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即将死亡的人,心理师如何进行临终关怀
作者:李仑 2021-02-18 17:45:25 心理百科

第一个工作维度是自我连续性。也就是说,要帮助当事人完成他的自我连续性。比如,很多当事人都会说,我昨天还给老婆做饭送儿子上学,今天怎么就得了癌症?很多癌症患者在早期都有现实层面的怀疑和否认,对他而言这是一种隔离:我昨天还很健康,今天怎么就被判了死刑?

当一个人在应激状态下发展否认割裂自己时,他的自我连续性就受到了威胁,他他作为人的本质的稳定性也被破坏了,这时我们就要对割裂工作,帮助他完成本质的稳定性。在存在主义里这个叫哲学我——哲学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对我的整体观。这时我们可以对当事人说,昨天给老婆做饭的是你,送儿子上学的是你,今天躺在病床上需要医疗照顾的也是你,这些都是你丰富整体的不同部分。

面对即将死亡的人,心理师如何进行临终关怀

第二个工作维度是角色保护。很多癌症患者在医院住一个礼拜后就感觉可能出不去了,因为他观察到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输液(包括药物的种类和数量),甚至连留置管也用了。家属来了之后,患者就会说,我跟你说,咱们家的存折在哪放着,房产证在哪放着,有几份基金和保险别忘了续费……他开始交代后事了,这就意味着他开始放弃生活中的某些角色,开始进行自我处置。

因为自我处置会让他有一种“这个事我再也没办法办了,因为我已经是废人了,所以交给你吧”的感觉,是不健康的和消极的,因此我们做临终关怀,就是要把他的自我处置变成自我安排,就是你可以跟你的家人交代存折在哪放着,但不用一下子全部交出去,可以先告诉家人一半密码。这实际上就是帮患者从自我处置过渡到自我安排,稳定和保护他的角色,从而帮助他稳妥地一步步地减少遗憾。

面对即将死亡的人,心理师如何进行临终关怀

第三个工作维度是繁殖/遗留。比如,有些患者会说,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我儿子结婚了,我姑娘也上大学了;我在单位工作40年,每五年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对得起党和人民,我觉得挺好的。这实际上就是在总结自我成就和贡献,做遗留的工作。不过,病患的总结虽然听上去很升华,但有一个非常危险的东西,就是他的繁殖/遗留:他不再在关系里繁殖他的贡献了,不再去通过贡献来维持自我的连续性了。所以,我们要让他知道,虽然他现在生病了在医院躺着,可是他在关系里仍然有影响力。

通常我会对患者说,你虽然工作40多年,功成名就,获得很多表彰和荣誉,但你单位里还有很多年轻人希望得到老一辈的精神熏陶,等你病情好一点,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给这些年轻人做一点精神洗礼,让你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发挥余热。这些话听上去像聊天,实际上是在做心理辅导,帮他延续他的关系影响力。

第四个工作维度是维护自豪感。很多病患躺在床上插尿管,会说我现在还有什么用?大小便都不能自主。他觉得自己排泄的胜任感被剥夺了。有的病患会说,你看我现在躺在这儿还有什么用?单位每个月还给我发钱,我这个病能治好吗?治不好的话别浪费国家的钱。我见过很多老党员都这样说,就是不想做国家的累赘。因为不能自己大小便,他觉得不能胜任照顾自己的身体,作为党员的自豪感让他感到羞耻,所以维护自豪感的另一面就是他无法逃避的羞耻体验。

这时我们要和他一起直面这个过程,比如,我可能会跟病患说,你不能自己大小便,是因为你上大小便的时间都用来做治疗了;如果把尿管给你拔了,你自己上厕所,打点滴的时间就被耽误了。因为自己大小便耽误治疗就太不划算了——你不能自己大小便的本质就是拿更多的时间治疗自己。这就是在做认知调整的工作。大家不要认为羞耻感不能通过认知调整,在临终关怀中是可以这样做的。当然,这在非临终关怀的咨询工作里是另外一个概念。

面对即将死亡的人,心理师如何进行临终关怀

第五个工作维度是抱有希望。这关乎意义的持续,以及病患在跟疾病共处的过程中能不能重新发现自己。很多人认为临终关怀的希望就是患者的症状好转,疾病好起来,我告诉大家不是这样的,临终关怀的希望并不是患者好起来,因为好起来是做不到的。临终关怀的希望指的是患者可以跟疾病和痛苦共处,与当下的自己共处。就是说,我现在持续被治疗疾病也好不了了,那我应该基于什么规范与自己相处呢?随意地批判自己?还是随意地给自己灌鸡汤?它是需要规范的,所以抱有希望的核心就是重新设置我与自己相处的规范。

比如,我有时候会跟病患说,在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的你,与在生活中、社会上活蹦乱跳的你有一部分是一致的,还有一部分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你可能要想一想,怎么跟病床上的你更好地去相处。这就是帮他在自我连续性里发展出一种与当下的自己相处的希望感。

