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真的“是药三分毒”吗?
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很多病友与其亲属都会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就别吃药。
从现代医学理论上讲,这样讲是十分不严谨的。抗抑郁药物的原则之一就是,当症状不严重,只是轻度抑郁的时候,可以用心理治疗加上自我调整的方式来对抗抑郁,药物是可吃可不吃的一种选择而已,但到了抑郁症中度甚至重度的时候必须用药物介入治疗。
此时的抗抑郁药物不是“能不吃就别吃”,而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因为抑郁症中重度的时候,仅仅靠着自己调节或者是心理治疗是无效的,因为此时的神经递质失调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限度,需要在药物的外力作用下将其调整到基本正常水平后,心理咨询等其它方式才能起作用。
所以“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并不是完全适用,最重要的是看疾病严重程度。如果是轻度,可以用不吃药的方式治好,那自然就是能不吃就不吃药,但是如果已经很严重,不吃药不行了,也不能硬抗着。当有人向你鼓吹“是药三分毒”的时候,但是此时疾病本身的“毒性”可能早已超过三分了。并且“是药三分毒”是相对于没有疾病的时候来说的,而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则刚好“以毒攻毒”。
第二章:抗抑郁药物治愈原理是什么?
很多病友对于吃药这件事本能排斥,很大原因是不了解药物的起效原理,单纯地认为是药三分毒无疑会耽误很多治疗时机。所以建议大家要先学会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后再决定是否吃药,不要片面理解、盲目抗拒。
目前所用的抗抑郁药物是通过调整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递质的水平来进行。但是每种药具体的作用机制略有差别,比如说帕罗西汀,它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神经元对5羟色胺再摄取,而增加突出间隙中5羟色胺的有效浓度。
另一种常见的药物曲唑酮,是一种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与再摄取抑制剂,它除了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还阻断部分5羟色胺受体,使得5羟色胺无法与受体结合,继而阻断信息传递。
总的来说,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降低重吸收,使该种神经递质水平不下降,以增加传递;第二种是通过自身改变该种神经递质从神经元中的释放量以改变传递时的浓度;第三种是通过占用突触后膜上用于结合该种神经递质的受体,阻断神经递质传递量。
通俗的讲,就是通过药物成分来调节体内已经呈现病态的化学水平。
第三章:抗抑郁药物分为哪几类?
抗抑郁药物发展至今,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传统抗抑郁药物,一种是新型抗抑郁药物。
包括三环或四环类抗抑郁药物,代表药物有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马普替林。三环类药物因为副作用比较多,安全性较差,所以目前只是作为二线用药,不作首选。
另外一类传统抗抑郁药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代表性药物主要有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其中不可逆性的包括异丙肼、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由于对肝损害较大,有致死危险,临床已经停用了。而可逆性的代表性药物主要是吗氯贝胺,但是由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所以现在在临床上是作为三线用药。
临床一线用药主要是新型抗抑郁药,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首选,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或艾司西酞普兰,这五种药被称为抗抑郁的五朵金花。
第二类是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是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仑,其中后两种药物有镇痛效果,文拉法辛则主要用于非典型抑郁和难治性抑郁。
第三类新型药是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或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 抗抑郁药,代表药物是米安色林和米氮平,这类药物对伴有焦虑失眠的抑郁患者比较很好,但是可能有过度镇静和体重增加的副作用。
第四类是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是安非他酮,适用于双相抑郁、迟滞性抑郁、睡眠过多、认知缓慢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安非他酮可能会诱发癫痫,如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则不宜选用该药。
第五类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是瑞波西汀,青光眼、前列腺增生、低血压以及新近心血管意外者禁用。
第六类是5-羟色胺阻滞和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是曲唑酮和伏硫西汀,曲唑酮适用于伴焦虑、激越、睡眠以及性功能障碍的抑郁患者,并且改善睡眠起效很快,伏硫西汀则可以改善认知问题。
第七类新型抗抑郁药物是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是阿戈美拉汀,主要是改善抑郁与睡眠问题。
第八类是植物药或中成药,比如疏肝解郁胶囊、巴戟天寡糖胶囊等。
第四章:医生会根据具体哪几点给我开药?
医生在给患者开药的时候,遵循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伴随疾病、既往病史等从患者角度选择药物。其中对于药物的考量主要是有“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现实社会能力和经济价值”五个方面,前三个是选择抗抑郁药的传统标准,后两者反映了对患者的一些现实状况方面的考虑。
其中安全性主要指药物应该没有或较少出现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少引起心脏毒性、性功能障碍、癫痫发作、过量中毒以及5-羟色胺综合征或停药反应。比如三环类药物服用过量的话可能会引起中毒死亡,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容易导致5-HT综合征。
5羟色胺综合征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颜面潮红、多汗、心动过速、激越、震颤等,病情进展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抽搐、肾衰竭、休克和死亡。
撤药综合征的发生与抗抑郁药的种类关系不大,当使用抗抑郁药时间较长或是服用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时易发生,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精神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比如头晕、平衡感受损、头痛、恶心、失眠、生动的梦境等,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感觉麻木、过电感、人格解体及易激惹,甚至幻视及幻听,所以切记不要擅自突然停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停用。
耐受性主要与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系。抗抑郁药物或少会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头晕、恶心、口干、多汗等,但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是一过性的,经过一到两周的适应,机体耐受后就会消失或显著减轻。
但是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可能比较严重,导致个体无法承受,或者是由于现实原因不能继续服用。比如一个模特,但是她服用米氮平后体重上升,影响了她的职业生涯,这时候就可以考虑跟医生商量换用其他药物。
第五章:抗抑郁药物吃多久才起效?会成瘾吗?
关于服药疗程,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大多是2-4周,最多不超过6周,如果6-8周仍无效或者收效甚微,则应该考虑加大剂量或者判断无效。即药物不对症需要换药。
在药物对症后,抑郁症状的完全缓解需要8-12周,这是急性治疗期,以控制病状为主,随后的4-9个月为巩固治疗期,应服用与急性治疗期同样的药物,以防止病情复发。
随后进入维持期治疗,随着病情稳定可以逐渐较少药量至停药,具体维持治疗时间不定,一般认为2-3年较稳妥。服药至少半年,足药足疗程。
很多病友担心抗抑郁药物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吃久了会上瘾,这个问题大可放心,抗抑郁药物不会成瘾。药物耐受是机体对药物的适应,随着合理停药,这种耐受就会消失,随着药物在体内代谢完,药物作用就会消失,是不会成瘾的。
但一定需要注意的是,分辨所吃的药物是否是抗抑郁药物,很多时候患者的抑郁症是伴有焦虑等其他症状,医生可能会同时开一些抗焦虑或者治疗其他伴随症状的药物,而这些药物有可能存在成瘾性。比如抗焦虑药中,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具有一定成瘾性,但也不要过于担心,只要按照医生开的剂量吃,不要自己随意加量,在安全剂量以内服用,就不会成瘾。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0508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55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66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982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163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