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纵观中国式的传统处世哲学,含蓄内敛的品质可以说是刻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说话委婉行事商榷的特性便具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向:当我们面对需要向他人寻求帮助的问题时,就会不由自主的选择逃避和拒绝,这是一种内在心理流露而外显的表现,因而成为我们前去请教之路上的第一道难关。
其次,向他人请教的首要条件便是明确自己问题的所在,可找出问题谈何容易?这要求你对自己和该问题背后的知识点具有较为全面的掌握情况,并且还需要你能清楚明了的表述出你的纠结所在使对方听明白你的需求,一旦中间环节出了什么差池便有可能导致你们两个在“鸡同鸭讲”,不明所以,这就是我们请教他人的第二道难关。
三毛言于书:“一个老师可以给学生很多知识,但不了解他的话,就很难给他一个指引的方向了”。这便是教书最难处,对于各种人可能需要不同的方式去教学才可使其真正懂。对于佳绩者,需要点到为止,剩下的自我思考;对于欠佳者,需要将每步为何如此说出;对于反应较缓者,则需逐字逐句细细道出······此也正是孔夫子所说“因材施教”,却需了解各人如何,课堂时间又是短暂,不敢多耽误——这可能也是些老师的头疼之处。
“教会”不能仅困于一种题型,还应当引导学生“闻一可知十”的能力,如此才算“教会”。此等“教会”需要老师极广的题型收集,与巧妙变通的能力。而徒有这些仍不够,身为师表不能仅顾虑到自己分享了知识,还应看中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消化。因此我们还需调整进度,时刻关注学生,在与学生的互动下了解是否学会——提问时又该想到学生的心理是如何,不让他因此失去信心、闷闷不乐。
另外,当我们完完整整明明白白的提出一个逞须解答的问题时,新的要求也便随之而来:集中注意想尽办法的跟上教导者的思路,从而进一步提出疑惑或者彻底理解。可“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客观规律摆在那也就意味着你和教导者之间的思维存在一定差异,并有可能导致他理解的东西你理解不了,进而促使你一遍又一遍的去加以询问和反驳,这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解惑的难度,况且每个人的脾性还不一样,一旦因为某个问题长时间的叩问而导致对方烦躁了还有可能破坏你们两个之间的感情,这是我们请教他人的第三道难关。
综上所述,完美的请教他人是一门深度学问,不管是从“中国式的传统处世哲学”、“明确个人问题所在”,还是从“理解教导者的思路”来说,都需要我们有充足的准备去面对这一需求。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5608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561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95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711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0575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