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语言是一门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在家庭关系或者社交场合中,人们经常会被一些人的话“噎住”。我们也时不时会听到大家评价某人:“这人怎么这么不会说话啊!”
以下的场景也许很多人都遇到过:
朋友换了份工作,邀请大家吃饭。席间有人冷不丁冒一句:“其实跳槽来跳槽去都是那么苦逼。”
新房装修好邀请大家去参观,忽然有个声音传来:“这个开发商的质量不怎么样,之前还被维权。”
老公在干活,老婆想上前帮忙。老公来一句:“今天怎么那么主动哦?平时跟个女皇似的。”
类似的言语往往会造成很尴尬的氛围。然而问题是,如果在场有人提出异议,可能还会被嘲弄者冠以 "开不起玩笑",或者"太敏感"的头衔。
嘲弄性言论的特点
我们可能很难用一个精准的词语来定义这种言论。也许它包含了一些并不是很刻意的负面情绪和目的,例如挖苦、嘲笑、冷嘲热讽、不屑、无奈、自卑、嫉妒等等,但是也不能排除嘲弄者其实和被嘲弄对象存在比较亲密的关系,带有一种“我太了解你(的感受或经历)所以我这么说”的意义。
但无论如何,嘲弄带来的伤害往往大于它的喜剧效果。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1) 很多人在发出嘲弄信息之前,都过度高估了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包括信任度、亲密度等等。而非常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不应该介意。正因为有这种想法,嘲弄者往往会先入为主地假定自己是没有恶意的,因此对方也不应该感受到恶意。
2) 有时我们会发现,某些人不分场合地发表这些嘲弄性言论,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不能排除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处的环境里充斥着类似的言辞,而周围的人也认为这些嘲弄的言辞是“正常”的,从来没有阻止或修正过。
3)嘲弄他人的一方对现实和自我存在着一定的不满。例如对现场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存在不满,因此借题发挥。或者本身就有着比较强烈的自卑感,借助一些嘲弄性言论来武装或掩饰自己的虚弱。
可以看出,以上的行为都是嘲弄者本身一种自发的举动。很大程度上。虽然他们不带有特定的恶意,但是被嘲弄的一方却往往处于“无防备”状态,有一种莫名其妙被中伤的感觉。
心理学层面的深度解读
很多人可能认为“嘲弄”是自卑的人攻击他人,掩饰自己内心虚弱的行为。但实际上嘲弄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知-行为”过程。因为嘲弄这个行为带有了「即使我所说的,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我也打算让接收者察觉到嘲弄真实的含义。」
我们知道,如果是先天或后天心智理论有缺陷的人,如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或自闭症患者,他们是很难理解嘲弄、讥讽、戏谑这些言辞背后的含义的。所以,嘲弄型的言论需要相对比较复杂的解读过程,因此它的“创作”过程同样也是复杂的。
但为什么有些人放着简单直白的话不说,非得绕着圈子来呢?
2011年《应用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要求参与者聆听三个版本的客户投诉[1]。
愤怒型:“你们只在上午9点和下午6点之间送货!有没有搞错!这真是太过分了!“
嘲弄型:“你们只在上午9点和下午6点之间送货,这对上班族来说真是完美的解决方案,谁发明出来的?”
中立型:“你们只在上午9点和下午6点之间送货,我在这些时间段内都在工作。”
在听完这三种投诉后,参与者被要求回答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了分析型的问题(比如数学题)和创意型的问题(比如即兴演讲)。
大家猜结果怎么样?那些听了愤怒型投诉的人,在解决创意型问题上表现得并不好,但他们在分析型任务中表现得很出色。相比之下,那些听了讽刺型投诉的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简而言之,愤怒可能会让人更理性地工作,但不会变得更聪明、更灵活。因为愤怒具有威胁性,它会自动使人们处于防御状态,只考虑到眼前一些具体的事实,从而压制了创造力。
如何面对爱嘲弄的人
当然,尽管看起来嘲弄在实验室里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现实的意义。但是嘲弄绝对不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就好比某些药物能使人兴奋起来,但我们绝不会提倡滥用药物。
那么面对这些刻薄的嘲弄,我们该怎么办呢?在列举出建议之前,首先内心要做一个“分门别类”。在当下的对话中,主题是什么、主角是谁、重要的事情有哪些?天外飞来的嘲弄,其实充其量就是一件新衣服上面的针头线脑。内心先给那些嘲弄者划分一个“地位”——此刻,他们是你生命中的次要元素。
方法一:顺水推舟,从字面上回答他们
如果你从嘲弄中听出了蔑视或嫉妒,但同时也知道对方爱讲笑话。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的笑话落空。例如,当对方说你入住的楼盘曾经遭遇维权,不妨回一句:“那等会你陪我一起去维权怎么样?”
方法二:忽略,甚至再加一点共情
有的时候,爱嘲弄他人的人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用更重一点的话来说,他们希望别人的心情跟他们一样糟。如果你能觉察到这一点,可以选择性地忽略掉这些人的存在(因为他们可能处于心情低潮期)。甚至,不妨对他们来一些恰到好处的同情心。例如:“怎么了?看起来今天你情绪不太好啊。”
方法三:温和而坚定地表明你真实的感受
如果你的内心足够淡定而强大,其实完全可以坦诚地表达你内心的感受。你越是坦诚而淡定,对方就越是觉得脆弱。例如:“在今天这个日子,这么说恐怕不太合适吧。”或者“是我刚才的话/行为让你误会了吗?为什么你会这么说呢?”
方法四:站在更高的角度,给予包容性的建议
有时对方的嘲弄,可能并不针对你个人,也许是针对整件事,或者一个集体。比如对方在竞争中失利,而你恰巧取得优势。这时,不妨从大局的角度,给对方一些建议。例如:“我们不妨去找xxx沟通一下,看看有没有回旋的余地?”或者“好像这几次你都觉得很失落,大家是不是可以帮你想想办法?”
总之,如上文提到的。嘲弄就像是新衣裳上面的针头线脑,无需亮出你的十米大砍刀,以免伤了他人也伤了自己。只需用一把小小的利剪,剪去这些烦恼,你依然活得光鲜亮丽。
参考资料
[1] Miron-Spektor, E., Efrat-Treister, D., Rafaeli, A., & Schwarz-Cohen, O. (2011). Others' anger makes people work harder not smarter: The effect of observing anger and sarcasm on creative and analytic think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6(5), 1065.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665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7881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4729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70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374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