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国外疫情仍持续增长,呼吁心理学界关注疫情导致的人们心态的变化以及其中的规律,从而帮助政府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帮助民众度过难关,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了解疫情下社会心理学家眼中的全球困境。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蔓延,为何人们面对疫情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反应?在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疫情防控中的国际心理学国际在线论坛”上,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主席、法国巴黎兰斯大学经济心理学教授克里斯蒂娜·罗兰-勒维在题为《应用心理学在对抗新冠病毒疫情中的价值》的报告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介绍了面对疫情时人们会出现的6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忽视威胁、焦虑和恐慌、愤怒和反叛、适应、接受现状以及疗养和恢复。她呼吁心理学界关注疫情导致的人们心态的变化以及其中的规律,从而帮助政府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帮助民众渡过难关。
感到威胁可能导致歧视
罗兰-勒维教授解释说,第一个心理阶段——忽视威胁,是人们在危机最初暴发时,很容易产生的反应。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倾向于与威胁保持距离。这种反应可以借助社会心理学的三个理论来解释。第一个理论是控制错觉,人们会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病毒,控制疫情;第二个理论是认知失调,人们往往会忽视病毒的威胁,人们会通过使自己相信“疫情只会影响一部分人,不会影响我”“疫情只发生在遥远的地方,这里没有”,来使自己与威胁保持距离;第三个理论是社会困境,罗兰-勒维教授说,社会困境指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的集体行动情境。“人们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为所欲为,而不去考虑自己应该为整个社会做些什么”。
忽视威胁阶段之后,人们将不得不面对威胁,这时就会陷入第二阶段——焦虑和恐慌。罗兰-勒维教授说,未知事物带来的威胁感很容易导致社会孤立,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并且造成对其他人群的潜在歧视;威胁感还可能导致压力的产生,“压力在最开始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是在面对很多未知情况时,压力可能会变得特别强烈。”罗兰-勒维教授说,威胁感还可能导致偏见和歧视,“人们在感到病毒威胁时的反应,可能是去歧视那些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的人。”罗兰-勒维教授说。
罗兰-勒维教授认为,在焦虑和恐慌阶段,我们要努力避免恐慌,“因为恐慌对社会构成很大的问题。”
少数违规行为会降低整体合作的积极性
第三个阶段是愤怒和反叛。这个阶段的人会表现出对病毒的愤怒,以及对制定规则的政府的愤怒。
罗兰-勒维教授介绍说,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多数国家政府都以法律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对人们的某些基本权利进行了约束或限制,比如要求人们待在家里,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居家办公,佩戴口罩等。在某些国家,这些规定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当我们处于某种社会困境中,个体会认为享受自由,不按规则行事,不配合阻止病毒是有好处的,因为如果大多数人遵循居家建议,那些不合作的人就能‘占到便宜’。”罗兰-勒维教授说,“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那么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个体的不合作行为往往会降低人们整体合作的积极性。”
因此,罗兰-勒维教授认为,在这次疫情中,各国政府需要采取明确的措施,以明确的方式让人们遵守各种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说服人们相信这些规定非常必要是再好不过的,所以需要专业人士来传达具体可靠的专业信息”。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应对之策
第四个阶段是适应变局。为了适应新情况,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应对之策。应对策略通常会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不同。此外,应对策略还会受到社会表征、社会比较、社会规范的影响。群体内和群体外也有差异。
社会表征是集体成员所共有的观点、思想、形象和知识结构。罗兰-勒维教授说:“当我们面对这个全新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它构建一个新的社会表征。”
罗兰-勒维教授认为,社会群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共享社会表征,这使人们能够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社会表征与人们采取的态度和行为之间有明确的联系,所以一旦构建了新的社会表征,人们就或多或少地做好了开始应对和适应新形势的准备”。
罗兰-勒维教授说,人们通常会倾向于建造强韧的群体内关系,团结自己小组的成员。而上面提到的“潜在的歧视”,则是对组外成员的反应。所以,人们在对待“我们”与“他们”时通常表现出很大的区别——“我们在保护自己”“他们是坏人”。“社会比较和社会规范暗示着我们都会在公共场所观察他人的行为,因此,遵守规则才是帮助我们的办法。”罗兰-勒维教授说。
恢复阶段会出现“后见之明”
第五个心理阶段是完全接受挑战。这个阶段既是对疫情的接受,也是对相关法规的接受。“除了接受挑战,保护自己和他人之外,我们没什么可以做的。”罗兰-勒维教授说。
最后一个阶段是恢复。恢复是指感觉渐渐好转,感觉更安心,感觉被治愈。“我们每个人都期待恢复,期望疫情不会有反复,期望那些已经控制住疫情的区域不会经历第二次暴发。”罗兰-勒维教授说。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会发生什么?罗兰-勒维教授说,危机过去后,人们经常会出现一种“事后诸葛亮”现象,也被称作“一直知道”现象或回顾错误。“这是我们记忆的弱点,是记忆的把戏”。
罗兰-勒维教授指出,这种“后见之明”是一种认知偏见,经常让我们忘记之前发生的事情,或者让我们重新编织一个故事。过往的经历消散,记忆被改写。过去的记忆重构受制于我们现在的记忆和现在的动机,而这会导致我们严重扭曲事实真相。
“法国人倾向于认为,我们不会回到以前的状态,我们会有新的生活,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我们会尽力规避错误,下次我们会做好准备。但是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们会恢复正常吗?什么是正常?我们的生活会差不多和之前一样,还是会有所不同?”罗兰-勒维教授认为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1873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029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0229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36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356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