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心和快乐的需求,我们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切。
纵使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异、性格迥异、能力各不相同,但时间这份礼物,或叫做资源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但却很公平。挥洒时间的笔墨,给白纸人生描绘炫彩的图腾,是生命意义最本真的存在,尽情使用基因赋予我们的天赋,探寻与体验接近理想世界的欢愉,秉持着一条道走到天黑的心态来度过此生。
如若我们真能如自己所愿,心身合一的去实现预设好的壮阔愿景,这是对自身最好的恩赐,也是对生命最伟大的敬畏,想必整个过程都充满激情与挑战,完成此壮举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也拦不住我们最原始的向往。
人除了拥有理性思维的头脑,还有共情情绪感受的心灵,这使得我们对外界有着丰富多变的感知,回忆一下你认为比较“爽”的时刻,是否有理性与感性参与其中,复合感知形成极致体验,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例如,一位学生的“爽”可能体现在解答难度极高的数学题上,当他充分使用智力,如愿得出答案,此时由内向外喷破而出的成就感而形成的喜悦和激动是理性和感性的混合物投注到外界的结果,叫人大呼过瘾。可能他难以觉察其中的缘由,但此时的高峰体验如同一个标记,记录了生命能量释放的动人时刻。
类似这样的经历,来上多次可能也不会觉得腻,因为实在是太爽了。而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群人,他们几乎很少会有这样的体验,或者持续的时间极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待,会觉得他们有受虐的倾向。
人人都有受虐的需要,这是潜意识层面的需求,难以被察觉,也很难被意识化,更加不会付诸行动。但那些给使自己“爽”的事情上设置障碍的人,或许就有付诸行动的动力,违背本能需求的行为必定会带来他们不想面对的结果,但结果却“如期而至”的来到了他们面前,令其痛苦的背后或许还蕴含着某些“胜利的喜悦”。
什么是他们如期而至的喜悦?对此,精神分析的解释可能有以下三个。
1、如我所料,我真的不配太“爽”。
既然“爽”是人的本能需求,不配拥有“爽”可能的原因是被“爽”伤害过,就像很多人不相信爱一样。他们惧怕所有让其身处“爽”的环境,拒绝所有让其“爽”的可能,从侧面来理解,他们对“爽”有着深深的恐惧,使其避而远之。
心理学认为影响人性格的重要因素来源于早年经历,那么这类人的早年经历就是与父母或重要抚养者的经历。他们生长的环境大多可能是缺乏欢乐的,孩提时期的他们在完成一件事情后得到的并不是父母的夸赞而是刀刀见血的抨击,这是幼小脆弱的心灵难以承受的暴风骤雨。除了给他们刻下伤痕,还会悄悄偷换正常的价值信念,把“完成挑战=开心”替换成“完成挑战=打击”,像一颗带着毒素的种子深埋心田,影响着成年后的生活。
因此,一旦他们感知到自己太“爽”了,就会有意无意的做点什么使自己难受来避免体验太爽时的恐惧。很多时候,他们展现出惊人的“预示”未来的能力,以此确保不会被惩罚,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会惩罚他们。
2、给快乐设定阈值。
这类人比完全不能的快乐的人要幸运一点,至少他们能蜻蜓点水般的触碰快乐源泉。对好的关系的向往,他们会付出努力,同时惧怕愿望会真的实现,在前进与后退中徘徊踌躇,重复着“可远看而不可亵玩焉”的动作。
他们给人的感觉是纠结和混沌的,并非是不清晰自己的目标,只因受到喜爱和恐惧的控制。满足喜爱时就浅浅的获得快乐,等到快乐的程度达到了设定的阈值,警报拉响,他们就会迅速撤离,回到让自己感到安全的躯壳中。
3、太爽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
很多人深受父母苦情教育的影响,常年回荡在耳边的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为了挥之不去的梦魇。他们的父母或许是靠吃苦来获得想要的生活的,身体力行地实现这个愿望使得他们的父母对这个信念予以加强,并传承给子女。父母的初心当然是好的,吃苦也是值得赞扬的,但我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苦都得吃?
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吃生活的苦,而应该吃奋斗的苦。如果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吃生活的苦,在事业奋斗上的苦我们无法承担和消化,创造力也难以凸显,获得想要的成就更是难如登天。
而父母坚固不破的信念一厢情愿的塞给了他们,不管接不接受,最后还是得接受。他们秉承着父母的信念行走世间,处理事物时也是一脸愁容,事情解决了也难以舒展,这所有的一切只为向父母致敬,向父母表达爱意。
孩童时期的我们是弱小的、脆弱的,为了给生存让路,我们迫不得已去接受这些不被新世界所接纳的价值信念,它既保护了我们成长,也限制了发展。但现在的我们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无知无助的小孩,头脑和身体都得到了巨大的进步,除了排解对父母积压已久的愤恨,我们还应当试着为未来做出改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539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59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903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862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865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