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心理惊悚剧。娜塔莉·波特曼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那个小萝莉。
影片中,为了挽救过气的剧院,舞蹈团以同一人饰演黑白天鹅的全新方式演绎经典《天鹅湖》。芭蕾舞者将上演一场完美的表演,从柔弱美丽的白天鹅转型到邪媚诱惑的黑天鹅。
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女主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者,她出身于一个要求完美到极致的家庭,她的母亲,把女主当成实现梦想的载体,不允许她的成长偏离早已设定的轨道,甚至连睡觉洗澡也要在严密的控制之下。
这就导致了28岁的女主没有恋爱对象,没有朋友,没有隐私。她只拥有芭蕾,拥有母亲为她预设的梦想和所谓芭蕾舞首席舞者的“完美”未来。
在这样的追求完美的压力下,女主精神分裂了。开始是看见自己身上有丑陋的纹路,后来她看见了身体内的另一个自己。一个邪恶的、自私的自己,她把这样一个自己投射到了她的最大竞争对手B的身上。在她的幻觉里,B要抢走她的一切,B让原本宠爱她的教练变得下流无耻,还要抢走《天鹅湖》的主角。
最后,在演出当天,她杀死了B并偷偷把她的尸体藏在更衣间里。女主成功了,她最后作为主角登上了舞台,成功演绎了《天鹅湖》。
然而谢幕的时候女主才明白,原来B早已退出了竞争,她杀死B的凶器,刺向的是她自己。
伴随着舞剧的完美落幕,当一个人格杀死了另一个人格,一句“I was perfect”便成为了存在于真实之中的谎言。
“I was perfect.”芭蕾舞者在影片的最后留下遗言。
扭曲的追逐完美,造成了女主角的悲剧人生。
活好,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独有的“课题”。
但是有的人,越想要活好,似乎越做不到,越活越累,直到筋疲力尽。
太多人活得很努力,却活的不快乐,
因为他们一直没意识到,他们正在以“过度追求完美”的心理对自己不断自我虐待着。
01、合理的期待“完美”
完美,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字眼。
小时候,父母家族,总会对我们报以各种完美的期待。
父母未完成的愿望、不圆满的人生,放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带来“圆满”。
大家内心有个“约定俗成”——这些期待,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正向的情感。
真的是这样吗?
期待,其实是一个对心灵健康有着风险意味的词语。
合理的期待,即个体可以承担并且能够在这种期待的激励下提升自我价值进行自我成长的期待,是有益的。可以推动我们进步,取得成功,突破自我局限。
但是,过度的追求完美,是一种过度理想化心理状态,尤其是把它诉诸于下一代的身上。
比如: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必须是完美的。他要过的幸福,才能对得起父母的栽培,才可以被称为一个“优秀”的人。如果不是,那么就是悲惨的、痛苦的,就要被他人口诛笔伐,就会成为他人口中的“不争气的孩子”。
这一切都会让被期待的那个人,长期处于一种压力焦虑之下。
他一方面会“逼迫”自己一定要达成他人给他报以的“善意期待”。
另一方面,如果他无法实现这种期待,那么他就会陷入一种强烈的内疚,进而自责。
也就是说,过度的期待,会引发压力、内疚、自责,让被期待的那个人不得不处于一种负面情绪之中无法解脱。
更为不幸的是,在生活中,合理的期待和过度追求完美往往很难辨识。
凡是被冠以“期待”之名,就被“不假思索”的认为是好的,对的,善意的。
比如父母对我们的期待、伴侣对我们的期待,领导老师对我们的期待……
被期待的人,很难指出这些期待之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过度的,这就让“过度期待”披上了一层道德外衣,犹如大山一般,压在“被期待”的人身上。
02、当目标的设定过于完美,你会感到深深的焦虑
对于“完美”的期待,很多时候,是来源于我们自己。
你长大了,不再需要别人给你定目标,你开始给自己定各种目标:
你给自己定了考上好大学的目标,你实现了,你认为这是你对自己的合理期待;
然后你想考研究生,你又实现了,你觉得这也是个很合理的期待;
当你读着研究生,你又希望自己可以跟一个最有实力的导师,论文可以非常顺利地通过,
毕业后你的专业正好是热门可以顺利地找到薪酬可观的工作;
进入新公司你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同事领导的关系,左右逢源混得风生水起几年后买房买车……
你是否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勉力而为掏空自己?
