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奶爸谈“丧偶式育儿”
作者:张田 2020-08-17 14:44:22 成长心理

近些年来“丧偶式育儿”常常出现在育儿圈的谈资中,甚至也是很多妈妈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作为一名奶爸,同时也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我也时常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丧偶式育儿”

最近,给研究生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其中讲到儿童依恋的问题,于是引申到当前家庭教育中父子(女)依恋的缺失和丧偶式育儿现象。

结合课堂上和学生的讨论,以及自己奶爸的经历,得出原因无外乎有这么几个:

第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们的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大老爷们应该干大事,哪能干洗尿布这些事儿。就像豆瓣高分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福给孩子洗尿布还得偷偷摸摸的,生怕被别人看到、被嘲笑。

但其实,这种“大老爷们儿”的思想现在似乎已经并不是那么被认可了。特别是随着一些综艺节目的传播,那些下得了厨房、带得了孩子的“帅气奶爸”也越来越受人青睐。

此外,还有些传统观念认为,父爱是深沉的,不用表达出来的。

心理学奶爸谈“丧偶式育儿”

图 源 | pixabay

就像我们这一辈人的父亲们,似乎都是这样的,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最直白的爱,就像我们对于父爱的理解,好像是伴随着我们一点点长大才能慢慢体会父亲的爱。

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让他清楚地体会到来自爸爸的爱呢。

所以,传统观念?NO!别再拿这个做不带娃的借口啦。

第二,男女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

在男女分工上,我们总是带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我们总觉得幼师是女的,警察是男的;全职妈妈是正常的,全职爸爸就很新奇。

就记得我家姑娘小时候第一次生病到医院挂水,就是我一个人带她去的。

当时扎针的护士就像看到了新大陆,一直问:爸爸一个人带来看病的呀?

可见,大家对于育儿方面的男女分工,总还是存在一些刻板印象。

心理学奶爸谈“丧偶式育儿”

图 源 | pixabay

但是去年,我有机会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谈谈男人们带娃的体验,一起参加的还有几位全职爸爸。

我家因为没有老人帮带孩子,女儿从小就是我们夫妻俩带起来的。加上她出生那段时间,恰好是我博士毕业前夕,毕业论文已基本完成,夫人产假结束回到工作岗位了,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她一点点长大,也算半个全职爸爸了。

通过那次采访,我发现,其实全职爸爸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大家并没有因为这些爸爸们“没有工作”而嘲笑他们,而是在表示新奇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理解和支持。

所以,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存在吗?一定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在慢慢改变。

第三,生活压力所迫

确实,在房贷、车贷、生活支出、教育支出这些现实问题的压力之下,很多爸爸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提高家庭收入的努力上。

所以说,时间和精力是客观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如果爸爸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甚至娃没起床时就已经出门上班,娃晚上睡觉了还没下班回家,对于这些爸爸而言,能做到休息时全身心陪伴孩子就已经非常棒了。

当然了,有时间陪伴孩子还只是一个前提条件和客观条件,并不是有了时间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奶爸的。

心理学奶爸谈“丧偶式育儿”

图 源 | pixabay

最关键的,我想还是主观上接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享受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不过这个享受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就算是妈妈,也不可能天生就享受与孩子的相处。

要享受与孩子相处的过程,首先要爸爸有和孩子相处的意愿,如果爸爸内心就觉得带孩子是妈妈的事、是爷爷奶奶的事、是外公外婆的事,爸爸负责挣钱就行,甚至有的爸爸连挣钱都不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只是吃喝玩乐打游戏。

遇到这种爸爸,丧偶式育儿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四,男性责任意识的缺失

在现下的心理学科普圈里,有一个词叫“巨婴”,虽然我自己挺不喜欢这个词的,但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年龄上已经是成人了,但心理上还像个婴儿,不能承担起成人应承担的责任。生活中确实也碰到过这样的爸爸。

当然,责任感不应该是成年以后的补课,而应该是从小的培养。

心理学奶爸谈“丧偶式育儿”

