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个娃母慈子孝,两个娃鸡飞狗跳
生完二胎后我时常回忆起只有一个娃的日子,对比之下那真是神仙般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娃的时候从未失去过耐心,高声量吼孩子都没有过,但二胎以来面临过无数崩溃的边缘,时常被挫败的情绪笼罩着,孩子之间的矛盾是无限的,大人的精力和耐心却是极其有限的。
好在,经过两年多的洗(cuī)礼(cán),现在对孩子们的相处之道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生活中也有了更多的秩序和幸福感。孩子之间的矛盾看似无限,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引导方法还是有迹可循的。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兄弟姐妹间的年龄差、性别差异也很大程 度上影响孩子们的相处方式。假如你们家孩子年龄差10岁,那基本不用担心,大宝可以真正意义上地照顾小宝。如果像我家哥哥妹妹差3岁的,或者小宝还没出生的大宝也在学龄前后,那么希望以下的分享能供你参考。
阶段 1:二胎前(纸上谈兵)
你以为做好了万全准备?
小宝出生前,我们对多孩共处是怎样一番景象并没有概念,但是大概是知道要优先关照大宝的情绪,所以会提前给大宝做一些思想工作,比如买相关的绘本共读,让大宝熟悉哥哥/ 姐姐这个角色;邀请大宝陪伴产检、摸胎动、对小宝产生好感;甚至为了跟大宝表示亲密,挺着 8 个月大肚子也抱起大宝(就是我)……
并不是说这些没必要,只是小宝出生以前,一切还是纸上谈兵!我们的准备工作应该紧紧 围绕一个目的来开展,那就是:让大宝知道小宝要来了!至于大宝要怎样才能接受小宝的到来?孩子们要怎么和平共处?家人要怎么面对这一切……都是实践才能出真知的事情,要讲战术,但需要配合实战。
一个重要的交接棒!
相比起思想工作,我认为做好主要抚养人的交接工作更重要。如果之前的孩子最依赖妈妈,那就应该在小宝出生前至少一个月能循序渐进地使大宝愿意让爸爸、老人、保姆等负责陪伴,甚至晚上愿意跟着他们入睡,这就保障了大宝在小宝出生前后的环境比较一致— —稳定的生活环境能够给他带来更稳定的情绪,这有利于大宝更好地适应弟弟妹妹的到来。
阶段 2:小宝出生后半年内(和平期)
大宝的适应时间其实很充足
想当年,突然发现怀了小宝,我对朋友说完全没做好二胎妈妈的心理准备,她丢过来一句话:给你十个月准备还不够?!小宝出生后有至少半年里受限于未能“自由活动”,跟大宝之间独处、合作玩耍的时间基本为零,平时大宝抱一抱、逗一逗小宝,偶尔帮大人打打下手,弟弟或者妹妹的到来似乎只是家里多了个软糯可爱的小肉球,对本身安全感充足的大宝来说影响不大。这个阶段足以让大宝完全接受小宝的存在,是一段和平期,甚至“蜜月期”。
的确也会有些大宝出现退化行为,要喝奶,要抱着哄睡等等,此时第一步的主要抚养人的交接就显得很重要了,家人做好陪伴,大宝就不会总是缠着妈妈了。
关注大宝的情感账户
说是和平期,其实更像是“潜伏期”,这时我们不能缺少前瞻意识,应该多往大宝的“亲子账户”中存点“积蓄”,毕竟后期透支亲子账户的事情时有发生……
而小宝跟妈妈的情感依赖还没有到稳固的阶段,只要有熟悉的家人照顾就可以,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比较容易满足,所以,妈妈恢复了身体以后,除了喂奶等必要的时刻,可以多分一些时间给大宝,最好有固定的陪伴时间,如睡前故事、周末游戏时间等等,跟大宝建立更稳固的信任关系。
阶段 3:小宝 8 个月-1 岁以后(矛盾期)
战争的帷幕终于拉开
在我看来,手足间真正的矛盾就从小宝熟练爬行或者站立后开始的,原因是小宝的活动范围更广,动手能力更强了,心理上的自我意识也萌芽了,随着小宝“存在感”越来越强,大宝昔日所有的宁静都被打破了,曾经受到的高关注度也被转移了一大部分,“礼遇”大不如前。
小宝一点小小的成长就能博得所有人的欢呼,而自己做什么都被认为理所应当;明明是讲故事时间妈妈要去哄小宝睡觉,还不时叮嘱自己降低声量;原本属于自己的玩具被小宝一把抢了去说是他的,说什么也不还回来;搭建了很久的城堡被小宝一脚踩坏,还要不时挨弟弟妹妹拳脚;爱吃的零食要跟小宝分享,曾经的旧衣服、旧餐椅都被小宝占用了;以前家人的“及时回应”现在全都“延迟满足”,耐心变成了抱怨和责怪……
面对这一切,大宝终于意识到来自小宝的“威胁”,为了“争地盘、抢资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并逐渐地白热化。
大人看着俩娃发生各种冲突,只能频繁地做法官——判定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督促一方道歉,教育另一方忍让,设立各种不符合现实的规定……这样下去,在一起的时光总归是矛盾多过愉快,大人的情绪容易崩溃,手足之间的感情是一定会被破坏的。
面对源源不断的矛盾冲突,调
和的方向是什么?
