理论最早是由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他在二战后照顾被抛弃和无家可归的孩子过程中发现过早离开母亲的婴儿很容易死亡,他认为“婴幼儿应当体验到与母亲(或者长期的母亲替代者)之间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这对心理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荣格学者看来,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对应激活我们自身的“关心”(caring)原型,拥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拥有更好的自我情绪安抚能力和调节能力,也有更好的探索精神,因为他已经把和母亲的关系内化为“安全基地”和“能量加油站”,这些都会“护”他前行。
你以为可以报答父母其实父母总是在想不到的时候托起我们
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在展现妈妈对孩子的爱的同时展示了孩子对母亲的爱。这种“爱”的双向流动最终呈现了母女情深的感人画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本就是天地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母亲是爱的源头,因为爱母亲,我们也会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
不论是戏外还是戏内,这种爱的流动其实一直在流淌,这部影片是贾玲献给母亲的深情之作,但也正是这部真情作品把贾玲的事业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这难道不是母亲回馈给贾玲的一份礼物吗?就像结尾剧情的反转一样,我们以为可以回馈父母,可是父母总是在我们想不到的地方托举起我们。
图源:pixabay
这种爱的流动“无关道义,更关美好”,在人类心中都有见证美好的原型动力,易经萃卦《彖》曰:
“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这种“美好见证”就如“萃卦”所言,是共同朝拜我们内在的神圣之地,重新唤起对爱的信仰,而这和春节“归家,祭祖,思亲,溯源”的原型动力相和,也暗合了新冠疫情下一种人心链接的渴望。在多种原型动力激荡下,这部影片最终成为一部“抓人心”的影片。
母亲也是独立的个体
影片还有一个暗含的主题是“分离”和“哀悼”,贾玲也是用这部片子在表达对妈妈早逝的哀悼之情,“子欲养而亲不待”,贾玲用电影的方式表达了这种无法言说的哀痛。这包括在电影中完成妈妈生前的心愿,比如,坐上敞篷车带妈妈兜风、给妈妈买金项链和心爱的皮大衣,以及在电影中重新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养育的点点滴滴、对妈妈说出思念和爱,更重要的,贾玲在电影中让妈妈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母亲”般的存在。
在谈及为什么把电影的中文名字称为《你好,李焕英》而不是英文名字《你好,妈妈》的时候,贾玲说,起这个名字是觉得李焕英不只是妈妈,更是她自己。在电影的开头,贾玲就用画外音说:“从我记事起,妈妈就是一个中年妇女”“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一个花季少女。”
电影中,李焕英和贾玲成了同辈人,“母亲”的角色被去掉了,贾玲可以用一种同龄人的眼睛重新审视母亲,她有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坚持,也有小小的虚荣心,李焕英和贾晓玲成为了能够相互倾诉情感的姐妹,这种作为独立个体的相互审视和确认,也是母女关系从依赖-被依赖到分离-独立的一种关系呈现。
有一种爱是分离的,就是母爱。分离意味着孩子的成长和独立,而只有当一个人实现内在独立和母亲的分离过程才能在现实中真正接受母亲离世的事实,贾玲正是用这种方式寄托了对母亲的哀思,这份“私心”又何尝不感人呢?
我们都爱“李焕英”,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深藏真情。愿这个春节由“李焕英”在我们心中唤起的真情永在。
爱心无尽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073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486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2553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921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7047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