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想写愤怒这个主题,尤其是与女性心理成长有关的愤怒。因为在咨询和分析中,有很多感触。
我的基本临床观察,并以此观察为基础,形成的观点是:中国女性在人格成长,心理复健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必会出现一些“符合她们生存现实的”,因此是“健康的”,于人格成长有益的愤怒。
一、心理复健过程中出现的愤怒
在精神分析诸多学派当中,有两个学派对愤怒——这种情绪的心理修复意义,有着很深的执念。
一个是克莱茵学派,另一个是自体心理学。
我简单一点来综述:
克莱茵学派对人的先天攻击性,也就是死本能,充满着信任。而且在临床操作上,他们一般也认为:咨询或分析若一路做下来,没有触及到来访者的原始攻击性,没有释放其基本敌意(包括对分析师的),那么很难说这个咨询/分析会是完整,有深度的。
自体心理学喜欢谈"自恋暴怒“(narcissistic rage),他们认为一个人长期不被视作一个有自己主观想法和情感的个体,长期被物化(或者说被重要他人充作”自体客体“),这个人的主观需要长期不被重要他人所看到和听到,那么此人就会对这种非人的处境产生一种所谓的自恋暴怒。但我曾经写过文章,我认为:与其称其为“自恋暴怒”,不如将其称为“因自爱而生的愤怒”,可参考 健康成人自恋——“自爱”的特征 一文。
两个学派对于在心理咨询中,或者说来访者在心理康复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愤怒情绪,都是持理解、肯定和接纳态度的——没有愤怒表达“太过”的来访者(当然是言语表达);只有接不住这股愤怒的咨询师。
克莱茵学派认为人的攻击性是先天的,是死本能的表达;自体心理学认为自恋暴怒是后天的,是长期不被当人看的产物。这是理论上的分歧;在临床实操上,两大门派,却都接纳来访者的愤怒。
说这么多,我只想表明一点:一个人想要获得心理上的复健,尤其是修复破损的人-我边界,或者说从曾经创伤性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走出来——体验和表达愤怒,几乎是逃不过的一环。
对中国的女性来访者尤其如此。
咨询中自然而生的愤怒,无论是针对曾经伤害、贬低过她们的人;还是针对咨询师,大多都是于康复有利的。
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确有让女人愤怒的点
从业以来,我听到过很多闻所未闻的,你可以说对女性而言,非常残忍的事情。
这些事情,我发现在很多地区或多或少都有,除了某些仍处于母系氏族的少数民族地区——我见证过很多切实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残忍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如果没有愤怒,或者说义愤,我相信是很难理解的:
a. 在公共厕所里发现被遗弃的即将死去的女婴;
b. 生下女婴,然后直接“处理掉”(请允许我模糊化处理);
c. 殴打,并当众羞辱被拐卖的女性;
d. 把女孩送出去寄养,直到生下男孩,再接回来(有些一直就不接回来了);
e. 剥夺女孩受教育的机会;
f. 性侵留守女孩;强奸女性
g.心理上否认女孩的性别,把她们当作男性养大;
h. “收集”女性,将其纯粹作为性征服对象;
i. 家暴女性,去除其作为人的属性,视为自己财产;
j. 严重的重男轻女,把女孩完全当成男孩的附庸;
k. 严格禁止女孩和女性参与如祭祖、吃饭上桌、葬礼等家族聚会或仪式;
l. 从小过度“使用”女孩的劳动力,过早地剥夺了她们的童年;
m. 按照自己意愿,违拗女孩意愿,摆布女孩身体,把女孩“宠物化”、“玩具化”
n. 长期无明确理由的躯体虐待女孩
o. 贬损女性的婚恋价值,一旦女性超过某个年龄,或者离异,那么这个女性在婚恋世界中的价值,在以父母为代表的周围人的眼中,几乎降为零,甚至为负
p. 利用女性的“父亲饥渴”,欺骗和PUA女性
从a到p排下来,这其中没有一个点,不是由真实的cases构成。我不轻易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我的每一次总结,都有真实的,她人的生命故事埋在底下。
作为一个咨询师,我需要遵循保密原则;但有时作为一个人,我会问:基于这么多针对中国女人,女孩的残忍,如若不愤怒,她们该怎么修复自己的残破?作为一个咨询师,我如果不能理解,并共感于她们因此自然而生的委屈、愤怒、不平......我又谈何疗愈?
