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别人求助于你时,你总是会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对方,但有的时候真的想要拒绝,话到嘴边却有咽回去了,以至于最后做了一些违背自己内心意愿的事情,不会拒绝,过于考虑别人感受什么心理?是自身问题呢,还是社会问题,难道是自己太过于善良了吗?
关于人性本能的研究一直是心理领域中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拒绝看似就一句话的事情,但往往又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仿佛内心有一场辩论赛一样,作为正方的你想要拒绝,可是反方的自己却不断地找理由来说服自己。
心理学上将这些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太考虑别人感受的人称之为讨好型人格或者是圣母型人格,而这两类人格均呈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讨好(Flattering)型人格:每次拒绝别人的要求后会感觉自己犯下了弥天大错,愧疚感强烈
圣母(Notre Dame)型人格:对别人的感受很敏感而忽视了自己,总是把行善作为唯一的准则
为什么怕说“不”?
拒绝别人需要勇气和技巧,它是社会交往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这些始终不敢拒绝别人的人,在生活中普遍会有诸多的负面情绪,并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通常情况下,人在没有完全熟悉对方之前不会拒绝别人,这是出于礼貌和尊重,但是有部分人,心里十分想要拒绝,但嘴上却无法说“不”。
其实,害怕说“不”的心理,是潜意识中自己主观上太过看重别人的评价,拒绝别人未必会伤害到他,根源上是自己内心接受不了被人拒绝,认为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说“不”。
害怕说“不”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几点:
被拒伤害
害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被人拒绝过,甚至是伴随着“不许你做这样的事情!”、“你不可以这样!”的氛围。长期下来,人的思维和思想受到制约,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你的所作所为无形之中都被一种力量操控着,总是会想起“你不能!”、“你不可以!”的指引,潜意识中会形成与拒绝相关的情况,为达到不被拒绝或避免说“不”导致的惩罚。
人的个性中会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使你不得不服从,但内心又非常厌恶,从而产生种种焦虑,这是害怕被拒绝的最初始创伤。
依赖和焦虑症状
每个人都有依赖心理,只是所依赖的对象和程度不同。人的依赖情况与焦虑息息相关,即,当你对某人产生过度依赖情结,就会产生害怕失去他的恐惧。
而害怕说“不”,也正是人的依赖性和焦虑造成的。这里的焦虑不仅仅是原生家庭体验的原始焦虑,而是步入社会后对他人产生的依赖和焦虑。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要人物给予他人格上的关注和肯定的,若是他没有获得这种认可,便会埋下自卑的种子,产生渴望被重视的需求。
脆弱的自尊
我国文化中的“面子”,造成了人们高度重视自己的“脸面”,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
过分看重“面子”的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形成的人际行为准则,根源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羞耻文化也是束缚内心的枷锁,部分人性格软弱、敏感,在极讲究面子文化的环境中长大,便容易倍受人际焦虑的折磨。
这是完全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的,对自我价值的概念也是建立在他人的印象上,会过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对方的需求。
以“讨好”为代价的帮助是压抑自我,必然会逐渐感觉自己是为别人而活,也会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欲求不能。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担被拒绝的后果,唯有在迎合中,才能感觉自己是善良的,才能避免人际交往中的焦虑。
过度善良
我们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他们因为家庭环境的缘故,在能力上超过常人,总是牺牲自我价值和利益。
也许他们因为自己的过度善良,会暂时性得到他人的赞美,而失去主观意识能力的他们,还会为这不怀好意、别有用心的夸赞而暗地高兴,更加坚定了他们持续性牺牲自我的观念。
事实上,他们的付出远远超过他们获得的肯定。
接受一个人不容易,拒绝一个人也同样不容易。如果这件事情你极不情愿做,也请顺应本心说“不”。违背内心的声音,在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但会产生诸多负面情绪。
学会拒绝,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顺应本心的呼唤,更是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175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802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4569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4300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294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