第六个工作维度是自治/控制,指向自主性和主体感。这个跟上面说的大小便有联系。另外,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医院里躺着的癌症患者或重大疾病患者其实是日夜颠倒的。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看他在睡觉,他其实蛮清醒;他白天起来后,你看他很清醒,他其实很混乱,所以疾病会剥夺个体生物钟的稳定性,这时他就要跟混乱做一些妥协。

我在做临终关怀工作时,很多时候都会选择晚上跟患者去谈,因为晚上患者看上去很累,其实很清醒,所以晚上跟患者做辅导的效率蛮高的。晚上做一个辅导,患者白天一整天都在想这个事情;白天做一个辅导,患者晚上一睡觉就忘了——患者晚上的回忆留不住白天的体验。这就是自主控制的问题。

面对即将死亡的人,心理师如何进行临终关怀

第七个维度是接受,指向认知的弹性。病人放化疗后一周左右头发和眉毛就掉光了,所以很多做放化疗的患者都觉得自己像一条死鱼,身上有很多黏液,不通透不透气,这时候他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就是腻歪。大家知道人害怕生病不是问题,人和疾病共处也不是问题,最关键的就是人对疾病的这种腻歪,也就是烦躁,与疾病相处的这种烦躁的感觉非常影响一个人的接受过程。

为什么会烦躁呢?因为患者之前的内部哲学,即精神世界的哲学不够用了,而新的稳定的内部哲学还没发展出来,所以在这样一个哲学过渡的黑暗地带,他才会有腻歪、烦躁的感觉。这时我们就要对患者做一些接受的工作,告诉患者他现在就处在这个黑暗的过程中,这个是很关键的。

面对即将死亡的人,心理师如何进行临终关怀

第八个工作维度是弹性/战斗精神。有的人患癌之后,会激发战斗反应,每天玩命地吃东西去锻炼,渴望在很短的时间里战胜癌症。这其实是一个幻想。中国有句老话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很多人不接受抽丝的过程,所以这种战斗精神本质上是轻躁狂,目的是为了防御抑郁。因此,我们需要帮患者进行克服,让他从轻躁狂的战斗状态慢慢下来,去管理他的躁狂反应,优化他的抑郁反应。

也就是说,患者有躁狂或抑郁反应是他病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就是优化这个过程。比如,有的病人在躁狂的时候觉得这辈子闪闪发光,在抑郁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个累赘,在这两个极端来回摇摆,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他感到闪闪发光的时候,让他找一点没有那么发光的时刻;当他觉得自己是累赘的时候,让他找一点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在做优化的工作。听上去很简单,其实这背后有很深的理论。

克服与优化之后就是与疾病共处。过去,我有个同学用催眠治疗癌症患者,他让患者幻想癌症是《三国演义》里的荆州,他带着兵攻打、占领荆州,这相当于战胜癌症,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白细胞就上来了,癌症的肿瘤在变小,但过了一段时间癌症却反复了,变得更厉害了。所以,跟疾病战斗肯定会被疾病毁灭,不要跟疾病战斗,这个很重要。我当时也用催眠治疗癌症患者,让患者想象他的癌症就是他下棋的对手,要求他跟这个对手下棋只能和不能赢,三四个月后白细胞就慢慢上来了,愈后也非常好。

事实上,与疾病共存不只是催眠等心理疗法里有,更是中国人的哲学:道与万物协调融合达到平衡,所以你有力量,我也有力量。和棋就是一种平衡:你损失了一些子儿,我也损失了一些子儿,彼此都很痛苦,对吧?但癌症本身就是自我消耗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找到一种平衡跟癌症共处。这个就是与痛苦无关的永恒:我们获得了一种永恒,但不是从痛苦里萃取出来的,而是从哲学里萃取出来的,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痛苦观。

面对即将死亡的人,心理师如何进行临终关怀

第九个工作维度是道德超越/文化代际,指向信仰体系与氏族认同。比如,有的病人说我得了肺癌,听说肺癌有遗传,那我儿子孙子会不会跟我一样也得肺癌?这时候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对患者说,你有这种担心我可以理解,但你怎么跟肺癌相处可能会影响你的儿子孙子未来怎么看这个病。于是,很多老人就会说,那我要好好治病,积极配合治疗。

老人原以为与疾病相处是自己的事,而心理师却把他跟疾病相处的面貌做了健康的泛化,把它纳入老人整个家族的文化代际和道德超越里了,帮他在家族里形成“勇敢的人”的人设,让他能和这个人设产生某种内在联系,从而让他成为他们家族的信仰。如此一来,这种家族、氏族的归属感就可以有效地帮他抵御死亡的威胁。在存在主义中,这其实就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存在。

本文字稿节选自李仑老师主讲“存在主义自我与团体心理治疗20讲”。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职业价值观强迫症树洞EPDS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测试智商自闭症自愈能力洁癖心理医生自卑心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无性婚姻依赖型人格障碍悲观主义MBTI测试社会心理学控制情绪男人心理亲子关系叛逆期心理咨询绿帽癖容貌焦虑女人心理桃花运心理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