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有多普遍?
据世卫组织估算,全球共有约3.5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病率达到4.4%,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就像癌症一样,抑郁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那么,让人忍不住好奇:
一个人原本好好的,能吃能睡,能工作能开玩笑,怎么会突然掉落到一种抑郁状态里?
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想以我的临床经验聊聊这个话题。
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更理解抑郁症发生的原因,也更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和度过这个也许会长期与人类相伴的心理病症。
可能导致抑郁症的两大原因
通常抑郁发作的时候会有淹没性的情绪,觉得自己难以忍受。有的人会特别渴望联结和关系,有的人则会进一步地退缩。
一般情况下,许多人可能也会有很多的情绪和念头涌出,想一些乱七八糟理不清楚的事情。晚上睡不着,白天不清醒。时间久了这种心理的困难,也会转化成一种身体性的不舒适或者慢性疾病状态。
什么都不想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原先喜欢的游戏也不想玩了,一直都很喜欢的剧也不想追了;
上班是不能上班的,可能连吃饭都兴趣不大,要不是生理层面的饥饿可能就不吃了;
甚至都不会考虑到会不会饿死的问题,饿死拉倒。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通常蓬头垢面,不想出门,也不想见人。
如果你跟他们交谈,你会感觉到他们的沉重、悲凉、难过。他们的状态就像心口被大石头堵住了一样。
有的人会说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有的人会说自己一直往下沉往下沉,沉到底,沉到黑暗里,与世界失去了连接。
有的人会说想到自己就会觉得悲伤、悲凉,在冰天雪地中只有自己,周边是茫茫的原野,没有一人,没有亲人朋友,甚至没有活物。
总之是一种糟透了的感觉。
以前的心理学理论会认为抑郁是源于将攻击转向自身,例如“我很糟糕,我不好,我不值得爱,我什么事都干不成,我就是个生活中的loser”的想法频频出现,但是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咨询师,我遇到的处于严重抑郁状态的人,主要是与这两个原因有关:
a. 从关系中退出
几乎不能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人是失功能的。甚至是恋爱关系和伴侣关系也难以投入,觉得很累很疲惫什么都不想干,不太想回应对方。
任何人跟自己接触都会觉得是一种打扰,就想一个人待着。也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都是身边的人,比如老师、家人、朋友或同事动员他们来的。
他们觉得状态不好,但是并不觉得自己需要帮助。
对于被动员来做咨询,他们同样不觉得是被关心被照顾,反而会体验为一种打扰,一种被强迫。
所以他们通常不会太配合心理咨询,并产生一种隐性的对抗:“你们让我来我来了,我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就在这静静的看你表演。”
b. 无生命热情
这一类来访者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似乎他们对什么都兴趣不大,看起来很“佛系”,别人都是力争上游,他们是差不多得了。
对什么都不关心,对什么都没兴趣。对于生活他们没有什么追求,对关系也没什么期待,无论别人做了什么伤害自己的事情,也总是能理解到对方,看到对方无奈之处。
他们特别容易觉得无聊,对新鲜事物和关系也很快就会厌倦,但他们不会做出改变。
对于一份明显不合适的关系,他们也不会选择离开。理由是习惯了,换谁都一样。
对待工作也是一样的。他们从来不会觉得不喜欢这份工作,就是觉得无聊,既没有热情,也不觉得这份工作有多大价值和意义。
这些来访者有些会自伤,有的为了家人活着,如果家人去世,自己又没有孩子,也会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觉得没有活下去的意义。
可以看到这两类人的抑郁,不太像是自我攻击,甚至我们都感觉不到他们的攻击性,他们只是选择将自己从客体那里收回。
面对抑郁的来访者,咨询师如何建立咨询关系呢?
面对这样的抑郁来访者,咨询的开展其实是很困难的。
如果咨询师表现得太热情,来访者可能会觉得被侵入,会从关系中逃开;如果咨询师回应得不够积极,保持一点距离,尊重来访者空间的需要。关系的浓度又会不够。不足以吸引来访者投入到这一段咨访关系中。所以这个度非常难以把握。
为什么会出现来访者看到咨询师太热情反而会后退呢?