我想明确指出的是,虽然我试图梳理和总结,但是从a到p,还完全不能囊括我所见证过的,针对女性的不公平和残忍。
如果说克莱茵学派,和自体心理学,包括我现在师从的格式塔疗法,都强调来访者愤怒的疗愈意义。
那么我觉得对于某些中国女性而言,愤怒的意义不光是疗愈——它事关生存。因为我看到了太多女性,因为愤怒始终无法获得体验、确认、表达,而最终指向了自己,瘫痪了自己的生活,残破了自己的自尊,有些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很好理解:你恨一个人,但你却拿他(她)没办法,不能说什么,也无法做什么,
久了你只会觉得自己没用;
再久了你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有问题——要不为什么老招这种人;
更久了,你就“认命”了——不是环境有什么不公平,要不为什么人家都能忍我就不能?一定是我有问题;
最后,这条命就失去它的尊严和价值,甚至继续下去的意义了。
愤怒出不去,它必定反噬自己。
三、中国女性对愤怒的典型处理形式
我在国内做咨询的第一年,就明显感受到两种现象有着鲜明的对比:男性来访者表达悲伤很难,表达愤怒较容易;女性来访者表达愤怒很难,表达悲伤较容易。
所以在和中国女性来访者工作的时候,我观察到的最多的现象便是:在明显是让人生气的情境中,她们哭泣。而“委屈”,经常是她们用来表达的,最接近愤怒的词。
然后接下来我就一直在追问,这些符合情境的,本应该有的属于女性的愤怒,它们去哪儿了?后来我有了一些理解。
a. 否定自己,成为受害者: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把自己形容为和“打造”成loser,非常间接地表达愤怒:你看你把我害的 (受害者形态).
b. 反复撤离关系:不在关系中表达愤怒,直接撤离。下次再进入关系,出现矛盾和冲突后, 再次迅速撤离。以此避免愤怒的体验和表达环节。
c. 控制行为:很多女性通过过度控制自己的伴侣和孩子,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疏泄自己因曾经或现在的不公平而生的委屈感。一旦遭到对方抵制和对抗,则转为受害者。
d. 出轨行为:这在亲密关系中较常见。
e. 虐待孩子和宠物:这是典型的愤怒对象转移。
f. 抑郁:长期的愤怒内转导致。
g. 自伤:愤怒内转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
h. 暴饮暴食:用口欲替代攻击欲。
i. 转为身体症状:乳腺、甲状腺、胃肠道疾病,还有湿疹...是尤其常见的与愤怒抑制相关的,心身转化疾病。
j. 持续性的评价他人:最近,我认为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心理功能比较强的,不到抑郁程度的中国女性采用的最重要的愤怒表达形式——它仍然不是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它的立足点不是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攻击和评价别人,很多时候还带着“我这人比较直”,“我是为你好”的形式来进行。
k. 炫富:我在临床中明显观察到大量的愤怒通过炫富行为来表达,炫富当然有很强的自恋成分,也有维护自尊的效果,但很多时候它也是有攻击性的——我知道你会嫉妒,我TM就是想让你嫉妒。
l.拼孩子:这是我自己造的一个词。克莱茵认为嫉妒是攻击欲的最直接表达。很多女性通过嫉妒别人家的孩子,和让自己的孩子让别人嫉妒,来反复体验和疏泄愤怒。很遗憾,孩子成为了她们的工具。孩子的各种培训班,和过早的能力成长,成为了母亲们相互攻击和伤害的武器。
还有很多很多间接表达形式——我想指出的是:因为直接的愤怒体验和愤怒表达受限,所以愤怒要么转向自己形成抑郁;要么以间接的形式转向别人(女性尤其是转为操控)。很多时候这一切都发生在潜意识层面上,我不认为有任何一个母亲会有意地通过操控来表达愤怒,她们在意识层面上一定会认为:我确实是在为孩子好。
四、愤怒的“正确打开形式”
在心理学家的眼中,愤怒是有相对正确的打开形式的,我们一般认为愤怒过程可以分为:
愤怒体验
愤怒言语表达
愤怒行为
(一)愤怒体验不用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愤怒体验。有些人体验能力较强,经常能把自己的体验具象化:比如说想掐死对方,想杀掉对方,痛扁对方......这很好,所有的想法都没有问题,人不应因想法获罪。能区分想法和行为,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我的经验表明:一个人体验越丰富,想得越多,见诸行动就越少。
(二)愤怒的言语表达:格式塔疗法在谈愤怒的言语表达时,严格区分了表达和评价。
表达是从自己出发:
a. “我感到很愤怒,我最讨厌我的另一半和其他女生暧昧...”
b. “嘿,我很不爽你看我手机,我的隐私被你当儿戏”
c. “你说我作,这让我很生气,因为敏感不是作!”
