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琐事会激起一个人的愤怒?
作者:黄贝尔 2020-11-09 09:21:28 心理百科

大家是不是曾经见过一群人在饭桌上,为了一个和生活不相干的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欢而散呢?大家是不是也曾经历过自己无心之失,例如迟到了10分钟,却被家人不停指责,仿佛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呢?

类似的情形其实屡见不鲜。甚至有的时候,自己在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似乎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忘买了一件东西,会招致母亲的责打?为什么那一刻伴侣的一个眼神,会让自己恨不得挥起拳头?

的确,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往往会诱发人们极大的情绪反应。其微妙的地方在于,这根导火索到底为什么会被点燃,以及为什么有时又不会被点燃,个中的原因还是很值得被探究的。

为什么琐事会激起一个人的愤怒?

从“宝宝偷糖”谈起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小行为、小过失而大发脾气的情形。例如,几天前爸爸发现孩子偷吃糖果而说了他几句,当再次发现孩子吃糖时,火气就上来了,免不了一顿斥责。

这是个很常见的场景。往往家长第一次发现孩子偷吃糖果,并不会有多大的反应,只是加以约束和管教而已。但是,如果若干次以后,爸爸发现孩子还是有同样的行为,这时爸爸的内心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推测”:

孩子可能已经背着自己做了很多次同样的事情。

孩子不受自己的管教,甚至不尊重自己。

自己管教孩子的方式是失败的。

孩子可能还会背着自己做其他事情。

这些推测,往往是自发性的,甚至可能是基于本能的一种能力。那么,当爸爸的这些想法出现后,又是如何触发愤怒的呢?请继续往下看。

为什么琐事会激起一个人的愤怒?

愤怒从何而来

可能很多人会问,爸爸的这些推测有道理吗?难道爸爸就不能冷静下来多想想?这些疑问,完全可以引申到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琐事”,以及由琐事引发的各种失控的局面中。是啊,为什么面对琐事,人们的逻辑能力似乎不管用了呢?

这里可能要讨论得深一点。当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时,会调动两种认知法则:

社会交换法则

即人们觉得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应该是互利的、互信的、诚实的、公平的、可依赖的……简而言之,人们会自然地认为,与他人交往应该“感受良好”。

谨慎推理法则

即人们会谨慎地考量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并拿出一些预防性的措施,确保风险能降到最低……简而言之,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

研究表明,大脑颞叶皮层主要负责人的心智能力。然而,科学家们通过神经影像扫描发现,当人与人交往时,只有「社会交换法则」会刺激大脑的心智能力部分,而「谨慎推理法则」的影响微乎其微。

于是,答案来了。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会自发地推测:对方应该尊重自己、理解自己、信任自己……而当这种“推测”被破坏时(例如爸爸觉得:自己的说教一点用也没有,孩子居然不听管教),愤怒也就被激发了。愤怒的产生往往有四种原因:

【1】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例如在一个环境里,认为自己的声音无法被人聆听,或者自己的发言权被剥夺了。

【2】人们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例如对自己的迟到表现得无所谓。

【3】人们觉得自尊和自信受到了伤害例如对方的行为让自己感到无能,产生羞耻感。

【4】人们觉得自己被无理拒绝了例如在校园里被同学排斥或孤立。

为什么琐事会激起一个人的愤怒?

从愤怒控制到“车棚效应”

关于情绪管理的文章,大家可能看过很多了(参见怡禾心理)。但是在琐事引发的愤怒这个话题上,其实可以分为两个方向探讨。

当理解了愤怒的来源之后,人们可能还会问,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抓住“琐事”不放呢?也就是说,当琐事再一次出现,愤怒又会再一次出现。

因此,解开这个死结的方法也分两个,一个是情绪管理,另一个就是如何避免聚焦在“琐事”上面。

50年代英国某政治家虚拟了这么一个场景:在核电站筹建会议上,有人提出要为员工建造自行车车棚,议员们纷纷出谋划策,有人说要用铝制顶棚,有人说要用镀锌顶棚……后来发现,议员们也搞不清铝皮和锌板的区别,而核电站的议题却耽误了。这就是有名的“车棚效应”。

为什么琐事会激起一个人的愤怒?

为什么人们会聚焦在琐事上面?其实并不是人们知道解决方案,而是构成这些琐事的元素“容易理解”。

比如爸爸对孩子偷吃糖感到很在意,每次吃糖爸爸都会生气,为什么?因为“糖果”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或者“吃糖导致蛀牙”是天天都能看到的新闻。

试想一下,把“糖果”换成“小儿花粉过敏”——也许风险概率上是相等的——但超越了爸爸的理解范围,爸爸也不会去聚焦这件事了。

在理解了自己的愤怒之后,又如何避免自己聚焦在琐事上面呢?这里有两个方法:

不要光看见事情发生的“时间”,还要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

比方说,当家人对自己说了一句冒犯的话时,人们可能会把焦点放到“现在”,并认为:他怎么可以这么说话?他怎么又说这样的话了?!

如果能去分析:他是不是也被冒犯了?他这么说是有什么需求吗?

审视一下自己的“资源”

这里包括了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财力等等。

如果发现聚焦在琐事上,会消耗甚至浪费自己的资源,那么最好把资源用在能让自己得利的地方。

为什么琐事会激起一个人的愤怒?

也许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了,这两个方法,不就是上文提到的「谨慎推理法则」吗?确实,谨慎推理法则很难自发地刺激我们的大脑。

有位心理学家总结了一句话:“要想善用谨慎推理法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地观察这个世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Ermer, E., Guerin, S. A., Cosmides, L., Tooby, J., & Miller, M. B. (2006). Theory of mind broad and narrow: Reasoning about social exchange engages ToM areas, precautionary reasoning does not. Social Neuroscience, 1(3-4), 196-219.

Leary, M. R., Diebels, K. J., Jongman-Sereno, K. P., & Fernandez, X. D. (2015). Why seemingly trivial events sometimes evoke strong emotional reactions: The role of social exchange rule violation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5(6), 559-575.

Prinz, J., & Sinnott-Armstrong, W. (2008). Moral Psychology: The Evolution of Morality: Adaptations and Innateness.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社交恐惧症绿帽癖智力测试心理医生抑郁症爱丁堡男人心理负面情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悲观主义焦虑症心理学家无性婚姻心理健康依赖型人格障碍九型人格自愈能力职业价值观心理测试心理思维反刍心理咨询职场心理恐惧心理霍格沃茨智商洁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