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象中和父母的岁月静好
十一放假期间,你回家看父母了吗?
每当假期之后,我的咨询室里都会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些刚从家里回来的来访者们,普遍都很疲惫,状态都变得不好。
其中一位来访者是这么描述自己“十一”从爸妈家回来后的状态的:每次回爸妈家,就头疼、压抑、没激情、没希望,回来之后一到两周,症状又会自动消除。
她说,每次回家,其实都希望能跟父母共同营造出一种恬静温暖的氛围。就像她看过的无数的暖心文章中描写的那种场景:外面世界纷繁复杂,一个人在外打拼,难免起起落落,顺心与不如意比翼齐飞,精华共糟粕长天一色。这是一个泥沙俱下的世界。理性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中,她希望自己能在回家的时候,跟父母一起,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在这样一个很不让人心静的世界里,家是温馨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是心灵的归宿。这里有真感情,有真交流,有真正关心你的人。和父母一起,彼此陪伴,谈天说地,岁月静好。
说到这里,要介绍一下这位来访者,她是一位典型的懂事、孝顺的人。她最看不得的,就是电视上的一个个关于陪伴父母的公益广告: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每次一看,她就要转台,实在不忍心看下去。所以,来访者珍惜每次回家陪伴父母的机会,她希望有高质量的陪伴。
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
每次回家,都不能出现她想象中“岁月静好”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和她之间,不在一个频道上,无法沟通,相互不理解:父母絮絮叨叨,净说些她不爱听、不同意也不赞成的话;她呢,总是在一再对父母的隐忍下忍不住,然后和父母爆发争执,又在争执后,迅速地进行自我批判。
就这样,在这样的纠结和拧巴中,她在家待多久,头就痛多久。只等假期结束,逃也似地早点离开。
2.日子过得好好的,回趟家就面目全非?
很多来访者都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似乎,日子本来过得好好的,回一趟家,就面目全非。
真的是这样吗?你过得真的好吗?
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真的过得“好好的”,别说回趟家,很多哪怕负性的事件,都不足以让我们“面目全非”。
之所以,“回趟家”就让我们“面目全非”,那是因为我们并不是真的“好好的”。
有的时候,我们的内瓤并不好,但是外观是好的。然后,为了不让自己去触碰自己有创伤的那部分,我们会让自己忙起来。这其实是一种防御。
而每当我们回家,原生家庭就像一个强力吹风机,吹走了本来好好贴在身上的所有创可贴,露出满目疮痍的伤疤。
就好像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位来访者。她之所以找我来咨询,就是源于两年前得一次“从家里回来后的抑郁”。来访者孝顺、工作努力、嫁得也好,本来,一切都好好的,但是,在两年前,在她回家参加完弟弟婚礼回来后的第二个月,她抑郁了。
在这两年的咨询中,她发现,她其实一点都不好,只是在压抑和回避这样防御机制的作用下,努力撑着。而内在的她,已经伤痕累累。看似“好好的”她,参加了一场“好好的”婚礼,之所以会抑郁,因为,在“弟弟结婚”这样家庭事件的背景下,她和父母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接触,而这些深入接触,撕开了她心里一直努力压抑的无数伤疤。
比如:父母要把唯一的房子给弟弟结婚用,她强烈反对,父母向来重男轻女,觉得家里房子给男孩那是天经地义,为此,母女俩大吵。
再比如:婚礼当天,当她来到弟弟的婚房,也就是她从小长大的、昔日爸妈的房子、他们共同的家。而如今,已经变成了别人的家,她莫名很难过。新房装修得很漂亮,她几乎都认不出来是昔日自己的家。来访者从小家庭并不富裕,她很懂事,自己结婚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让父母出嫁妆,因为考虑到家庭的困难,她不想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
但是,看到爸妈给弟弟的婚房装修得非常漂亮,她觉得自己委实自作多情;也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自己扛、为家里人着想”的想法太多余,看看弟弟,知道从家里去要到父母应该给予的支持。也许,父母是有能力给予他们支持的,只是她自己没有要。
就这样,所有这些感受,不断被触发,不断被压抑,又不断被积累。
两个月后普通的一天,忽然不知为什么,她的抑郁就像雪崩,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淹没了她,她彻底崩溃。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到她身上的,她只是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耍了,世界不仅抛弃了她,她还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满满的恶意。
其实,对来访者而言,原生家庭中带给她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没有安全感、不被看到、不被支持、自己被迫懂事,以及父母严重的重男轻女。
当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问题一直都在,我们每次回家,就是被揭开伤疤的过程。家庭中无数的细节和小事,都可以揭开我们好不容易掩盖好的伤疤,赤裸裸,不留情面,再次把我们丢进痛苦的深渊。
3.原生家庭就是一个潜意识的黑洞
原生家庭就像一个黑洞,吸走了本来我们看起来还很不错的状态和情绪。
原生家庭,就像是潜意识具体化的一个呈现。如果你不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你也许没有办法看到他的潜意识,但是,你可以去潜意识的一个替代物——原生家庭——看看。
对于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我们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被家族、家庭、父母潜意识熏陶影响,这种影响,直接而深远。我们的原生家庭,就好像是我们潜意识里的黑洞一样。我们能找到所有困惑的根源和答案。也埋藏了所有那些我们并不愿意去面对的东西。
每走进一次黑洞,我们就把所有那些给我们伤痛的东西,又生生经历了一遍。而且,掉入黑洞,我们常常无法自拔。
我的另外一位男性来访者对父母非常不满,导致他现在几乎不回家,包括春节。最近一次回家,他索性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把所有亲戚都找来,当众来批判自己的父母。乍一听,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行为太偏激。可是,从心理上,他才是那个曾经最受伤的人。他受的伤有多重,现在的做法就有多不可理喻。
他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因为,他的心理状态一直停留在小时候。他对父母的怨恨,让他的情感无处安放,更已经到了没有办法假装的地步。他只不过想找到一个出口和方式,给当年小时候的自己一个交代。遗憾的是,他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因为,如果不给自己交代,自己就会永远困在那个很委屈的童年。
原生家庭就像黑洞,他们埋葬了所有的爱恨情仇。而我们和解的方式,有的时候是披着对抗的外衣。
4.别担心父母,表达你想表达的
除了父母原因,完全没办法和解,大凡还能去沟通的父母,其实,我们都有和解的可能性。
在和解的过程中,一般来说,我们都需要去诉说过去的事件以及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基本都有一个担心:父母能不能承受得住?表达自己,会伤害到父母,以及伤害到现在的关系。
在这里,我的建议是:哪怕伤害,也要去表达。更何况,你要相信:父母是结实的。
父母是结实的,你是结实的,你们的关系也是结实的。
不要把亲子关系过成“最亲密的陌生人”,尽说些“无关痛痒”的漂亮话。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漂亮话可说,久而久之,你们的关系只能更加疏远。
比如,现在的我,遇到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困难,都会跟我的父母说。然后,父母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担心,然后我们还会有分歧,还会争执。都没关系。在这些分歧和争执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和边界,都会越来越清晰。过往的伤痛,也会逐步愈合。
是父母的问题,就大胆地扔给父母,他们接得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99914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5235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4947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519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0699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