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妈妈的吐槽,可谓是“稳、准、狠”,仿佛再现了许多家中的场景。
每天早晨上学前,都是大人鸡飞狗跳,小的不慌不忙。无论我再怎么催促,小的就像吃了一颗秤砣,心定地稳稳的。
眼看就要迟到,我上手帮女儿整理衣物,竟然还被嫌弃。她一脸不耐烦,仰起脖子翻了个白眼,竟然喊道:“别再虐待我了!
你说,摊上这么一个比肉丸子还粘的娃,老母亲不得分分钟气吐血!”
这位妈妈一说完,瞬间引起无数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自己家也有一个同样型号的娃。
哪怕大人急得头顶冒烟,又是推又是搡,孩子就是听不进、带不动,简直是拿他们没辙,也太崩溃了!
俗话说:“十个孩子九个磨”,到底怎样才能治好他们的“重度拖延症”,养成良好习惯呢?
不如我们先来看看,孩子们为什么总是慢十拍,然后再对症下药吧。
01、父母太强大,孩子太依赖
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有一幕,照出了无数家庭的缩影。
胡可饰演的妈妈何景华,准备带着小儿子去面见幼儿园老师,为他的幼升小“铺路”。
临出门前,妈妈火急火燎,像个保姆般给儿子梳头、擦脸、穿衣服、提裤子,忙得焦头烂额。
可是儿子蒋思远却像个玩偶一般,自顾自地窝在沙发上打游戏,仿佛事不关己。
儿子慢吞吞地一脸不悦,妈妈却成了包揽一切的超人,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为什么总是磨磨蹭蹭?
因为他的任务不是掌控时间、不是自我管理,而是只需要等待安排,接受指令。
父母代劳的越多,越会让孩子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父母承担责任,都有人替他做了。
他不但没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反而还学会了推卸责任,依赖性越来越强。
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看似为他们节省了时间,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催生了孩子的“磨蹭”。
这种情况怎么破?
网上看到一位“心大”的爸爸,一招制服了爱磨蹭的儿子。
早晨上学前,爸爸没有像往常一样催促儿子,而是放慢节奏,做孩子的“小跟班”。
等到了学校门口后,儿子才发现周围一个同学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迟到了,非常茫然地看向爸爸。
那个在家里拖拖拉拉的孩子,瞬间变得很焦急,飞奔向校园里去。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然后果法”。
让孩子承担一下磨蹭、拖延、做事拖拉带来的后果,体会到由此产生的紧迫感,用自然发生的负面结果,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力,改善不良行为。
这种方式,也能唤醒孩子的责任意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事务负责。
02、定力不足,注意力易分散
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堂堂985博士妈妈,被四年级的女儿写作业“逼疯”。
只是写几个生字,女儿愣是写了三个小时。
气得博士妈妈直哭:“我太难了,不想当她的妈妈了!”
陪孩子写作业有多费爹妈?我想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
写一行田字格,他能磨蹭上半个小时。
一会儿搓搓橡皮,一会儿眺望一下远方,一会儿沉思发呆,一会儿喝水上厕所……
总之,大人看来十分钟以内搞定的内容,这群孩子都能拖延到以小时为单位。
气得家长百抓挠心,孩子们自岿然不动。
其实,这种情况下,孩子有可能是专注力不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精力。
那如何培养良好的专注力,提高做事效率呢?
《儿童专注力》一书中提到,“专注力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孩子的年龄、兴趣、情绪、自控力以及家庭环境、生活品质等。”
有数据显示,7岁以前,儿童的专注力时长在15分钟以内;
7-12岁,这个时间能延长到25分钟,13岁以后,能超过30分钟。
孩子的专注力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步增强,这一点不需要父母太过担心。
除了年龄原因,在平时的养育中,父母可以注意以下教育细节。
当孩子集中精力从事某项活动时,父母尽量不要过多干扰,否则会破坏专注力。
比如,孩子正在拼积木、或者看动画片,家人的过多询问和解读,其实正在拉垮孩子注意力。
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为他们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简洁的空间环境,也有助于提升专注力,形成一股稳定的心流。
03、磨蹭的背后,是沉重的心理负担
综艺节目《放学后》中,男孩唐笙华有句口头禅“等会儿,再等会儿。”
完成作业后,爸爸催促儿子练习一些街舞,完成打卡任务。
可是笙华却死盯着平板电脑,对爸爸的催促充耳不闻,一动也不动弹。
好不容易被爸爸哄着起身练舞,但是男孩松垮的动作、懈怠的表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情愿。
爸爸对他表现不满意,建议再来一遍,儿子坚决反对,气得转身就回房间了。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很多的孩子,正是用“磨蹭”的方式,来表达抗议。
他们迟迟不愿意行动,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内心中有个反抗的声音,在告诉自己拖延下去,避免让自己不愉悦。
这种情况下,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才能解开孩子内心的那把锁。
前几天的一个早上,女儿拖拖拉拉地不想起床,当我严肃拒绝后,她还是一反常态,动作缓慢。
我意识到这种反常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其他原因,便耐心地陪女儿坐了一会儿,低声询问她遇到了什么难题。
果不其然,她低声告诉我,老师发的一张表格忘记带回家了,害怕被老师批评,因此不敢去上学。
听完她的解释,我瞬间理解了孩子,并且庆幸自己没有武断地逼着她去上学,否则她该多么担惊受怕地度过一天啊。
我安慰她不要害怕,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我在学校门口等她把表格拿出来,我填好后她再送给老师。
女儿内心的情绪纾解了,立马恢复了活力,迅速收拾好东西去了学校。
因此,父母要先读懂孩子的“磨蹭”,这其实是他们在书写反抗、不情愿、恐惧、担忧等情绪的外在表现。
通过合理地化解情绪问题,为情绪打开一个通道,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扫除“磨蹭”。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时时刻刻的示范。
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学会珍惜时间;
懂得自我管理和自控,从专注力中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保持顺畅的沟通和交流,解开情绪背后的死结。
这些,才是比“催催催”更有效的方式,而那个拥有了自由和空间的孩子,才能真正快起来、忙起来、飞起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11507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602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179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442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555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