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纷杂,我还能找回最初的自己吗?
作者:逸茗 2022-07-26 20:03:11 心理百科

我该如何介绍自己呢?二十多年的现实生活已将曾经那颗天真纯透的心改变得太多太多。

好比,从前的我深信灵魂相契即可此生不离,现如今但凡遇见追求我的异性,总不由地考虑对方的长相、学历、家庭背景;从前的我眼中见不得一丝不公,总爱仗义执言、打抱不平,可现在,我早已习惯下意识地考虑是否会影响自己的利益,甚至不由衷地说出假话、空话,面临重大社会事件也越来越难以产生悲愤的情绪。我厌恶这个被世俗浸泡得变不出原貌的自己。

我是怎样渴望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森林,只听见单纯的悲伤或欢乐的童音,权威隐去而得以自由发声的和谐乐曲……

我真怕有一天被这个世界彻底同化?我还能找回原初的自己吗?

云嫣君:雅鉴!

惠书敬悉,山河奕奕。蒙君托信,幸何如之。

展读信笺,岩心仿佛看见了利于往昔与目下之交苦闷挣扎的云嫣——对于为外界所规训的自己,有着极度的警惕;对于日渐世俗化的现实,望始终保持距离;对于那原初、自然、纯真、静美的“黄金世界”,怀揣着何等热切的向往……最末的一声声叩问,如飞矢离弦,响彻天际,又直抵心灵。而岩心祈愿做云嫣的知心人,与君清谈,为尔分忧!

人心不古 or 世风日下“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云嫣谈到,如今的自己似乎在许多方面不比当年。这兴许已成现实。不过且让我们一同思考,此番变化是否果真源自于云嫣自身的不坚定或者退化?

你或许感受到,近些年,打卡晒单、直播带货等形式开垦着我们每一寸欲望的处女地;几乎所有人都将“发展”、“创新”、“迭代”、“生产力”这类词语挂在嘴边;普通人想要改变些生活处境或现实事物好像已经越来越难……被裹挟在消费主义的大潮和日趋理性、工具化的社会结构之下,我们的情感、内心世界也悄无声地经历了沧海桑田。

曾经,爱情被传统宗教与文化赋予何等的神圣性和献身性。《圣经.创世记》:“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汉乐府:“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现如今,有多少恋人得以相许终生,多少夫妻只是经济互助的合伙人和生理需求交换的性伙伴。曾经,人们邻里相爱,与天共生,每一分耕作无不领受到自然之趣和可期的未来。而随着社会分工的愈加精细化,每个人都好似沦为庞大机器上千人一面、随时可以更换的微小零件,成了实现特定目的的“打工人”、“工具人”,更不知整架机器由谁操控,驶向何方。

于是每逢此类时刻,便有文人墨客缅怀那光辉、至圣的“黄金世界”。陶渊明感时忧愤,为自己也为后人营造了一座桃花源。诗人木心伤世叹惋:“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戴望舒借乐园鸟抒发寻梦者的追怀:“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而今,云嫣立于纷杂的当下,也不禁怀念起少年时代的赤胆真诚、意气风发。

就此而论,云嫣的所思所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切勿归结于自身的负面转变。

世界那么纷杂,我还能找回最初的自己吗?

解剖社会 or 反思自我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

岩心知道,感受到外界的世俗及自己可能被完全同化的云嫣,心怀切肤之痛——对此岩心多么想给你一个拥抱。但你可知,这同时也彰显出云嫣何等可贵的品质——反思。

如前所述,无数文人、哲人、政客、革命家都曾高谈过社会的缺陷,但对自身的痼疾却往往讳莫如深。这也并不奇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本能上具有自利偏差:在许多情况下,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要好——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工作,更友善,更聪明,更英俊,更健康,甚至更具洞察力并且在自我评价时也更为客观。这一机制有力地维护了我们的自尊,却也极有可能因对自身或所属群体的偏爱,而排斥异己,歧视外邦,终致冤冤相报。

不敢正视自我的积习上升到社会层面,就有了我们文化中所格外显著的粉饰太平,竭力求取大团圆——小到人死万不可说“死”,总得换用一种隐语的迷信,大到平日针砭社会口沫飞溅,可一遇问题的症结却立即“闭上了眼睛”,连连摇手的颟顸国民。于是,“便看见一切圆满”——“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鲁迅《论睁了眼看》)。这是不是特别可怕?

由此,古往今来的哲思妙喻闪耀着多么可贵的光辉。德尔菲神庙前的真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劝诫“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及康德对道德律令的持守,无不敦促我们克服原始的蒙昧与冲动,建立起理想和信仰的世界。但哲人毕竟是哲人。相比之下,作为如此年轻的平凡人,又身受了这么多年周遭环境的晕染,云嫣竟仍能克服自我服务的基因而看见这个被世俗影响的自己,进而拒斥世界的进一步同化,这更加令人敬佩。

在此意义上,当许多人还沉溺于非理性的消费狂欢,或人云亦云的发声、漫无目的的内卷,云嫣所发出的灵魂拷问本身便足以昭示,你正在超越于一己的本能和现实可感的日常事务,并显现出一个“大写的人”。

往事已逝,未来已来

——“悦纳、超越方能返璞归真”

记得《奇葩说》第5季中有一个辩题,“我不合群,要改吗?”,陈铭的观点是:“自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出生开始经历的一个又一个‘群’形塑的,你完成自我的过程已经融入了各种各样的群体。”

不知云嫣是否从中得到些许启示:被环境改变并非定然意味着自我的丧失。这恰如出生的婴儿,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同化和顺应,一次次在环境的催使下巩固和纳入各色新经验,才渐渐长大。故此,云嫣也请接纳这个从过去走来,领受了几多痛苦与欢悦终致独一无二的自己吧。她何等神圣——多少故事汇流成她,多少期许肇始于她!

更进一步说,人们对往日的追忆也不知蒙上了多少玫瑰色调。你说你向往史前、童音,然而扪心自问,云嫣当真愿意永居在蛮荒的原始森林?果真甘愿抛却多年累积的知识、经历而回归童真?是否,我们更多时候是在托物抒怀、借古喻今,寻求一处精神的避难所?

既然往事已逝,未来已来,与其空叹岁月无情,不如立足当下,用行动造出梦境。好比,你不愿因现实利益考量说出谎言,可否划定一条明确的底线;你向往从前爱情的坚贞,可否尝试着从一个举动开始,赋予彼此更高的尊严……

请不必过于急切,史前的人类、出世的孩儿不会知道何为“超越”。道家所谓的至圣境界“不知之知”,必先成就丰富的有知状态而后忘记人世区别;一生豪放不羁的李白,也是饱尝过人间冷暖后,写下了“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而一路之上,书籍的灌溉、大师的教诲、前人的哲思,都会是你忠实的旅伴。

沧海无涯,人心有诫。愿君过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安全感双向情感障碍产后抑郁职场心理俄狄浦斯情结反社会人格心理健康PUA治疗师心理测评系统绿帽弗洛伊德社交恐惧症自卑智力亲密关系MBTI心理学家霍格沃茨回避型人格障碍性取向九型人格抑郁症测试孤独症叛逆期社会心理学聊天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