......
评价是从他人出发:
a. “渣男!”
b. “你有没有教养啊?干嘛看我手机....”
c. “我作?你才作呢?你不扫泡尿自己照照?你个直男脑残......”
我认为这种区分是有意义的,前者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重点在自己,而且不伤人;后者没把自己的愤怒体验表达清楚,重点在别人,而且很伤人。
(三)愤怒行为
愤怒行为,很多时候是愤怒的最后一个点。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愤怒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的边界受到侵犯。所以健康的愤怒行为,即是修复边界的行为。
a. “你可以继续和其他女生暧昧,但如果我有下次,我会选择分手。这是我的点,我需要用行动维护。”
b. “ 你不能不经我允许就看我手机;但是你可以告诉我你担心什么,我会跟你开诚布公地谈谈你的concern.”
or
“好吧,看手机不是我的点,以后你可以看我的手机,但是绝不能代替我跟我的朋友回信息!.....”
c. “请你以后不要轻易评价我,你想想:如果我因为你喜欢跟领导跑饭局,我就说你马屁精,你会是什么感受?”
......
所以,你知道你不能触碰的点在哪里,你决定维护它——这有时需要体验愤怒,表达愤怒,最后再通过重塑边界的行为来实现。
它们也是允许自己say no 的前提。
所以,愤怒是有意义的。
其实到今天为止,我都不觉得愤怒,有真正的所谓“正确打开形式”。我也非常明白,有些人很mean,你不骂是不行的。我更明白有些人侵犯你身体边界,你不动手、不报警亦是不行的。而我自己也是个话不投机半句多——我若和你不搭,我理都不想理更别说生气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愤怒体验,愤怒表达和愤怒行为,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情境和对象亦不相同,切不可用统一标准来“规范”。我在此只是大致把愤怒的三个部分呈现出来,供各位参考。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三个部分完成度越高,愤怒在体内的残留越少,一个人的能量越流动。我大致认同。
五、结语:送给优质的男人
我知道,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有可能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但有些道理你不懂,你这一生,也许连过好的可能都没有。
我在旷日持久的临床实战中,有一个这样的体悟:人们的理性和意识总是先到达,然后情绪体验和习惯,迟早会慢慢跟上。
你现在做不到不要紧,你现在依然在通过受害者形象,在通过评价和操控来表达愤怒,这也不要紧。
要紧的是,你知道有一个或者几个其他更好的地方,你知道你自己有权利愤怒,你知道这愤怒可能真的会有安放之处。
中国的女性是伟大、勤劳、勇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需要放弃自己生而为人的本应具足的情绪能力——愤怒。
中国的女性长期遭受的歧视、虐待、不公平、物化、抛弃......也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一个国家接近一半的人(我们都知道为什么只是“接近一半”),无法因自己“第二性”的存在状态而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自己的尊严,那么这个国家亦是悲哀的。它也不能孕养出坚强的孩子。
所以我想对中国的男性说:优质的男性,根本无需畏惧女性的愤怒。
试想:你的女儿可以用言语表达自己,用行为捍卫自己,你会否为她感到骄傲且安心?
试想:正如你有悲伤和流泪的权利,那么女人也有愤怒的权利啊!因为你们都是生而有情绪的人。
试想:女人有愤怒,正如你也有愤怒一样。如科胡特所言:任何被长期物化,被长期忽略内心主观世界的人,都会有愤怒,甚至是暴怒。更不用说,中国女性被物化,有着千年的历史,她们如何没有理由和权利愤怒?
再试想:如果女人只能通过操控你,抱怨你,或者通过操控你的孩子来间接、且微弱地实现自己的愤怒表达,你会不会希望她把话说清楚?把她的底线摆得明确些?
须知男人容得下温柔,女人扛得起愤怒——这不是“娘”,那也不是“汉”,别贴标签,我们都只是人。
我们人进化百万年,还依然拥有情绪,是有它的道理的。
彼此尊重,相互珍惜。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56532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12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874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497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554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