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者的建构和解构
作者:李松蔚 2019-11-19 10:30:05 心理百科

两个人下棋。马走日,象飞田,这是他们共同建构的游戏。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约束:不存在马和象,也不存在棋,只有刻着字的木头块而已。

如果一个人拿他的棋子走对角线,说:「我的马就这么走!」这叫犯规。但如果他说:「哪有什么规则,这些都是木头块,谁规定它们只能当象棋下?」这句话就有一点解构色彩了。

最近两季《奇葩说》,时常就有解构辩论的味道。李诞这期体现得尤为明显:「结尾上价值,有什么意义啊?这么多期听下来,有多少论点对大家有用吗?辩手自己都不信。」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又在辩论,又不像在辩论。他从辩论的语境里跳出来,告诉大家:别太入戏,你看我都不在里面了。

(但比赛我还是想赢的)

解构很酷,也包含一些破坏性。擅长解构的人容易跳脱常规,也容易陷入虚无。棋手一旦解构了下棋,他就很难再投入,享受纵横厮杀的乐趣。

就一堆木头块,不值得啊朋友们。

必须把它们放回线条上,把它们想象成楚河汉界的古战场,这些符号才会串联成意义。人们需要执著于一些东西,这不见得是愚痴,有时也是一种智慧。执著是人天生就会的,没什么了不起。但随着人越来越聪明,就会怀疑,到后来甚至可以推翻一切。而更厉害的人,怀疑的同时又可以相信。

实用主义者的建构和解构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对我来说,这些思辨不是单纯的哲学游戏,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受困于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跟下棋一样,也是共同建构的产物。举个例子,父母发现孩子「专注力不集中」,这家人就在下一局名叫「专注力不集中」的棋。棋局的规则包括且不限于:

大家共同默认,让孩子长时间专注于某一样事物是这个游戏的最终目标。

孩子只要对某些事物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就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但如果专注的事物是游戏、动画片、零食之类,则不能算数)。

某些用于阻断孩子思绪的行为(训斥,突然袭击,抽问)获得了「合法性」。

孩子频繁转移视线,会唤起妈妈的焦虑

妈妈的焦虑提高到一定程度,爸爸有义务减少工作,增加陪伴家人的时间。

孩子获得了家庭中更高的权力地位。

孩子要为自己的偏好承担更大的道德负疚(除非他可以证明自己生病了)。

孩子的学业表现不好有了明确解释,父母可以停止去探究其他方面的原因。

父母和孩子被获准相信「完全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只要专注力更强一点……」

老师的教学效果不好有了明确解释,老师可以停止去探究其他方面的原因。

心理学变得更重要(或更有利可图)。

心理咨询师的一部分任务是作为棋手参与这局棋,发挥才能跟其他棋手斗智斗勇;另一部分任务则是从棋手的位置跳出来:「这只是一堆木头块嘛!并不是只能拿着它们下象棋!」棋子可以用来当飞镖,如果有一个桌子腿正好短一截,也可以垫桌子腿。当然,下棋的人可能不乐意,那么还可以找一些石头当棋子,让他们继续下棋。

这样,人人都可以变得更自在。

实用主义者的建构和解构

后现代心理学,比如叙事治疗,就常常做这样的事。——当然,时机和方式很重要。从上文可见,「专注力不集中」这种问题游戏虽然麻烦,却有不少人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一个弄不好,别人会当你是搅局者,还会疑心你在暗暗嘲笑他们。

想想也是,大家都在为「专注力不集中」奔前跑后,你却在一旁说:「别太入戏,这都是建构出来的,不值得投入啊」。我听见了我也想打人。

还是要跟来访者在同一场戏里。

出戏不算本事。就像质疑辩论的意义不算本事,通过「质疑辩论的意义」,还能待在这场辩论里,最终赢得辩论,这才是本事。所以系统式咨询最难学的不是解构,而是解构之后的重建。帮助对方换一套玩法,但仍旧是为了玩,最后还要为他赢得胜利。比如告诉家庭:「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恰恰是他的能力」。所谓专注力不集中其实是兴趣爱好广泛……打破建构,是为了让孩子成才。

他们相信「让孩子成才」是有意义的,那么才有动力打破一切。这就是实用主义的精髓。

换了一个名字,把围绕「问题」的游戏建构成围绕「能力」的游戏,相应的玩法也就变了:

这个游戏不只有一种获胜方式。

孩子转移注意力可以获得奖励。

某些用于阻断孩子思绪的行为(训斥,突然袭击,抽问)不再有「合法性」。

孩子失去了唤起妈妈焦虑的权力。

妈妈必须找到其他办法,才能让丈夫减少工作,增加陪伴家人的时间。

爸爸妈妈需要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

孩子需要为个人的选择偏好承担责任,无法再用「生病」给自己豁免权。

父母降低对孩子在学业表现上的期望值,直到他们找到了孩子的兴趣点。

老师需要琢磨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

以专注力为卖点的市场会缩小。

其他其他兴趣爱好的市场会扩大。

玩这个游戏,对这个孩子,甚至对这家人,都会有更多好处。——这些好处是他们相信的。

这样就够了。总的来说,实用主义者希望新的游戏比旧游戏好玩,至少有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当然,这得参与游戏的人说了算。达成这一点,解构就有它的价值。它是为了从一种建构进入另一种建构,而不是破坏旧的世界,留下废墟。

打破旧世界,是要一个更新更好的世界。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常常提醒自己,要陪来访者一起,认同他们心底最重要的一层建构——但悖论也在这里:他们最重要的建构,往往就是他们自己有「问题」,要「解决问题」。假如我非要说:「你的问题可以看成一种能力」,就要冒着触怒对方的风险。他们会生气:「这是一种能力?哈!我看你有一种胡说八道的能力!」

他们紧抱问题,就像紧抱人生的意义。

这是他们的棋。在自己的棋盘上厮杀,绝不认输。而他们眼中的心理咨询师试图打破这个游戏规则,是为了在游戏中击败他。当然不能接受了。实用主义的咨询师必须让他们放心:「你是真的有问题,我同意,你赢了!」,他们才会若有所失地放开手。——这就是米兰学派的经典悖论:用允许来访者不改变的方式,帮助他们改变。

最后再拿棋牌游戏打个比方。

有一回,我跟朋友在国外的一个小机场,遇到航班延误,我们想玩扑克牌打发时间。可惜机场便利店没有卖扑克牌,只有一家儿童书店,卖UNO牌。我们买来玩了几局UNO,可是不过瘾。这时候有人忽然反应过来:「谁说它只能用来玩UNO?」——这是解构,紧跟着是另一个建构:「这不就是现成的两副扑克牌嘛!」对啊!为什么不呢?不同颜色的数字对应不同花色(除了0),功能牌对应JQK。恍然大悟的我们立刻拿它玩起了双升。

实用主义者的建构和解构

但这副UNO牌并不会失去原本的功能。假如大家都愿意,我们还可以一本正经地玩回UNO。唯一的代价是,我们再看到这副牌,无论如何要做一个选择:是用它继续打UNO呢,还是打扑克?甚至打成狼人杀?这样不管我们玩哪种游戏的同时,可能都会若有所失,因为知道随时还有别的选择。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焦虑症树洞反社会人格智力社交恐惧症人际关系弗洛伊德职业价值观男人心理桃花运产后抑郁测试情绪管理恐惧心理情商绿帽心理测评系统九型人格社交恐惧症孤独症双向情感障碍强迫症霍格沃茨冥想悲观主义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