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讨论“基层女性婚姻困境”的视频火了,浏览量破3.5亿,点赞超过70万。
视频博主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述了传统婚姻的现状,形象地将婚姻比作“开公司”:
①男方出房子车子,大部分女方带着彩礼和陪嫁,双方共同出资,开始创业;
②婚后男方在外赚钱,女方料理家政内务,这个比例可能视具体情况略有调整,比如有的女性选择边发展职业边打理内务,有些选择做全职太太;
③问题就来了,男性的社会价值更容易被认可,还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而女性的“家庭价值”被忽视和低估,且得不到社会支持和认可,女性处于被动地位;
④更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男人是“完成任务式”结婚,对爱情、婚姻和责任缺乏系统的认识,一旦结了婚、生了娃,两个大型项目完成,很可能就失去了经营公司的兴趣;
⑤于是,婚姻变成了一场女性的单方面付出,“扶贫式婚姻”“丧偶式育儿”,各种困境层出不穷。
她的观点与经济学家薛兆丰的“婚姻合伙人”观点不谋而合,而且对女性婚姻现状剖析维度更广、程度更深、讲得更透彻,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共鸣。
博主的初衷也并非在搞男女对立,而是希望困境被看见、被理解、被改进,男女共同促进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升婚姻的质量和幸福度。
那么,我想顺着这个思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进一步谈谈这些困境。
1.困境的根源
在知乎“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女人不愿意结婚”的讨论里,有这样一个回答:
我刚毕业在北京工作时,曾经和一对年轻夫妻合租,女人怀孕了。
寒冬腊月的天气,每天早上女人很早就要起床,挺着肚子煎鸡蛋打豆浆,在厨房准备早餐,白天两人上班,晚上回家女人给男人打好洗脚水、整理房间、洗衣服,男人坐在电脑前打游戏。
女人话很少,打交道不多,偶尔听见他们屋里传来争执,男人声音总是最大的那个。
有一次看见她坐在卫生间的板凳上,非常吃力地给男人搓内裤的背影,我不由得悲从中来:
难道婚姻就是在圈养奴隶吗?
这样的感觉有点儿“残酷”和“犀利”,虽然只是个例,但婚姻制度也确实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美好,“美好的幻觉”是因为混淆了爱情和婚姻。
爱情与婚姻本质上是不同的,婚姻制度是一种社会产物,追溯起来,起源于父权制下男女双方的困境。
男方的困境在于无法生育,为了保证财产传承的血脉纯洁性,必须要有一种社会契约,确保女方的贞洁和忠诚,生育属于自己的后代;
女方的困境在于,父权社会之下,女性被社会打压、排挤,资源少,能力弱,需要依附男人生存,同时协助抚养后代。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看上去是为了解决双方的困境,一拍即合而成,但忽略了一个前提:女方的困境是被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制造出来的。
在“低位”被迫选择进入婚姻制度,结果被男方“财产化”,解决了男方的困境,却叠加了自己的困境。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一书中写道:
随着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产生,家务料理失去了自己的公共的性质。它不再涉及社会,变成了一种私人的事务。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以外,不能有什么收入了。
社会对女性外出赚钱不够友好,又不认可家庭劳务付出,作为男性的“私有财产”,若只是被使用支配,而不被理解和尊重,就像“基层女性婚姻困境”视频里说的:
开了公司,提供包吃包住,但没工资没假期没地位,你愿意吗?
最重要的是,被“私有化”束缚在家的女性,除了由此发展而来的低价值、低自尊,随着经济能力被弱化甚至被放弃,会进一步加剧自身困境:因为赚钱是自我功能的重要延伸,这部分功能被限制发展,会对人格完善产生较大影响。
所以,博主在视频里苦口婆心劝说广大女性“不要做全职太太”,就绝大部分情况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比如《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在离婚放弃了全职太太的身份重回职场后,迎来了逆风翻盘的人生。
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一大前提。
婚姻制度从诞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也有人预言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婚姻中的依附
这些局限性沿革下来,对现代的传统婚姻也产生着影响,一部分基层女性依附过强,人格不够独立,就是其中之一,给婚姻中的自己制造了很多困难和麻烦。
①想爱,爱不了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抱怨婚后对伴侣失望的话题讨论中,女性比重明显高于男性。
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女性面临的客观困境,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无法接受理想化破灭”。
“谈恋爱时说把我当女儿一样宠,结果婚后成了他妈。”
“结了婚才知道,他也就是一个油腻邋遢的普通男人。”
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理想化投射”的现象,就是把对方投射为自己的理想父母,一个早年幻想出来的完美客体。
人格发展比较完善的人,在相处过程中,有能力接纳理想化破灭,自动去调整期望值,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在看见“真实的对方”之后,再决定是不是爱,要不要继续发展关系。
但是人格不够独立的话,是倾向于走“捷径”的:
这个“理想”,寄托着自己想发展但还没有能力发展出来的全部特质,获得了这个人,就相当于获得了这些特质,我也就圆满了。
她们爱上的“滤镜”后的这个人,甚至都不是真实的伴侣,只是自己的幻想。
“捷径观”强大而执着的后果是,持续保持高期待,也就持续保持高失望的状态。
②想得,得不到
由此延伸出来的一种情况是:过度使用“外挂”,把自我功能的发展嫁接到老公身上。
比如有一次我和一对年轻夫妻出国旅行,因为英文还不错,就全程充当了他俩的翻译。
路上听见女人小声抱怨:你回去赶紧好好学英语吧,不然以后我们都不能出国玩了。
男人听了一脸郁闷:你自己也可以去学啊,什么不会的都让我去学,你就捡现成的,哪有这么好的事?