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关系的记忆是不一样的。
良好的关系是治愈心理困难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些来访者对于关系的记忆可能大多是不好的。这可能也是导致他们会跌落到抑郁状态的重要原因。
许多处于抑郁状态的来访者都会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被看到过,自己的意愿和感受,在原生家庭那里似乎是不重要的,是被忽视的。
父母可能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延伸——“我这么做是为你好,因为我爱你,你就应该听我的。”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自恋,比如让孩子读一个名牌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赚很多的钱。
甚至是无节制侵入孩子的边界。我的一位来访者,在初中的时候,她的妈妈就会偷看她的日记。而且妈妈会以朋友的身份,让她分享自己的恋爱故事。这种看似无害的甚至亲密的分享,其实是妈妈占据了女儿的恋爱经验。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的位置在哪呢?孩子怎么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呢?这种不分你我高度融合的关系和这种被占据的感觉,是孩子特别渴望能够摆脱的状态。
因此咨询师如果过于热情,过于关注来访者,鼓励TA说话,鼓励TA在咨询室中敞开自己,对于来访者来说感受到的可能是“又一个打算要侵入我的父母。”
咨询师的邀请一定要节制,但是也不能太过于迎合来访者。如果咨询师说“好,你不想说这是你的权利,我选择不打扰你。”那咨询陷入沉默。咨访关系断掉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所以咨询师要特别小心拿捏这个分寸,既要让来访者觉得没有被侵入,没有被打扰,又要保持一定的语言接触,保持一种若有若无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要忍受一种焦虑,一种不确定性,这个咨访关系是极其微弱和脆弱的,随时都有断掉的可能。
咨询师要耐受这种感觉,不能因此就做很多试图加强这个关系的行为,这可能会适得其反。
为什么我建议抑郁症患者,一定要去看心理咨询?
不管是上面提到的哪个原因引起了抑郁症,本质其实都是:个体没有被看到,没有被当做一个人和一个主体被看到。
生命本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都是我们的建构。一个生命只有能够建构TA的意义时,生命才会有价值,有尊严。
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没有任何一点值得骄傲的,或者无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那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抑郁的状态和感觉虽然不好受,但的确提供了一些机会让我们深入的反思,生命到底该怎么过?
目前,对于人来说,有且只有一件事是真正重要的——那就是要成为自己,活出自己。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但求其放心而已矣。”说的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找回那丧失了的善心罢了。
人来到这世界有且只有这个目的。或者说人已经来到了这世界,如果要做点什么事打发时间的话,真正要做的、能做的只有这一件事。
但成为自己本质上不是一个人的事,成为自己的过程以及最终确认,都离不开他者。就像汉字的人是一撇一捺构成的一样。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主体就是他者的潜意识。”
所以一个人的生命需要另一个生命深入地参与并见证,才可能真正形成。
心理咨询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咨询师要真正站在一个倾听、理解和看到的位置上,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
那咨询师是怎么做的呢?
就像前面我们说的,咨询师其实也只有一件事,就是不带有任何前概念地如实地看到眼前的人。
比昂曾经建议要把每一次咨询都当做是第一次咨询。要做到“没有欲望与记忆(abandon memory and desire)”。
所以在咨询中,在分析的场域中,咨询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那就是等待。
不会很着急地去定义一个人,不会很自大地自以为了解一个人,也不会很快地给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或者方案,帮助来访者解决眼前的困境。
在咨询中,咨询师提供的最有价值的,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最难获得的,以至于我们要为此付费的,就是等待。
给话语以时间和场域,让话语可以展开,让一个人可以真正的拥有自己的话语,也可说让话语经由这个人现视。
就像易经·乾卦·九二所说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这个字既是看见,也可以是显现;既可以是被看到的对象,也可以是主动看到的主体。在咨询中也发生着跟“大人”跟“龙”一样的事情。
经由话语,来访者的真实一面出现了,而咨询师真正地看了。真正地看了,佛教称为“了悟”。
当一个人真正被看到的时候,TA就能成为自己,就活出了自己。而这时,抑郁症和抑郁状态也就完成它的使命,可以无挂碍地离开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3867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563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3304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558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814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