图 源 | pixabay

然而,看看我们周围,当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弄伤了,父母祖辈的第一反应会说“对不起哦,他不是故意的”。

一句“对不起”,代替他承担了责任;一句“不是故意的”,帮他推卸了责任。

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为人父以后能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所以,如果不希望我们孩子也成长为那种缺乏责任感人,不妨在吐槽丧偶式育儿的同时,也关注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吧。

第五,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作为心理学人,稍微讲点心理学的东西吧。

心理学中有一个新兴的分支领域——进化心理学。

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个学科,讲的是远古人类的心理是如何进化到当代的。

比如,我们常说妈妈和孩子天生有很强的情感联结,爸爸则不同,为什么呢?

进化心理学就认为,生存和繁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所在,心理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两个目的。作为母亲,可以完全确定这个孩子是“我的”,这就保证了自己的基因能够通过这个孩子延续下去,而在原始人类群体中,因为孩子不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

所以父亲不能确定这个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不确定这个孩子能不能将自己的种族基因延续下去,因此很难一开始就对孩子产生较强的情感联结。

再比如说,很多孩子小的时候有“夜醒”的问题,夜里总是醒来吵闹,弄的父母休息不好。

进化心理学就认为,这是因为孩子通过夜间哭闹使得父母没有精力再去生育其他孩子,这样他生存下去的几率就更大了。

怎么样?挺有意思的吧?当然,我这并不是为不愿意带娃的爸爸们开脱,而且进化心理学目前也只是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一种解释,它的科学性如何,还有带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

心理学奶爸谈“丧偶式育儿”

图 源 | pixabay

父亲参与育儿的好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父亲而言,积极参与育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一方面可以提升父亲对于婚姻和家庭的满意度,有利于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

另一方面,参与育儿也能提升父亲的“父亲认同感”,简单来说就是让他觉得“我是一个父亲,我需要对孩子和家庭负责”。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父亲有了责任感,才参与育儿,而是他参与了育儿以后,责任感才不断提升。

除了对父亲的积极作用,父亲参与育儿对于儿童也有些积极的意义,至少有这么三个积极的作用:

01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指的是儿童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就是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除此之外,还要掌握自己的性别属性或相应的作用,也就是知道男孩应该做什么,女孩有什么特点等等。

我们知道,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缺少了父亲的参与,儿童就缺少了最重要的男性观察和模仿对象。

02影响青春期的异性交往质量和成人后的婚姻关系

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在童年期与父亲建立了良好依恋关系的儿童,在其进入青春期和成年后,异性交往和婚姻质量更高,这种影响对女孩的作用似乎更大。

至于原因何在,研究者们的解释并不一样,有的认为是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儿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有的认为是父亲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成长。

但无论原因何在,父亲参与对于儿童成年以后亲密关系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03有利于提升儿童的学业成就

大家如果去网上搜一搜,你会找到很多“爸爸带的娃更聪明”一类的文章,这还真不是鸡汤,是有科学依据的。

说到这里,推荐大家去看一部BBC的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这部纪录片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从科学的角度,探寻爸爸这个角色对孩子的意义,这里面也详细地讲了为什么爸爸的参与能促进儿童的积极发展,我就不啰嗦了。

而且也有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证明,父亲参与抚养越多,孩子在进入学校以后的学业成绩也越好,所以想要你家宝贝成为学霸,爸爸们就多努力吧。

心理学奶爸谈“丧偶式育儿”

图 源 | pixabay

最后,希望每个爸爸,都能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希望“丧偶式育儿”不再出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爸爸妈妈同等的爱与陪伴。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自闭症恐惧症绿帽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产后抑郁回避型人格障碍男人心理聊天弗洛伊德职业性格情商智商叛逆期控制情绪心理俄狄浦斯情结女人心理爱情挽回恐惧心理无性婚姻心理学家心理咨询智力测试心理测评系统性取向源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