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社会规范,从众心理的影响。
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是自己的看法。
上期我们了解了从众的三种行为模式,顺从、服从、接纳。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倾向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范畴,人群本身具有着易受暗示性,通过从众的三种表现形式形成了微型社会的社会规范。同时,该社会规范也压力于人群。用马克思的话说,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相反相成。
从众经典实验之——谢里夫实验
谢里夫实验旨在研究社会规范的形成过程,他将社会规范分离出来,用从众的角度进行了一次实验。
实验的参与者坐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在对面几米的距离出现一个光点,起初光点并不移动,过了几秒之后,光点开始不规则移动,最后消失了。现在要求被实验者猜测光点移动了多少距离。
黑暗的屋子使人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于是被实验者大概预估了一个15厘米的距离,实验者继续重复这个程序,这次被实验者继续说出20厘米的距离,如此反复几次以后,大概得到了一个平均值。
第二天,被实验者继续来到小黑屋,但是这次增加了两名参与者,他们在前一天和被实验者有着同样的经历,这两名参与者很快根据第一天的经验说出了一个自认最佳的距离,2.5厘米和5厘米。
在接下来的几天,这个实验反复的进行着,实际上光点最终并没有移动,狡猾的谢里夫只不过利用了视错觉上的似动现象。
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没错,实验结果表明,三人最后的距离惊人的相似,而且更贴近于两人组合的参与者,很明显群体规范就这样的产生了。
在此,我们对于社会规范的研究只限于从众行为,影响社会规范形成还有着很多因素。(诸如文化规范等)
你真的觉得好笑了吗?
谢里夫的实验着重研究于从众心理对于微型社会的影响,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这种易受暗示性非常有趣,看见别人打哈欠,自己也往往跟着打哈欠,喜剧节目中,背景笑声的效果尤其明显,这里插句题外话,不知诸位发现没有,背景笑声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笑声,如果同龄人的笑声更大的话,更容易引起我们一起发笑。
有心的朋友可以观察一下,在年轻化的节目中年轻人的背景笑声更大。(这里是顺从还是接纳?)
不仅是打哈欠,个体甚至会无意识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甚至呼吸频率。
结语
本期我们从社会从众行为作为切入点,一起学习了谢里夫的规范化形成研究,下期将继续学习关于服从的相关内容,敬请关注茶壶心理,让我们彼此成长,共同学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5046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944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29007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37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5062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