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打开一扇窗,不是更亮,而是更迷惑。只有当你安静下来,睁开双眼,望向远方,才发现,原来真的亮了起来。
焦点第一课:与问题共处
周六的课,赵老师带着大家深度理解了焦点。在问及对于焦点记忆最深刻的部分时,老师的一句话萦绕在我脑海里:“我知道自己的不知道。”有些绕口的一句话,让我觉得有很浓的哲学味道,也许正是学好焦点所需要的态度。
我是谁?
这是老师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作为焦点的咨询师,我是谁?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是提问者,探寻者。那我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如何决定如何提问呢?我的思路是怎样的呢?顺着这样的思考,老师引导我们回答了“我是谁?”这个问题。焦点中的咨询师是和来访者一起工作的合作者。焦点采取双专家制: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咨询师是建构对话框架的专家。其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的“建构”给我了很强的画面感。一方面让我觉得咨询师具有一定的主动权,貌似可以“构建”出一个框架,于此同时,由于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所以这个框架应该如何搭建,是需要根据来访者的目标决定的。
焦点疗法和传统疗法的区别有哪些呢?
老师用了文字图来展示,非常的清晰。在传统疗法中“问题”和“解决”之间是“原因”,所以咨询师一般会对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在追寻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而焦点疗法的在“问题”和“解决”之间是“目标”。刚开始真的对于为什么是“目标”感到困惑。老师说以来访者的目标作为工作的对象,放弃对问题成因的探究,而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目标上。这个听起来不是很难理解的道理,在如何实践上让我一下子有卡壳的感觉。当时的我在想,如果跟来访者说:“你看,这是你的目标,去吧,去这么做吧。”这肯定是不行的啊。那具体要怎么提问呢?要如何构建我们对话的框架呢。接下来,老师让我们做的一个练习,让我多了一些理解。
不要拆开剖析问题,把问题打包成一个整体。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赵老师要求我们想一个自己的困扰,不要告诉互相练习的同学,用焦点的问句向来访者提问。围绕着这个打包的困扰提问?老师说,目的是改变困扰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作为咨询师向来访者提问,感觉非常的生硬,就是按照老师建议的几个问题开始询问,但是神奇的是作为来访者的同学貌似慢慢找到了解决她困扰的方法。而作为咨询师的我,还是一头雾水。接下来角色互换,我作为来访者被咨询师问到:“你的这个困扰有多久了?ta对你有怎样的影响?在什么情况下ta不打扰你?当ta来打扰你的时候,你能做什么?你有什么资源?”在被追问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自己的困扰围绕住了,按照提问者的思路,我貌似已经找到了我和我的困扰相处的最佳模式!我的困扰还在,ta没有消失,但是在咨询师的提问下,我似乎找到了如何和ta共存的状态。
我的困惑与期待。
课程在这一刻到了一个段落,我带着似懂非懂结束了周六的课程。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所以是否我可以理解为来访者最清楚应该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那么对于这个目标,我们不是真的要解决ta,只是要找到和ta正确相处的模式,是这样吗?那么作为来访者,我为什么有一种似完成又未完成的感觉呢?这是我课程结束后到目前为止仍然困惑的点。我在想这个思考过程我是否漏掉了什么?咨询师以“帮助来访者找到与其困扰最好的相处方式”为目标进行对话框架的构建,那么如果这并不是来访者的目标呢?如果来访者就是想解决ta的问题呢?带着这些困惑和思考,非常的期待下一节的内容。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9900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395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73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0227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997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