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人们都关注着自身的心理健康,城里的孩子有条件接受好的心理疏导,而乡下的孩子却缺乏这种条件,因此疫情之下,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须重视。也要给予乡村儿童一定的支持与帮助,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健康呢,因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出现,小孩子的抗压能力越来越弱,所以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动态,保证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在好的环境心态下健康成长。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野外课堂”“帐篷课堂”等乡村儿童上网课的场景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也让人们看到了乡村儿童学习的困难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尤其是,当父母复工,而学校处于停课阶段,亲人和同学远离,乡村儿童可能面临着心理上的“空洞”。正因此,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得到重视,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疫情防控下,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倍增的不安全感。因为疫情,乡村儿童对父母的离开多了一份不安全感,他们更加希望父母赶紧回到自己的身边。他们甚至担心父母可能会感染病毒,永远也“回”不来。
其次是突显的距离和孤独感。疫情的影响和乡村居住的分散性使得儿童更加远离同伴,有的乡村儿童在其家附近根本没有同龄的伙伴,连“遥遥相望”的愿望都无法实现。缺少同伴的他们大多和老人相伴,但老人都忙于日常工作,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这份孤独感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填补或转移,将会对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最后,在疫情期间他们还会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停课不停学”,乡村儿童每天接触网络时间较多,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游戏、产生网瘾等,带来新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很多典型的乡村留守儿童地区,村里很多儿童的父母已经复工,孩子就交给老人。这些孩子不愿与人交谈,整天捧着手机,基本都是刷视频、玩游戏等,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就外在层面而言,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需从父母、学校乃至社会三个层面予以支持和帮助。外出务工的父母,此时应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更多地沟通。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和孩子聊聊天。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安心,更传递给孩子千里之外的温暖与关爱。父母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沟通,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做好孩子的倾听者和倾诉者,父母可以激发孩子的沟通欲望,给他们提供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从而让他们获得自我肯定感,促进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精神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对于留守的乡村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由于疫情的影响,在学校停课、父母却已外出复工这段时间里,孩子面对的就是孤零零的自己,孤独、无措、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可能潜滋暗长。此时的他们,最渴望的是来自他人的关心。因此,虽然没有复课,老师也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制定健康的生活作息,监督他们合理地使用网络,发挥学校的纽带作用,帮助他们填补内心的空白。此外,政府和社会也要多关注乡村儿童。比如,为困难儿童送去清洁物资和防护物资,宣传防疫知识,帮助他们学会正确使用口罩,做好自我防护,让他们远离病毒,并开展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恐惧心态。
就儿童自身而言,要关注其心理应对能力的培养。父母和老师应该指导和帮助乡村儿童,一方面使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学习方式,以避免不良习惯的产生以及返校之后可能存在的心理调整期;另一方面学会相关应急事件的处理方式,尤其在父母回城复工之际,掌握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此外,乡村儿童也要学会合理调适孤独的能力。外在的帮助和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儿童的孤独感,但无法完全消除这份孤独感。乡村儿童需要主动地寻找有益的“伙伴”来减少这份孤独感。从可行性出发,他们可以与好书籍交朋友,从文字中开启一个新的世界;可以自创游戏,学会自娱自乐;也可以观察自然万物的变化,发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学会有意识地、主动地驱赶内心的孤独,学会勇敢面对和处理孤独,获得调适孤独的能力,能让自己的心理充满阳光和活力。
乡村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对象,而疫情之下的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困难,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怀和帮助。我们应给予乡村儿童更多的爱和关怀,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5386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8971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297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9347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0601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