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没有效果,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的问题?
作者:郭小森 2021-12-14 17:36:35 心理百科

心理咨询没有效果,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的问题?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是非常坎坷的:我很少对心理咨询发表什么看法,更没有写过一篇关于心理咨询的文章。原因很简单,我没有这个资格:我最多只能算是半个心理从业者(出版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组织过一些心理学的课),根本不是心理咨询师,而且也没有接受过深度的系统的个人分析;虽然做过一些咨询,换过一些咨询师,但都没有善始善终。

但我从内心是相信心理咨询的,而且我也从心理出版与阅读中获益良多,这也是我坚持心理从业的动因。我自己目前还没有从心理咨询中获益,或许只是因为还没有遇到足够匹配的咨询师,而这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机缘,以及耐心和坚持。

心理咨询没有效果,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的问题?

昨晚和一个朋友聊天,突然谈起了心理咨询,然后把聊天截图配上我的粗浅感受发在了朋友圈,没想到居然有一百多条善意的回复和互动,因此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于是有了这篇文字。

必须承认,这篇文字的思考是很不成熟的,当然也算不上专业,最多只能算是个人体会。发出来的目的,除了给公号文“凑数”之外,就是想抛砖引玉,期待看到更多更精彩的互动。

心理咨询没有效果,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的问题?

这些回复和互动可谓五花八门,大体上有这么几类:一类是给我推荐咨询师的,其中有推荐自己督导师的、有推荐自己咨询师的,也有毛遂自荐要给我做咨询的。

推荐的咨询师有人本的,有后现代的,有精神分析的,有叙事的,有认知的,有心理剧,有冥想正念。推荐叙事的朋友说,坦诚说你读的书很多,最要命还懂心理学技术,咨询对你有没有效,真的不好说。

由此我想,虽然咨询的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也不是对每个人都一定能发生效用,但仍然不能否认其普遍有效性。这种有效性既取决于咨询师如何工作,也取决于来访者如何配合咨询师的工作,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咨询就像任何人际互动一样,也是沟通。合格的病人遇到合格的咨询师,优秀的病人遇到优秀的咨询师,这就是最好的资源配置。

还有个朋友说,我觉得我的督导应该适合你,40多岁,男性,以前在大学当过老师,理性又温暖,而且费用几百元吧,性价比超高。

看到这个留言,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性价比超高,感觉就像货比三家。目前的咨询越来越市场化,就像中国教育的市场化,有人说,最不该市场化的就是教育,因为它关系到国人的命脉。那咨询呢?咨询无疑需要市场化,但市场化的边界在哪里?又如何在市场化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既能养活咨询师,又不至于让咨询本身沦为一般性商品服务?无论如何,咨询师不能变成一个市侩的商人,这应该是一个底线。

心理咨询没有效果,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的问题?

有朋友推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的何异说:其专业是中医心理学,也许可以独辟蹊径、曲径通幽。中医和心理学息息相关,而且本身也是一种哲学。你那问题好像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也有个人哲学方面的困局吧。

另外一个朋友说,如果在长三角,可以找上海南嘉的心理咨询师,从受训背景来讲比较正规。创伤深重,饱读诗书又对人生问题深刻思考,匹配的咨询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心理咨询功底,还要有对人性的关怀和反思,不局限于心理咨询的宏观视角。精神分析系统受训+有一定哲学、佛教造诣的心理咨询师,或许比较适合你。

这二位朋友之说可谓灼见。我的问题确实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身体、心理、哲学、关系……我甚至觉得人类本身的所有问题都浓缩在我一个人身上了,哈哈哈。但心理咨询,解决情绪问题、婚恋问题、认知问题似乎容易些,解决生命问题和存在性问题则难得多,估计是个系统工程。这对咨询师的要求更高,不只是在技术层面、思想认知层面更高,而且在实修悟道层面也更高。如果咨询师本人没有过存在性困惑,没有经由实修而打通,他如何共情来访者的存在性困惑?来访者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需要咨询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去承接,如此或许才能达成真实有效的抱持、关注和感同身受。

如果来访者谈到卡夫卡、昆德拉和乔伊斯,咨询师一无所知;谈到蒙克、海德格尔和克尔凯郭尔,咨询师一无所知;谈到随心所欲、诸法空相、炼神还虚,咨询师一无所知,且不说是否有生命性、存在性、宗教性困惑与修通经验了,来访者肯定会大失所望。当然,咨询师不可能什么书都看,也不看什么体验都有,但无论如何,对人类文化、哲学与宗教领域最典型的诸种存在,应该有涉猎的兴趣。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禅定经验的咨询师,能真正帮助到一个张开闭口如是我闻的来访者。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心理咨询与佛学,都是工具,目的都是要找出那个光明佛性,那个本自具足,那个本来面目。说白了,都是要明心见性,这才是真正的治愈。

但换句话说,如果来访者终其一生无法活出所谓真实的自我,并因此选择了一种深度自欺自慰机制,并且在这种机制里“逃避”得不亦乐乎,咨询师有没有必要振聋发聩,发出铁屋中的呐喊,把来访者吵醒呢?——特别是当咨询师把来访者吵醒而又没有能力帮他醒悟时。完全的解脱固然是美好的,但完全的无知与蒙昧也未必是不好的,最痛苦的是走不到光明之中,而又无法继续待在黑暗里沉睡。

心理咨询没有效果,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的问题?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与二位毛遂自荐的咨询师的互动,带给我很多思考。这二位咨询师都曾在开森心理买过课程。

第一位:

我:你买过我这里的课,有点双重关系啊。

他(她):是有点,但没有很厉害。我主要看你发的这些,感觉好像可以帮到你,但其实所有的呈现都是可以被工作的点,主要还是看你内在改变意愿有多强烈了。

我:你坐标哪里?

