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同情心、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吗?
作者:牛艳香 2021-11-08 16:44:59 成长心理

你曾经怀疑过自己没有同情心吗?

你有曾怀疑过自己只有“同理心”,没有“共情力”和“同情心”吗?

你有曾怀疑过自己没有共情能力吗?有曾经因为这种怀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从事某种特殊的职业吗?

很幸运,上了贾老师的心理咨询基本技能课程,终于让我对这个困惑了很久的“谜题”,有了更多的理解,确定地告诉自己:原来这就是共情,带着好奇心去倾听对方,换位思考,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他现在的情绪和感受,你就可以去体会、理解来访者的情感和思维。

曾经,我一度因为自己太过理性,怀疑自己是否太“冷酷”。比如一起看韩剧,别人都哭得稀里哗啦,而我却觉得“主角的遭遇是很不幸,我也能够感受到她的伤心,可是哭太夸张了吧!”这时的我,就会觉得“自己的心好像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

再比如,学生的父亲车祸去世,我会安慰他:“我很理解你现在的伤心和难过,你很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把你对爸爸的思念,还有你曾经的叛逆导致的亏欠,去告诉他。可是你不能,因为你知道他对你最大的期待,就是考一个好大学。你不断地努力学习,其实也是想完成爸爸留下的唯一心愿。”可当他走出我办公室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件事过去了,我会把这个学生记在心里,转身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时候,办公室的老师就会觉得“你很冷漠,听了这么伤心的事,转身还能够继续工作,说放下就放心了”,他们觉得“我是神,不是人,好像没有七情六欲一样。”

还有曾经的情感波折—分手。别人遭遇到这样的事情,经常是“感觉很悲伤、活不下去了”,似乎这才是爱情的真谛。可是当我遇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处理方法是:“听到你这么说,我很难过,很伤心。可是我知道你也一样,你做出这个决定,一定是深思熟虑的,我理解你现在的处境。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一起商议一下,后面的事情怎么处理吧?”这种时候,我朋友都会觉得“你很无情,没有共情力,更没有感情,太理性了。”

你有同情心、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吗?

我也曾经因为怀疑自己太过理性,没有共情能力,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老师这个职业,没办法和学生、家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没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去理解他们的感受。

可是奇怪的是,学生和家长、领导、同事,对我的评价一直都很好。学生碰到问题,喜欢来找我诉说,有开心的事情,也喜欢找我分享。家长也喜欢和我分享孩子的事情,碰到亲子关系沟通不畅的情况,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领导也经常说“你去,你去和他们沟通,这个事情,只有你去调解,大家才可以都满意”。这时候,我又觉得“好像自己还是挺有共情能力的,挺适合做老师这个职业的。”

可每当办公室的老师,问我“你听了这个事情,伤心吗?伤心,为什么关了门,就可以继续工作?”看韩剧哭得很惨的一帮学生,还喜欢天天找我聊韩剧,明明我都一滴眼泪没掉,他们就喜欢找我聊,这时候我就很怀疑,我到底有没有共情能力?

特别是,当分手的前任找我想复合的时候,我会说:“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处境,你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讲还有感情余温,不愿错过,我理解你,但我已经向前走了,感情已经变质,能不能再找回往日的温情,我不知道。”这时候,‘没有立即回应的’我”,一度都怀疑自己很冷漠,好像原来的甜蜜说忘记就忘记了,很少再有情绪的狂风暴雨,不会去指责也不会去嘲讽,只是平静地说出现在的“决定”。

这时候,我就会去想,我是不是太冷酷了?他都那么伤心了,我却让他很失望,我会不会太没有共情能力了?可是我体会到了他的欢喜-失望-伤心啊,我到底有没有共情能力啊?我会开始怀疑自己,觉得一个自己都没有感情的人,一个自己的情绪都没有波动的人,他会有同理心吗?他会去与别人共情吗?

对于这些“谜题”一样的问题,这几个概念的区别,我曾经在网上查了好多次,对照自己在现实中的表现,还是觉得自己好像有一些理解,可是怎么才知道自己是做到了“共情的”?自己是有共情能力的呢?

直到上课练习时,贾老师说:“换位思考,现在你就是他,走进他的内心,去体会他的感情,体会她现在内心世界”,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就可以做到“共情”。我把这个观点现场实验,站在那个“即将出国留学的女孩”的角度,对比我放弃珠海的事业和人脉,只身来北京发展的经历。想到自己当时做抉择时的挣扎、焦虑、担忧、自信心缺失、迷茫等心情。我说“我理解你的处境,一个人离开熟悉的环境,去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学习,还有你对学业和前程的担心、迷茫,这一些我都有体会到。”

贾老师的认可,其他同学的发言,给了我更多的鼓励,让我知道我也是可以和别人共情的,我也不是无情的啊!这也让我进一步把这个想法推进,后期,我还会对她说“你知道面对的是个陌生环境,可是为了学业,你还是义无反顾地做出来留学这个决策,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知道只有这样做,你才可以成为‘心目中想成为的那个人’”。因为贾老师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被看到、被认可、被珍惜”,“看到他的痛苦,他的痛苦背后就是她最大的需要,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获得自己的需要”。

课后,我多次回顾课堂上的内容,对自己的“谜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我知道自己是有“共情能力”的。学生和家长喜欢找我,分享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并不仅仅因为我是一个老师的身份,也不是我的建议有多高明,而是我们在沟通一开始,我就已经能够站在对方角度,走入了他们的心灵世界,去理解他们的挣扎和矛盾。他们能够接受我的建议,也是因为这个建议是他们内心里,早已经想好的,我帮他们进一步肯定、完善了这个建议,他们会觉得“你是专业老师,你也觉得可以,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我这个方法就是可行的”。

看韩剧喜欢哭的学生和老师,愿意找我分享,是因为我虽然不哭,但是我会和他们说:“你也在看这个剧吗?同路人同路人啊!”这句话,就已经让我走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有了一些共同点,成了他们在这个话题上的“知音”。至于前男友的问题,他不恨我却很理解我,我想也是因为思考这件事的时候,我确实是站在了他的角度,做分手还是复合的决策,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我没有指责他,而是理解他做决策时的挣扎和痛苦,所以这时候我与他已经在“共情”。

至于不能够复合、不再谈原谅,包括学生分享家长车祸过世后,我在她离开办公室后,沉默几分钟后继续工作。这只能说明我确实是理性的人,同理过后,事情结束,我就会及时抽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为原有的感情已经不复存在,是否重新开始?只能由时间去做出决定,我思考太多无任何意义。而学生家长已经去世,我可以听孩子诉说他的感受,我理解他的伤心,他走后我的沉默,已经是在消化我的情绪,生命的流逝,我无能为力,伤心太久,反而对我和学生都不太好,我能够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

再细想,看了很惨的韩剧,都没有流泪?我想是因为我懂艺术的真谛,我理解故事主角的遭遇,可是这毕竟是艺术,艺术都有夸大的成分,特别是韩剧,可能他的过分夸张,反而让我看清了“虚构、不现实”的因素,不真诚、夸张地赚眼泪的表演方式,不值得我去和“主角”共情,但是我与“观众”确实是共情了,所有尽管他们知道我没哭,但还是喜欢来找我分享。

回头看看自己写的文章,很长,似乎还是很理性,很开心没有用“一、二、三”这样的“标志”。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冥想分院测试心理恐惧症产后抑郁恋母情结女人心理智力测试社交恐惧叛逆易怒症容貌焦虑九型人格无性婚姻治疗师自闭症心理学家树洞MBTI测试绿帽情节偏执型人格自卑心理源码心理医生焦虑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