01、我们的态度:信任
我们一定要坚信一点:两个孩子之间本无怨恨!
无疑,看着两个孩子一言不合就掐架的时候,你很难相信他们并不恨对方,但是你应该有注意到,他们经常上一秒还在哭闹、抱怨,下一秒可能就眉开眼笑、又和好了。并不是他们情绪化,或者演闹剧,而是因为这一切的告状、争抢、哭闹,背后都是由于缺乏沟通技巧,是的,他们真的还不懂如何与对方相处。
不仅他们,连大人都不清楚如何引导孩子们相处,甚至我们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就没有处理好关系……显然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体验和学习。
当我们看到其中一个孩子被弄哭,切忌为了片刻安宁就责骂呵斥、以暴制暴、小事化大,那矛盾一定会滚雪球一样,孩子之间的怨恨会越积越深。因此,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信任,他们彼此是亲人,一定不会希望对方过得不好,尽管“相爱”是必然,“相杀”也是必经阶段。
02、手足关系的核心
手足间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相处问题。如果说亲子关系的核心在于我们能够做到既满足孩子的需求,也满足我们作为父母的需求,那么手足之间也是同样的,我们需要真诚地去教会他们如何满足彼此需求。只要他们学会了自行商量着解决问题,真正地懂得和平共处,懂得亲情的珍贵,我们才有可能全身而退。
03、原则和方法
我们实施任何的养育策略,最好不只是考虑到现在,而是考虑到未来我们退出主舞台角色后,孩子还能不能“自行运转”下去。下面几个调和矛盾的原则及方向,希望能够给父母们一点启发。
慎做比较,不主动挑起矛盾
相信有养育意识的父母都能够做到不恶意地拿孩子比较,比如,“妹妹比你懂事多了”,“你看姐姐写字多好看,你写得怎么那么丑”,“弟弟动作真快,你当哥哥的还慢吞吞”,我们的原意可能是想让一个成为另一个的榜样,但尺度把握不好容易有反效果,手足之间已经自带天然“竞争”关系了,我们就不要再去触发这种心理了。
还有一些是我们对两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感慨,类似“你看你妹妹吃得又多又好”,“怎么哥哥皮肤这么白,妹妹你这么黑呢”。说者无心,但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孩子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或者让他们给自己贴上一个“我就是妈妈口中这样的”小标签。
所以,不拿孩子做比较,特别是恶意的比较,是最基础的一条原则。不做比较,但不代表不能评价,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各自的闪光点,比如说姐姐弹琴不错,妹妹更爱身体的律动;或者哥哥专注力好,弟弟动手能力强,等等。
保持距离,不深化矛盾
这是最重要,且最需要实践和锻炼的一条。
很多时候大人因为害怕矛盾升级,给自己带来不安宁,所以在事情还处于初始阶段,孩子们自己还没来得及思考,大人就立即想要抱不平,进行干预、苛责、袒护、教育。孩子之间吵架已经很不愉快了,还要被大人胡乱评定一通;得到保护的那一方(通常是小宝)则增长了气焰,越发不尊重对方,用大人的语气指责对方,或学家长一样动手。
经常性地干预,还可能引发其中一个经常打小报告的行为。我曾经观察到一对兄妹,哥哥只是想帮妹妹荡秋千,妹妹就带着哭腔大喊起来,“妈妈!哥哥他推我”妈妈远处没太听清,走过来就是一句“你又做什么了,你怎么做哥哥的?”哥哥只好悻悻地走开,嘴里嘀咕着什么……孩子在这种压力下显然更不利于他们胜任自己的角色。
所以我们理应跟矛盾中的孩子保持一点“距离”,先观察观察,看看矛盾的关键点在哪,是双方争执以后慢慢达成一致,还是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一两个符合双方需求的建议试着“平息”矛盾,还没有把握的时候切忌点评和干预,先让矛盾“飞一会儿”,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我们家妹妹是跟屁虫,哥哥玩什么她就要玩什么,哥哥还不懂和妹妹相处的时候,经常紧 张兮兮地守着自己的物品,不允许丝毫的侵占。每当妹妹提出想玩哥哥的玩具都会遭到拒绝,有时妹妹想方设法趁其不备抢了去,哥哥一着急就会动手硬抢回来,画面酸爽宜人。后来妹妹都有应激反应了——哥哥只是冲她跑过来她就立即把东西藏身后。妹妹正处在自我中心非常强的年龄,她会认为手及之处都是她的东西,哥哥的行为深深伤了妹妹的心。
