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穷养”孩子的父母,都是什么样子的
最近,微博上有一个热帖,一个女孩通过前男友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穷养”背后的故事。
她的前男友是典型穷养大的,不仅总是花女孩的钱,他们去吃饭的时候,女孩点一盘25块钱的茄子,他都要说半天。自己明明没什么钱,却最怕别人知道自己没钱,宁愿花钱买二手潮牌衣服,也不买一件普通的新衣服。
这个男孩家里是真的穷到不行吗?应该也没有。可他的很多行为,的确让人觉得不舒服。
他的行为背后,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自己家里没车,但是开单位的车就要享受费油的“爽”,为了五毛钱坐公交也要想办法“骗乘”。
父母从小教给孩子要处处算计,不花钱的东西都是甜的,孩子长大后就会为了不花钱的东西而“不羞不臊”。父母告诉孩子昂贵的物品不属于我们,长大后孩子一旦有了消费能力就会反扑,证明自己“配得上”。
贫穷的确可怕,可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心穷。心穷的父母,养不出坦荡的孩子。
后来,女孩遇到现在的老公,从小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却懂得尊重女性,自己秋裤破了自己补,也从来不追求潮牌,买东西更注重性价比。
同样是条件不太好家庭养出来的男孩,一个吝啬丑陋,一个优雅踏实。
“穷养”的本质并不是有钱没钱,而是父母如果看待贫穷与富有,如何给孩子恰如其分的教育。
2.贫穷最大的副产品,是不安感
其实我相信,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真正穷到要穷孩子,苦到要苦教育的家庭,应该不会很多。
可是,却有很多家庭依然奉行“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理论,刻意给孩子制造成长的困境。
《少年说》中有一期,一个男孩说,从小妈妈就给他传输一种我们家很穷的思想,让他一度以为自己可能下一顿就吃不上饭了。
有时候买一支笔,都要跟妈妈软磨硬泡好久。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过着苦寒的生活,妈妈每天美容SPA,爸爸每天大鱼大肉。
男孩站在上面喊话,下面的人都笑得不行。
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段子,尤其是男孩说出那句“我经常觉得自己吃不上饭”,那种无助与不安的感觉,令人心疼。
妈妈回应孩子,你以后还是要勤俭节约一点,妈妈做美容的钱是自己挣的,你以后花钱也要自己挣。
妈妈的出发点是没错的,做人需要勤俭节约,不能骄奢淫逸,自己挣钱自己花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教给孩子道理的方式有很多,吓唬威胁是最糟糕的一种。
大人也许觉得,孩子只需要学习,别的事不用管就最好了。可是,孩子的世界也是一个“小社会”,他们也有脆弱的自尊心。
贫穷可怕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一个人害怕别人注视他眼光不同的那种窘迫感。
穷到与别人不同,并不会让一个孩子奋起直追,努力学习,只会让他们敏感脆弱,自卑谨慎。
TED有一个关于“为什么穷人往往做出最差劲的决定”的演讲,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实验。
印度的甘蔗农民,每年60%的收入是来自甘蔗的收成。研究表明,甘蔗收割季之后,农民的智商比收割前平均多了14分。这相当于一整夜失眠,或者酒精的影响。
而所谓的“不贫穷”是什么样子,又能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好处呢?
演讲中同样提到一个实验,加拿大多芬的一个小镇,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也就是吃饭穿衣,孩子教育问题是不用担忧的。
但是多年后,这个小镇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他们的人民变得富有、聪明、健康,学生成绩提高,住院率下降,连家暴事件也在下降。
这两个实验中,人们的经济相差很多吗?也就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已。可是,人们的变化却如此之大。
因为贫穷会让人“想得多”,花更多的精力去处理更多的琐事。而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之后,也就有了安全感。
大人与孩子的感情是共通的,让大人缺乏安全感的处境,孩子同样会缺乏安全感。
3.让孩子“穷”,可能是见不得孩子快乐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一种“确认感”的,他们需要确认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否安全稳定,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是否可以保障,他们也需要确定,自己是否是足够优秀并值得被爱的。
有了这种确认感的孩子,他们自己就能确认自己的优秀,不需要从他人的眼光中获得赞同。
而那些刻意“穷养”孩子的家庭,告诉孩子贫穷的同时也在向他们传达“你不配”的理念。
他们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告诉别人,也是告诉自己“我配得上好的一切”。
父母为什么喜欢穷养孩子,或者给孩子制造各种挫折?
