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率是11%,即每10个人中就可能有1个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在中国,目前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就达到9000万,但其中近七成没有被“识别”出来。
我国每年有30万人自杀,抑郁症是其最主要原因,而且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
抑郁症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目前医学界、心理学界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结论,多认为是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导致,对于治疗方法,医学界强调依靠药物,但其实药物也只能缓解、控制症状,并不能治愈,很多患者常年服药,症状反反复复,饱受煎熬。
但其实我们通过抑郁症的普遍临床表现以及我在日常咨询中观察大量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可以知道,抑郁症是属于心理问题,确切的说是属于心理成长的问题,可以说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未成长的情况,心理发展都卡在过去某个时间段。
抑郁症的人之所以有一些躯体化症状以及思维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异常,是因为人本身是一个身心统一体,都是互相紧密联系和影响的,例如个体在愤怒或恐惧事后,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身体紧张、血压升高,愤怒、恐惧是一种情绪,属于心理活动,但是一定会引发身体的相应反应,如果个体长期处于这两种情绪中,身体必然会生病(后续会写情绪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说抑郁症是心理未成长呢?我们在好好看看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症患者首先情绪是悲观、低落,甚至是绝望的,那么必然的想法思维也都是消极、负面、自我否定,行为则是退缩、封闭、颓废、放弃、麻木,甚至自杀,正常的生活、工作必然不能正常进行,整个人似乎陷入沼泽之中走不出来。
所以,抑郁症这些症状表现,最初表现出来的是情绪,长期陷在悲伤、自卑、自责、内疚的情绪中,想法会越来越负面,必然会引发身体的症状和一系列偏差、极端行为。
那么,情绪又是怎么来的呢?情绪的产生跟个体需要的是否满足紧密相关,需要被满足了,就会产生正面情绪:高兴、开心、幸福,需要不被满足,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诸如恐惧、愤怒、悲伤等等。而且需要的满足与否,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成长,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心理需要),例如人需要吃、喝、拉、撒、睡,这些得不到满足或者满足的不好,人是不能存活和成长的。同理,人的心理需要不被满足,也是没办法存活和成长的。
那么心理需要包括什么呢?比如无条件的接纳、关注、关心、无条件的爱,安全感、价值感,这些就是人生存发展必须的心理需要。
如果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恐惧、愤怒、悲伤等情绪,这些情绪本身就是人的本能反应,这些本能心理反应是为了促使个体采取行为反应来保证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而这些行为反应也都是本能性的,人有四种本能行为反应:
求救反应战斗反应逃跑反应僵死反应这些行为反应同样属于人类长期生存进化累积下来的本能,个体通过这些行为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当个体的生存、安全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首先会本能地启动求救反应,通过求助于身边的人来救助自己,如果求助不成会启动战斗或者逃跑反应(这个要取决于个体是否能够战胜外在危险),如果战斗和逃跑都没办法满足自我的生存、安全需要,就会进入“僵死反应”状态,这种反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那些特别弱小的动物,它们无力保护自己,打又打不过,跑也跑不掉,一旦被别的动物捕猎,就只能靠装死来保命。
作为人类,虽然是属于高等动物,但是依旧保留了动物的原始本能。人终其一生,都是在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生命的最初期,小孩子是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必须要依赖于父母或者养育者,但是父母如果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并且依次启动这些本能的行为反应。
如果孩子经常用哪一种行为使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逐渐的这种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就会固定下来,随着个体的成长就会逐渐形成所谓的性格,比如有的人就是依赖性很强,有的则是脾气暴躁,暴力倾向,有的则是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有的就很容易悲观、怨天尤人、自艾自怜、自我否定……。
很明显,抑郁症就是属于“僵死反应”这种状态,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在生命早期,其基础性需要都是长期得不到满足,比如爱的需要,价值感需要,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拼尽全力争取,但是不断地以失败告终,最后就彻底放弃了,本能性地启动了这种行为反应,严重的就成了抑郁症。
所以说,抑郁症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也不会因为一两件事就造成抑郁,基本上都是在生命早期甚至胎儿期就开始埋下隐患,越是生命早期,人的生命越是弱小,其需要的满足必然要依赖于父母,而且这个阶段需要的满足必须要及时而无条件,一旦需要不能被及时满足孩子就会大哭。
这种哭表达的是一种恐惧,实际上是在向父母,特别是母亲求救,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开始出现愤怒,用攻击性的方式得到需要的满足,如果不管孩子是用求救还是攻击的方式,需要还是长时间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从恐惧、愤怒变成悲伤、失望,开始不再争取什么,内心开始放弃,变得沉默寡言,直到最后发展到绝望、麻木。
这样长大的孩子,其实只是肉体上长大了,心理上并没有成长,他们很容易被一些事情触发情绪,陷入悲伤绝望、自我否定,思维想法很负面,总觉得没人关心,觉得自己很糟糕,或者没意思,很容易自我放弃,陷入束手无策,无力,自艾自怜。
因此,要想走出抑郁的泥淖,自我的心理成长是唯一的途径,而心理成长的前提是心理需要的被满足,爱、安全感、价值感的需要,通过需要的满足在内心获得稳固的自我存在、安全和价值的确定感,这样人的内心就是踏实而平和,理性而有爱,内心充满力量。
当然,心理成长绝对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情绪反应、行为反应、思维认知都已经形成习惯性,形成相应的神经回路,事情一发生,个体瞬间就是那样的反应,因此要想转变,必须要有具体而细致的指导,学会内观觉察,在生活中坚持不懈的从过去的习惯性反应中解脱出来,断开过去形成的神经回路,建立新的神经反应链接(这个说法是有神经科学支持的,即大脑神经的终身可塑性)。
总而言之,需要能够被满足,人内心就有稳固的确定感,就必然会成长发展,否则生命就停留在低水平,而这个需要的满足,作为已经成年的我们必须是靠自己来满足,因为自己已经有能力有力量了,所以通过自己创造条件,满足自己的需要,重新养育自己,让自己不断成长提升,最终必然能够走出抑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971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481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2696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28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89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