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谷歌效应”存放于指尖的记忆
作者:王平 2020-10-13 15:42:40 心理百科

如果有人问你一个问题,如,“世界上是否有那个国家的国旗只由一种颜色构成?”你会选择在大脑中对各个国家国旗的颜色进行搜索寻找答案还是直接百度或者谷歌?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

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在生活中的普及,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便捷,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想要学习一种负责的统计算法,或者想要知道某一部影片女主的名字,我们只需要打开自己的电脑、笔记本或者手机,简单的输入自己的问题,便可即刻获得答案。

我们的电脑或者说这些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仿佛在逐步变为我们一个巨大的外部信息储存库,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只要动一动手指,便可以尽情搜寻自己想要的信息。然而,在这些“记忆存储库”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在这种记忆逐步外部话的过程中,我们大脑的内部记忆也在发生着改变。

记忆的“谷歌效应”存放于指尖的记忆

研究:搜索引擎让记忆越来越“懒惰”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帕罗(Sparrow)曾带领他的团队针对上述现象对记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他们让被试阅读一些记忆材料并在电脑上打印出来以增强记忆,其中一部分被试之前会被告知他们在电脑上打印的材料将被保存,而另一部分被试则会被告知他们打印的材料将会被删除,将这些记忆材料进行阅读并打印在电脑上之后,被试需要凭记忆尽可能多的回忆这些材料的细节并写出来,结果发现相比于那些认为打印在电脑上的材料会被储存的被试,那些认为材料会被从电脑中删除的被试对材料的记忆要明显更好,说明当被试认为他们所阅读的材料之后还可以被查阅到的时候,他们便不会付出努力来对这些材料进行记忆。

扩展到生活中,由于谷歌、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对我们来说是持续可用的,所以我们便认为没有必要对从上面查阅到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内部的加工和记忆,当我们需要的时候,我们直接搜索就可以了,从而导致我们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懒惰”。

而在另一项实验当中,研究者考察了是否人们更倾向于记忆获取信息的地点或者方式而非记忆信息本身。同样的,在实验中被试需要阅读一些记忆材料,在电脑上将这些材料打印出来,并分别将不同的材料储存在电脑不同位置的文件夹中,之后对这些被试进行测试,他们需要在10分钟之内尽可能多的回忆这些记忆材料,同时需要根据给出的记忆材料的特征回忆对应的材料在电脑中的储存位置。结果发现,被试对于材料储存位置的记忆远远好于对材料本身的记忆。说明:如果人们认为信息是可以持续获得的,则更倾向于记忆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去哪儿获取信息、而非记忆信息本身。

电脑记忆不等于记忆

随着电子及通讯技术在当代的迅速发展,我们大脑内部的记忆过程也在不断适应这些变化并作出改变,我们不断的学习和了解电脑“知道”什么、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从哪里找到那些储存在我们“电脑记忆”中的信息,我们逐渐与电脑建立起了更强的连接,变为一个共生系统,电脑负责储存我们需要记忆的信息和知识,我们只要知道如何把这些信息从指尖提取出来就可以了。

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我们内部的记忆空间,让我们在更大的范围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然而另一方面也会为我们带来一些隐患,一旦储存在电脑上或者互联网上的这些信息都消失了,我们的“记忆”也就随之消失了。因此,在记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作出改变的同时,我们依然需要需要拿出传统的记忆模式,增加对信息本身的记忆,这样就可以使我们所需要记忆的内容成为一个独立体,更为安全的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以备不时之需!

王平,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社交恐惧症亲子关系反社会人格容貌焦虑EPDS心理效应回避型人格MBTI测试情绪管理职业价值观心理治疗强迫症情商测试无性婚姻分院测试智力测试抑郁症恋母情结亲密关系洁癖心理爱情挽回心理健康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