原因有可能是孩子如果过得不顺利,父母还有指手画脚的权利。可如果孩子过得很快乐,父母就会无从下手。
可能父母小时候是在贫穷窘迫中长大的,如果父母性格健全,他们可以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
可如果父母把孩子当成“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们内心的某个角落就会被触动,那个角落可能是他们自身被压抑的痛苦与尴尬。他们的潜意识会问自己问孩子:我都没这么轻松满足过,你凭什么拥有?
家长希望让孩子“苦中作乐”,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孩子建立无法割舍的联结。
父母本身是匮乏的,他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子的快乐。
我们传统的观念里,男孩应该穷养,是希望通过贫穷的生活,让男孩获得责任感,将来能够撑起一个家庭。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无忧无虑地长大,那么家长该多“无助”。孩子以自己没有见过的方式长大,或者是孩子以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方式成长,这条路是家长没有见过的,他们到底要怎么“管”孩子呢。
我们可能有很多理由,让孩子苦一点长大。可那都是我们在说服自己所用的措辞,本质上是我们不敢让孩子轻松快乐,只能以“挑毛病”“教化他们”的方式,获得自己的满足感。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挫折的,可是那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刻意去制造挫折,去强调“父母挣钱不容易,都是为了你”,而期待孩子能够感恩。
这种被强迫的感恩,可能会在孩童时期起作用。等孩子长大之后,他们会憎恨自己,他们恨那个本应该感恩却完全感动不起来的自己。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能够观察到自己家庭的情况,不用父母多言他们心里清楚。父母越是身教大于言传,孩子越能感恩父母。
我老公小时候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可是他从小都没有觉得自己是个穷人。虽然别的小朋友家有很多零食,他没有吃过,他也馋也羡慕,可却从来没有“自己是穷的”这个概念。
因为他的爸爸妈妈也从来没有跟他说过“我们赚钱不容易”“赚钱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观念,而是告诉他,只要靠自己双手赚钱就不丢人。寒冬腊月开着电三轮去送货,回来冻得鼻子耳朵失去知觉,但从没跟他哭穷过,而是告诉他:人只要努力一点,生活就可以好一点。
这才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而不是用贫穷去击垮孩子的自尊心,再指望他奋起直追。
4.单纯强调穷养富养,是教育的无力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穷人有富人,真正给一个孩子造成影响的不是穷富本身,而是他们如何应对物质与精神的贫瘠。
单纯强调物质的穷养,会让孩子自卑敏感,他们可能因为自己没有一双白球鞋,而错过挚爱的姑娘;
单纯强调精神的穷养,刻意制造挫折让孩子“吃得苦中苦”,会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恐惧,畏手畏脚;
单纯强调男女不同,不仅是性格偏见,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男孩也需要见世面,女孩也需要内心强大。
“感谢贫穷”的北大女孩王心仪,家境贫寒,母亲卧病在床,父亲一人做农活养活一家六口。可是父母从小教他们自信乐观,靠双手的力量创造未来。
她说:尽管贫穷刺伤了我的自尊,但仍想说:谢谢你!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人穷志不穷的父母,永远不会给孩子穷养。人不穷却志短的父母,才会让孩子心穷。
穷养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可以让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磨难,让他们完成独立的成长,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刻意穷养。
家里有什么条件,就应该以自身情况去养育孩子。有钱没必要装穷,没钱更不能让孩子奢侈。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穷也好,富也好,我们跟别人家没有什么差别。挣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它却可以实现你的价值,也能让生活变得舒服一点。
教育本身就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刻意强调什么,也许只是我们自身害怕什么。
作者:妙黛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还有一颗心写作的职场妈妈,一个集正经与逗比,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姑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885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005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1518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659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951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