他:上海,我一半个案远程做的,做的也很顺畅。

我:我倾向于面(询),我在苏州。

他:那其实火车也就半小时,决定在你自己这边。

第二位:

她:你试试找我吧,我从业16年。

我:嗯嗯,不过我找你咨询多少有些双重关系吧?(另外)我坐标苏州,你在海南。

她:你想多了,你对我的阅读或个人人生经历知道多少?(可以)电话咨询……效果比起面询会差一点,其实,还是信任问题。

我:信任问题是一方面 ,个人习惯也是一方面。

她:我从不去打听或者猜想别人的问题、情况、信息,是用“空杯子”心做事。

与这二位咨询师的互动让我开始思考:咨询无效究竟应该由谁负责?或者换个说法,咨询有效功劳应该归谁?归功于来访者勇于改变、积极配合,还是咨询师能力超群、善于共情、技术过硬?

面对一次失败的咨询,咨询师能不能轻易地说,这是因为来访者没有改变的意愿。不接受电话和视频咨询是否意味着没有改变的意愿?不愿意为了做一次咨询翻越万水千山是否意味着没有改变的意愿?来访者是否有改变的意愿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它的边界在哪里?如果咨询师草率地把咨询失败归结为来访者不想改变,是否是一种甩锅行为,是在逃避面对自己的失败和无能?同时逃避对失败的咨询进行复盘和反思?同理,来访者也不能武断地把咨询师没有帮到自己归结为咨询师无能。

那么,正确的态度是否应该是:双方都学会先去反思自我的不足。当看到自己的无力,也就看到了对方的无力。

心理咨询没有效果,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的问题?

另外一类互动是帮我指点迷津的:有网友说,说不定某个小孩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让你通了;有网友让我考虑参加团体;有网友让我把期待值放低点;有网友安慰我说你终究会找到那个跟自己匹配的咨询师;有网友说,生活是最好的历练场,生活的磨炼把自己整合的差不多了;有网友说,你不是在找咨询师,你是在找你自己,当你把你所学的那些心理学技术和话术,还有读的那些书都扔掉,也许就离自己近一点了;有网友说,也许你在注重那个“寻找”过程,找着不知不觉就痊愈了。

这些说法都很形而上,富有诗意且充满人生智慧,其中要表达的一个共同的言外之意是: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小孩不经意的一句话能让人通,大概是因为小孩子天性单纯,没有受过后天习俗和文化的熏染,没有沾染过多的社会气,所以往往能一语道破真相,直指本质。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孩子,一开口就能拔除成人世界的虚伪,弹掉蒙在本性之上的秩序性尘埃,搞垮人性的自欺机制,让本来面目显露出来。

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咨询师,好像是每个来访者必修的“恋爱课”。但这个匹配如何衡量呢?第一次咨询就“一见钟情”“心有灵犀”是否就是匹配?如果遇不到所谓匹配的咨询师,就不去咨询了,就得自己学着承受痛苦?还是说,来访者应该学会在不匹配的不舒服之中与咨询师一起工作,借此磨炼自己的心智,而这本身也应该是咨询工作的一部分?

与其中一个网友的互动尤其有趣。

她:有没有可能,不是咨询师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

我:也有可能。不过,是我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咨询师解决的。

她:逻辑性太强了有时候不是啥好事。

是不是有点绕口令?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呈现的问题,不管是否是造成咨询无法推进的问题,我觉得都应该是咨询工作的一部分,理应放在咨访关系中去澄清、互辩和疏通。如果这个问题不需要咨询去解决,那来访者还去做什么咨询?总不能是为了拯救咨询师?虽然有一类来访者确实可以拯救咨询师,甚至成为了咨询师的咨询师,但大多数来访者,是需要咨询师去工作的。

心理咨询没有效果,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的问题?

最后一类互动是表示有同感的:有网友说,我很不好意思想跟你说,其实我也一样,觉得不好找(好的咨询师);有网友说,找咨询师就像谈对象,不容易找到合拍的;一方面需要和你性格契合,另外一方面需要他们的流派也是和你比较适合的。

最后一个典型的类别是,让我去亲近佛法:有网友说“你还是找个上师吧”,有网友说“学佛法去吧,济群法师的三级修学”。

佛法确实是稀世瑰宝,每次读佛经,都能体会到难得的心平气和与喜悦自在。到现在我还能把《心经》倒背如流,甚至也能和人从量子物理学层面侃侃而谈所谓空性,但遇到事情,不是冲动就是无明,立即被打回原形。这自然是因为我根本没有深刻的实修体验,没有从生命本身存在本身去领悟佛法。从解悟到开悟,再到大彻大悟,或许我这辈子是不能了。

不过我坚信心理咨询走到最后,也就是那些真正不满足的来访者走到最后,应该会有一大部分转向佛教。这种无神之宗教,就目前而论,无疑代表着尘世的最高智慧。但学佛也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来访者自我人格如果破碎不堪,没有在心理咨询中整合得差不多就去搞修行,难免会走火入魔:表面上好像通了,实质不过是更精致更深层更隐蔽的逃避与自欺。

最后用一个网友的话结束本文:其实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自省,以及在生活中进行调整。如果这个咨询师不是走在你前面,他是没有办法带着你往前走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场心理孤独症抑郁症恐惧症九型人格容貌焦虑治疗师产后抑郁亲子关系心理效应树洞爱情挽回弗洛伊德智商测试情商测试心理咨询师自卑心理霍格沃茨回避型人格悲观主义男人心理MBTI测试正念依赖型人格障碍智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