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说,我家女宝八个月了,自己带的多,奶奶平时帮忙,平时亲喂。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要妈妈、认妈妈,我家孩子和我不怎么亲,反而和我婆婆亲,喜欢和我婆婆玩。我觉得很沮丧,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我?
孩子一岁之前我辞职在家里带孩子,一岁之后我去上班。之前孩子一直都是暖男,每天说最爱妈妈了。
今年2岁半,这一个月突然就回避我。我心里很失落,一直只要我的孩子,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就不跟我亲近了。现在总是要找奶奶,晚上睡觉一定要和奶奶睡,晚上我回家,就像没看见一样,想抱抱他,他也很敷衍。
01、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亲密
生娘不如养娘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陪伴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陪伴的要求不一样。
0-3个月,婴儿最需要的是安全的成长环境,饿了、困了、冷了、热了,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身边有人及时帮助他们恢复到舒服的状态。
比如,养育者摸清孩子的生活规律,提前做好准备给孩子喂奶、换尿布,规律给孩子洗澡,让孩子身体舒服。
0-3个月的孩子睡觉的时间较多,醒来的时间有限,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主要通过在满足孩子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中完成。
在这个阶段,婴儿对身边的人跟谁亲跟谁不亲,没有太大差别。0-3个月的孩子对于身边人的反应都差不多,孩子不认生,只要陌生人看上去是和善的,婴儿也会流露出愉悦的表情。
3-6个月,孩子清醒的时间越来越长,孩子对于吃奶也越来越熟练。孩子开始表现得更喜欢和人交流,谁给他洗澡,给他做抚触,谁和他愉快得目光接触多,孩子就觉得谁更亲近。
6个月到3岁,孩子在这个时期形成明确得依恋对象,也就是和谁更亲近。6个月之后,孩子开始更愿意探索外在的世界,谁能多和他说说话、唱唱歌、逗逗他,抱着他在房间里走一走,把他放在不同的高度看世界,孩子就越发和谁亲近。
1岁之后,孩子学会走路,大运动发展来到一个新的台阶,谁能每天陪他走最远得路,走的时间最长,孩子觉得和谁在一起最有意思。
比如,妈妈身体年轻,腿脚快,可以允许孩子走得范围更广。而老人担心孩子走太快赶不上孩子,每天喜欢把孩子放在小围栏里练习走路。那么孩子可能觉得和妈妈在一起更自由更有意思。
2岁半之后,孩子进入自我意识萌发期,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说了算。而妈妈养育孩子原则多、规则多,老人带孩子可能更多得以孩子为中心,事事满足孩子的意愿,这个时候反而孩子觉得和老人在一起更放松,更亲近。
0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第一个例子中的8个月的宝宝来说,可能在生活中,妈妈喂奶、做辅食、喂饭这些生理上的事情做的多,消耗了很多精力。
而奶奶带孩子玩的时间比较多,尤其是每天带孩子去小区里和小朋友玩耍,让妈妈在楼上睡觉,孩子可能觉得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能有新鲜刺激的体验,生活更有趣。
对于第二个例子中2岁半的孩子来说,妈妈1岁之后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回家之后可能也很疲惫,周末可能会加班。
平时和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最长,2岁半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言语能力,和老人交流没有太大障碍。
在孩子饿了、困了、累了的时候,是奶奶在陪伴她;在她闹脾气、在外面被别的小朋友欺负的时候,是奶奶哄着她;在妈妈回家说这不行那不行的时候,是奶奶偷偷放松原则,满足孩子的心愿,孩子也习惯了和奶奶一起生活。
还有妈妈说,女儿5岁,平时是自己和外婆在家里照顾孩子,爸爸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少,但是只要爸爸一回家,孩子就不要妈妈和外婆了,一直粘着爸爸,爸爸说什么都是好的,做什么都是对的。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我们知道,科尔伯格依据皮亚杰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他指出4-5岁是一个孩子性别认知的“固化阶段”。这个时期孩子会表现出对爱、亲情、关怀的需要,以及对陪伴、亲密关系和友谊的需要。
因此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对于异性的父母特别感兴趣,产生特别亲近的感情,反而对于同性父母排斥。例如这个时期,女儿特别喜欢和爸爸亲近,爸爸需要肯定孩子,表达出对女儿的喜欢和欣赏——这并不见得就是女儿更“喜欢”爸爸,而“不喜欢”妈妈,而其实是孩子更加主动去亲近对其展现出强烈关爱、包容,甚至利益诱惑(例如小零食)的一方。
这是非常正常的发展现象,当然爸爸也要避免和孩子特别亲近而和妈妈特别疏远,爸爸要和妈妈保持紧密关系。比如女儿在爸爸面前告妈妈的状,爸爸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妈妈的坏话,而是要和妈妈一起核实情况,解决问题。
看到孩子和其他人更亲近,妈妈内心不免吃醋。其实,孩子和其他人亲近说明孩子真的感受到了来自其他人的爱意和善意,这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在妈妈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是被真心疼爱的。
宝宝和谁亲,并不是一个你输我赢的结局,每个养育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在孩子心中,不会说和奶奶亲近,就不和妈妈亲近了。
越多人关心孩子,孩子会觉得更有力量、更安全。孩子和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会学会更多的社交技巧,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03、亲力亲为,亲密有方
如果你希望和孩子保持亲近的关系,我们可以这么做。
提高足够时间的陪伴
做好自己的时间安排,为孩子留出固定的陪玩时间。
提高陪伴质量
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专心陪孩子。有些家长看着电视、刷着手机,让孩子在自己身边玩,这只能叫陪着,不叫陪伴。
陪伴,是指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分享感受和情绪,孩子要在这个过程中,持续获得你的注意力。
帮助孩子解决实际困难
比如孩子白天的活动以静态为主,坐着画画、学歌谣,一天的能量没有释放完,你是否能想个办法创造环境让孩子发泄出来。比如带孩子去小区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比如在家里玩体力上的对抗游戏。
多多肢体接触
1岁之前的婴幼儿,探索世界的方式有限,更多需要养育者给他们安抚和娱乐。尤其是0-3个月孩子,让他们多趴在妈妈胸前,听妈妈平静的心跳、闻着奶香的味道、热乎乎的和妈妈贴在一起,培养和妈妈之间的感情。
由于初初为人父母,难免容易站在成人的视角去预判一些局面。例如:“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宝宝就理应有所响应。”
因此当宝宝的反应没有达到预期,一些父母同样容易用成年人的思维逻辑来处理——例如觉得自己被拒绝了、自己的价值感变低了、自己被忽视了等等,自然也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
由于情绪的存在是客观的,因此这个时候,父母也不妨反过来拿出一点精力,放在自己身上,认可自己的价值、光彩。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850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656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255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660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02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