有些连需求都不敢提的,已经默认了“得不到”,甚至都没想过自己去尝试一下。
欲望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合理而恰当的外挂可以获得一定的支持和幸福感,但“事事外挂”,企图让伴侣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既苛求了对方,又耽误了自己。
最终,自我成长停滞,而伴侣也被搞得憋屈窝火,想要的没得到,婚姻还进入了更大的僵局。
③想离,离不掉
把伴侣作为“人格填充”的人,很容易发生“共生”:边界消弭,与对方浑然一体。
这种情况下,离婚相当于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无异于剜心割肉。
比如,很多因为老公家暴、出轨来到咨询室的来访者,绝口不提离婚,而是反复问咨询师:我怎样才能让他回心转意?怎样才能改变现状?
强烈的人格依附和分离焦虑,以及虚弱的经济能力,让她们只能委曲求全地待在一段并不幸福的婚姻中。
这些都让本就身处婚姻困境中的女性,进一步雪上加霜,陷入恶性循环。
3.一种新式婚姻
以上是针对婚姻制度的现状更为理性的思考,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进步,很多婚姻是伴随着爱情的,给“冷酷”的婚姻本质增加了一些暖色调。
这就为“平权式婚姻”打下了基础。
最近,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87岁的金斯伯格离世,朋友圈刷屏。
不仅自己是名副其实的独立女性,她还通过为案件发声,保护女性权益,为平权而努力。
这位伟大的女性,赢得了全球人民的尊重和悼念,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还拥有一段长达59年的、无比幸福的婚姻。
和马丁相遇在康奈尔大学时,女生17岁,男生18岁。
在“女人聪明是一种威胁”的时代,马丁是第一个关注并赞赏金斯伯格才华的;
尽管周围都是全职主妇,婚后的马丁并不想埋没金斯伯格的学识,而是希望她与自己一起念哈佛,进入同一个行业;
一起进入哈佛法学院后,马丁经常夸奖自己的妻子,跟外人炫耀妻子曾是《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而自己没被选上;
哈佛毕业两人成为律师,金斯伯格成了家庭的主要照料人,一边工作,一边育儿,一边料理家务,让马丁全情投入工作,直至成为业内颇有声誉的律师;
而当金斯伯格作为女权律师,在女性运动后开始忙碌,马丁则心甘情愿接过了家庭照顾者的角色,让金斯伯格安心发展事业;
他尊重金斯伯格的梦想,在等待提名大法官期间,动用自己全部资源为她游说,而金斯伯格也凭借实力,不负期待成为了大法官。
曾奇峰老师曾说:三角模型的意义是均衡,意思是在家庭关系中,父母的力量要基本一样强大,否则均势破坏,孩子作为第三方的存在也会被削弱,各种病理性情形就会滋生。
对于婚姻而言,这其实就是一个“平权状态”。
马丁和金斯伯格的婚姻,就是建立在男女平权的基础之上,不分内外,没有高低,强强联合,互相独立而又彼此成就。
用那位视频博主的话,马丁属于“精神富足的男人”,而我认为其中也有爱情的力量:真正的爱情,正是可以激发生命活力,支持和陪伴彼此成长的。
懂得爱的男人,希望给爱人的是尊重和滋养,帮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沦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爱情并非婚姻的基础,却可以成为婚姻的加持。
当然,这也需要双方都拥有较为独立和健全的人格。
无疑是有难度的,但这也许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婚姻制度之下,可以实现的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也是值得我们努力的方向。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507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7593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696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720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237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