跳出具体的矛盾,我认为哥哥存在的问题是:1.不懂得妹妹此阶段的认知程度;2.他不了解妹妹的心理状态;3.缺乏沟通策略技巧。因此,事后我给5岁半的哥哥科普2岁半妹妹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她总是自我为中心的原因是什么,能够让妹妹放松从而谈判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我建议他,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要冷静,接着脑筋就要动起来,动脑筋的目的是想办法,想一个智取、双赢的办法。
后面我陪着哥哥一起经历了冷静想办法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哥哥真切地体会到,妹妹果然是“吃软不吃硬”的,现在哥哥随手拈来就能想出很多让妹妹放松下来不跟他硬抗的方法,屡试不爽。他独立化解了不少矛盾,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同时锻炼了他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
有时候,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我真的会完全放手,暗暗观察两个孩子之间的“斗争”,明明已经要开打了,但总有一方先破防、退让了,另外一方也就冷静下来,瞬间又和好了,这何尝不是一种体验和学习呢?
公平地看待二人
这里不是指处理矛盾时要公平,而是指不要什么事都上升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的身份角色去评判他们的行为,而是把他们当做普通的小朋友来相处。
比如哥哥因为抢玩具推了妹妹摔倒在地,我们不要去套用他的身份来说“你是哥哥,不能这样推妹妹”,而是应该这样分析:推人打人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无论推妹妹还是推姐姐还是推妈妈都是不对的,没必要频繁使用“哥哥”标签去要求孩子,否则“哥哥”这个标签会越来越不好使,大宝会有“我根本就不想当这个哥哥(姐姐)”的想法。
反而当大宝做了我们认可和鼓励的事情,我们可以多多地用“哥哥(姐姐)”的标签来表扬他,比如哥哥真是帮了妈妈的大忙,哥哥会照顾妹妹了等等。
我从不说教大宝“你是哥哥要照顾妹妹”,而是在行动上把“请他照顾妹妹”当成日常。比如在妹妹去爬楼梯的时候,我很着急地跟哥哥说“快去看看妹妹干嘛啦”,他说“不好啦,妹妹要爬上楼梯”我就赶紧去处理。就这样,哥哥很多次比我早一步发现妹妹的异样,比如喝生水、吃异物等等,事后我都会很感激他的帮忙,当大宝感觉到自己有照顾小宝的能力,他自然就会承担起做哥哥的角色。
反过来也一样,当弟弟/妹妹做了不对的行为,我们劝说“他是你哥哥,你不能这样对他” 也显得特别无力,给小宝带来的同样是不解和迷惑。我们只需要针对具体的行为给出客观的分析就可以了。
充足的相处时光
我们知道,手足之间越是不懂得如何相处的,就越需要锻炼,不要为了省事儿总是分开两人单独玩耍。这好比小婴儿学吃饭,一开始他的小手都不一定能顺利把食物送进嘴里,一顿饭下来弄得到处是饭菜,但如果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他则永远学不会吃饭。所以两个孩子都需要时间了解对方的性格、喜好、习惯,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妹妹刚开始学说话的阶段常常口齿不清,我们分辨不了的时候,哥哥经常在一旁翻译,他嫌弃我们竟然听不懂的那个表情,真是让我们又尴尬又好笑。
阶段 4:适应期
经历过密集矛盾期,孩子基本适应彼此的存在,已经把对方当成重要的亲人。这个阶段并不是矛盾完全消失了,而是孩子能彼此理解,为了一点事情伤了和气是不值得的,开心最重要!只要我们不断地给孩子传递这样的理念,他们一定会不断进步的。
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分别不一样,孩子跟孩子之间、我们跟孩子之间每一天都可能产生新的矛盾。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不断不断地去调和,一次次地用爱化解问题,相亲相爱才是一家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30775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1135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9243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686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4214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