你瞄准一个过高的目标时,是否承受着害怕完成不了的高度焦虑感?
当无法实现目标时,你体验到的无法摆脱的内疚感是否让你无路可逃陷入抑郁,自我攻击和惩罚?
这种过度的层出不穷的目标无法带来什么快乐,反而会引发很多情绪问题。
更可怕的是,你会陷入一个“目标-实现-更高目标-实现-更高更高目标-实现……”的无限循环。
从小到大,你实现了无数目标,你完成了无数期待,但是你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你无法休息。
这就是你努力活好却异常疲劳的真相。
03、如果你的父母追求完美
你会陷入“过度期待”的怪圈。
小雯就是被妈妈“过度期待”的典型。
她妈妈生不逢时,迫于各种现实,没有好好读大学。
一直不能接受现实的妈妈将“我完全可以创造另一种梦想人生”的期待,放在了女儿身上。希望女儿活出她的那部分自我。
她的女儿,小雯,独生女,很优秀,长得漂亮。
从小学习就是第一名、参加各种学校活动、比赛、做班干部大队长主持人小明星一个,还要在家背诵唐诗宋词、学习古筝、跳民族舞。
但是小雯说,她的妈妈从来对她没有满意过。
从来没有真正地表扬过她。除了她把奖状拿回家,妈妈会稍微高兴那么一会,然后就会对她提出更高的期待。
没有学会承担自己人生真相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不断把那些梦幻般的目标放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完成那些其实“根本不可能”的任务。
以让自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独一无二——这就是“追求完美”的内心动机!
妈妈认识不到这种期待是不合理的过度的期待,孩子也无法反驳母亲,无法质疑妈妈这样的绝对权威,孩子只能认同。
所以,对小雯来说,她只是会跳舞弹古筝背诵诗词成绩优异,考上了重点大学出国留学归来找到了好工作活得体面,但是距离妈妈的“完美”的期待,其实还是无比的遥远。
04、长大后,多少人还在用“对完美的期待”进行自我虐待?
我的好朋友,典型焦虑型人格,已经结了婚买了房,自己和老公的收入水平都不低,但还总是在折腾无数的事情,发展各种事业。
她常常让自己累得半死,短暂地休息一下她就会不自觉地自责。
即使妈妈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她提出各种要求,她也一直在扮演那个妈妈的角色——不断期待自己能实现更高的目标,做得更好,更成功更优秀。
她实现了很多却并不快乐,活在深深地焦虑和做得不尽如人意的自责里,毫无觉察地年复一年地“虐待”着自己。
05、是时候放松自己了
过度追求完美,犹如攀登一座永远不能达到的山顶,怎么可能有放松和快乐?
所以,追求完美的人,难以幸福。
追求完美,意味着只有当事情达到完美、关系达到完美、自我达到完美的状态时,你才能接纳和爱这个自我,才能对这个世界感到满意。
而完美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追求完美的人,一直在期待着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状态。
活在这种过度期待里的人,始终紧绷,始终追求,始终不满意。
自然难以快乐。
小编寄语:
快乐是一种选择。
快乐不是因为目标的实现,不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对自我合理期待的人,会订立小目标,小目标实现了也允许自己好好享受这个时刻。
他们不会立刻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也不会总给自己泼冷水,他会肯定自己的小小优秀,为小小的成功庆贺。
人总是过度追求完美的人,订立的目标一个接着一个,一个高于一个,取得成绩,便会有声音对他说“别嘚瑟!”
说白了,他根本就不会给自己体验快乐的机会,也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套用《黑天鹅》里的一句话,送给那些活的很辛苦的人们:
“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完美并不是都来源于控制,它也来自放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150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3705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65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696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069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