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了很多,基本的技能张口就来,但做和知道是两回事。咨询是个技术活,更是艺术活。在咨询前最先要学习的就是把知道的都放下,放下过去的那些框架,真正地倾听你的来访者。我们的基本技能课就是打造心理咨询师的基础实力功底。
在今天贾老师第一节心理咨询基本技能课后,我花了一些时间回忆,将今天课堂中都发生的梳理了一番,之后问自己有哪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以及有哪些思考。尽量在24小时内完成这个回忆的过程,担心时间长了,艾宾浩斯曲线就要开始起作用了。流水账般的回顾完,有两点给我留下比较深的烙印:
1、积极关注的练习;
2、如何通过提问达到共情。
积极关注,觉察评判,放下评判
通过积极关注来建立好的咨询关系是一切咨询关系的开始,没有基础的信任和理解,之后的工作就很难开展。这个道理在很早的咨询课程中就学习过了,也是老师们一再重申的内容。但是如何做到积极关注呢?如何倾听?如何不评判?这些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内容,今天通过课上的几次发言和练习,让我逐渐能够领悟到一些实操的方法。
首先觉察并且接受自己刚开始可能会带着评判倾听。当意识到自己在评判的时候,努力将评判控制在心里,不要表达出来。从上午的发言到下午最后一次的共情练习,我发现放弃评判也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只要我带着好奇的心态来关注和倾听,其实脑子里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评判了。
而是忍不住想要问更多的问题来了解来访者的想法。所以代替倾听的是很多的好奇和想知道更多的心态。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转变。还不确定是否能应用到未来的咨询中,但是这种非评判倾听的意识还是在逐渐强化。
提出好的问题源自投入倾听
第二个比较大的收获是发现提问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我个人很喜欢探究和挖掘,很喜欢问“为什么”。但是我发现“为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适合在咨询中过多的应用,适当的提出可以,但是太多的“为什么”可能会让来访者和咨询师都走入一个死角。自己做为一个来访者的时候发现咨询师的一些问题会让我无法回答,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会对我的思考有非常大的帮助和质的改变。所以我能意识到一个好问题有多大的力量,也就更畏惧提问了。
而在今天课程最后的共情练习中,我成功地做到了对来访者(同学)的积极关注,放下自己主观的评判,认真的倾听,并且尝试理解她的处境,这时候一些对她想法不理解的困惑让我自然而然的提出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达到了和她共情的目的。
因为有一些有意识的引导,这几个问题同时也帮助她思考自己的困惑,这种感觉还是很棒的。所以当提问不再是为了质疑、建议和表达自己的时候,当提问真的是为了关注来访者的时候,该或不该问什么就没有那么困难了,带着理解和关心的问题会脱口而出了。
最后的一个觉察就是自己还是忍不住希望帮来访者解决问题,这种心态比较强烈。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练习更加信任来访者,更加赋能,更加把那种“认为自己的建议对对方一定有帮助的心态”放下,相信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核心,是我的下一个小目标。
作者:王馨悦,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第八期心理咨询实践培训初阶学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6093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140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9364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0822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090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