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心理学不代表会读心术
作者:易读心理网 2020-11-08 12:09:28 心理百科

这几年心理学非常的火,很多人都会去看关于心理学的书,并且在看了几本书或者在网上读过一些心理文章之后就觉得自己对于心理学的认知很深,甚至会用自学到的心理知识去分析“世界”,但实际上心理学没那么神奇!心理学是建立在数据上的学科,并不是那么容易分析的,懂心理学不代表会读心术!

懂心理学不代表会读心术

心理专家们不会读心术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利用心理学器给别人“隔空诊断”,它符合公众头脑中“对心理学最普遍的想象”:是分析别人、给别人(包括自己)打标签的工具,还能用来吵架、实现降维打击。

比如:

“我爸学了几天心理学,我稍微和他发点火,他就各种分析我,最后说我心理有疾病,气死了。”

“洗完澡吹风我感觉有点冷,于是双手抱紧了身子。谁知舍友说:你这种双手抱在胸前,是一种防御性动作、表明你和我内心不和……他就这么自信满满地分析了别人四年,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善……”

“自从看了几本心理学的书,男朋友再也没吵赢过我。但后来他总说我被洗脑,我们的关系更差了。”

“遇到一些困扰,产生抑郁的情绪很正常,不可能有人每天24小时都开心。但就会有朋友给我发信息说他患上抑郁症了。因为他的症状与网上的描述基本符合,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去确诊。”

懂心理学不代表会读心术

再比如,美国著名的脱口秀节目《The Oprah Winfrey Show》曾邀请了一名临床心理学博士,希望他能现场答疑,“为观众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解释”。

-博士,我的哥哥是个不要命的工作狂,甚至婚姻破碎了也不以为然。请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自毁式的生活方式?

-他在家排行第几?

-老大。

-这就对了。它符合阿德勒的“出生次序”理论。我在临床中经常见到这种个案,父母把自身的愿望和抱负无意识地转移到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就表现为一种对成功的病态渴求。

它背后的期待是:心理专家拥有“读心术”,可以洞察和解释一切人性。

每个心理学生都听过的问题:“你是学心理的?猜猜我在想什么”

但是,即便是经过科学训练的心理学家,对于人格的研究,也要建立在“非常多的数据”基础上。目的是引入科学的方法,排除先入为主的偏见。

懂心理学不代表会读心术

L-data(人生故事):ta的婚姻/成长/家庭/经历;

O-data(观察者):ta的朋友/家属/同辈;

T-data:标准化的实验数据;

S-data:ta的自我报告数据(例如本人填写的问卷表)

——如果你要剖析一个人,为什么不能“站在远处”。

这就是科学心理学区别于“个人菜谱式心理学”的地方——它总是需要通过实证方法检验知识的有效性。

加拿大的心理学教授斯坦诺维奇认为,人们彼此都会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但一些典型的“个人菜谱式心理学”爱好者,总是认为可以利用心理学隔离自己的情感、评判他者的人生,为别人的种种行为贴标签。

可惜,这就是鸡汤书架和舆论场上,许多人眼中“心理学”的样子。

懂心理学不代表会读心术

用心理学给人贴标签很危险

抄起心理学就开始剖析一个人、给ta下定义,是一种贴标签(labeling)行为。

它不完全是坏的,它是我们探究未知的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你在标签背后传递的核心态度(core attitudes)是什么?

我们可能会形容一个人内向、聪明、自私、边界感强。这个标签可能合理地反映了他们现在是谁,但“标签”也传达了某种绝对的认知,认为“某个行为”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本质”。

比如,当把一个人叫做“霸凌者”时,我们的意思不仅是“他长时间欺负了一个同学”,更强烈的那层意思是,他本质上是“那种欺负别人的人”。

在上面的例子中,一对父女吵架,爸爸拿起“心理学武器”分析孩子,认为她有心理疾病。然后孩子气到爆炸。

——爸爸传递给孩子的核心态度其实是:你惹怒了我,因为你本质上是个“有病的人”。“有病”含有贬义,因为它不是一个正式诊断,而是在利用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进行攻击。

“标签即本质”的行为,创造了一个静态的身份“滤镜”,它引导我们使用一种固定的方式去思考人性,还限制了我们探究一个人的好奇心。

标签具有“要么全有要么全无”(all-or-nothing)的意思。一个人要么是某种东西,要么不是。它是一种本质论的表述,并且认为这种特征不太容易改变。

不光是他者,给自己贴标签也一样。

比如,一个人在高中的时候辍学了,ta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而不是一个“遇到些困难、中断了学业的人”)。在今后的人生中,给自己框定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家Dweck的研究表明,如果你愿意相信人类的个性可以改变,那么你所面临的压力水平也会更小。即使经历了不好的事,也更有可能与他人合作,拥有更小的社会排斥反应。

心理学是一门让你我、你我身边的人过得更好的科学。

它不该成为攻击他人的武器。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树洞悲观主义焦虑心理学家社交恐惧症思维反刍性取向绿帽癖女人心理职业性格正念分院测试男人心理桃花运外貌焦虑EPDS叛逆期心理健康测试咨询师偏执型人格自闭症源码心理恐惧症反社会人格控制情绪焦虑症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